華文網

瓦片3D裝修雲設計之巴黎聖母院——文學與建築的最美輝映

雨果同名小說中關乎人類愛情和欲望的故事,借由巴黎聖母院獲得了永生,

而這座被他贊為“偉大的石頭交響樂”的建築,也因這部名著在19世紀得以重獲新生,賦予了更多人性的悲憫與光彩,堪稱文學史和建築史上的一段最美輝映。

氣宇軒昂的詩人走上舞臺,高聲唱起序曲:“大教堂撐起這信仰的時代,

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鏤刻下自己的事蹟,在彩色玻璃和石塊上面。”歌聲渾厚而明亮,仿佛引領著靈魂向大教堂崇高神秘的穹頂不斷盤旋飛升。看過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人,應該很難忘記這出手不凡的開場一幕。時隔8年,這部“代表法國音樂劇最高水準”的作品重返中國舞臺,於2011年11月在廣州拉開150場亞洲巡演的序幕,12月27日起將在北京展覽館連演5場。

雨果筆下這個關乎人類愛情和欲望的故事,

借由巴黎聖母院獲得了永生,而這座被他贊為“偉大的石頭交響樂”的建築,也因這部名著在19世紀得以重獲新生,賦予了更多人性的悲憫與光彩,堪稱文學史和建築史上的一段最美的輝映。

巴黎聖母院入口是法國道路的零起點

巴黎聖母院矗立在塞納河中西岱島的東南端,坐東向西,與巴黎市政廳和盧浮宮隔河相望,每年迎來送往大約1300萬遊人。西岱島是巴黎歷史的起點,它在法文裡的含義即是“城”,這裡是巴黎最早的城市雛形,而塞納河原是圍繞城區的“第一道城壕”。兩千多年前,一批名為“巴黎斯”部落的高盧人來此定居,在島上修築了堡壘。西元前50年左右,凱撒率大軍侵入北部高盧。激戰之後,

小島失守,而小島原居民巴黎斯人的名字被凱撒記錄在他著名的《高盧戰記》之中,日後成了巴黎這座城市的名字。

西元4世紀左右,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西岱島上建起了巴黎聖母院最早的前身聖特埃努教堂。在漫長的中世紀裡,西岱島的西部開始建起王宮、法律宮和古代的監獄,如同一個島上的王國。數百年間,西岱島逐漸擁擠,城市終於不可遏制地向兩岸擴散開去,

巴黎也在不斷地壯大發展。但西岱島至今仍是巴黎司法、治安和宗教的中心,被譽為“巴黎的頭腦、心臟和骨髓”。每年紛至遝來的遊人們往往會在巴黎聖母院的入口附近停下來,尋找人行道上鑲嵌的一顆青銅星星——法國道路的零起點。巴黎至所有法國城市的距離,都是從巴黎聖母院前廣場開始算的,堪稱是巴黎中心的中心。

完美對稱的哥特式建築

法國的天主教教堂大都以“聖母院”命名,卻沒有哪一座名聲和地位能與巴黎聖母院媲美。它也是全歐洲最大的供奉聖母瑪利亞的天主教堂,正面寬47米,一對塔樓高60米,正廳深約125米,可以同時容納9000人。聖壇外有教堂的標誌性尖塔,高90米,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傑出代表。

哥特式建築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最初“哥特”一詞含有貶義,有野蠻、半開化的意思,是當時崇尚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的人們對其的貶稱。但哥特式建築代表的是中世紀的人們對天堂和上帝無限膜拜的精神美學,這種潮流勢不可擋。哥特式的典型元素有高聳的尖塔、尖形拱門、大窗戶和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內廳高闊的空間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天際,崇高莊重。

比起哥特式建築中其他著名的隊友,比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聖母院應該算是最為柔美勻稱的一位。它以其完美的對稱感而聞名,沒有正立面就刺向天空的尖端結構,也沒有主體上端插滿雨後春筍般的尖頂,教堂特殊的平頂雙塔結構保留至今,同時也成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沒有鐘樓雙塔的哥特式建築。它在無數鏡頭裡最常見的“標準照”是西側的主立面,呈立方形,上下分為三層,立柱和裝飾帶把正立面分為9塊小的矩形,水準豎直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堪稱是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和諧的形式。

巴黎聖母院的底層並列著三個桃核形門洞,左門為 “聖母之門”,右門稱“聖安娜之門”,中門則是著名的“最後審判之門”,表現的是耶穌在“世界末日”宣判每個人命運的場景。當時教堂裡的牧師們只用一般民眾難懂的拉丁文宣講,這些雕塑可用來幫助不識字的人們瞭解《聖經》中的故事,所以被稱為“窮人的聖經”。

巴黎聖母院也是歐洲建築史上劃時代的標誌之一。在它之前,歐洲的教堂建築大多比較笨重:厚實的牆壁、沉重的石拱、窄小的空間,內部陰暗而壓抑;在它之後,以它哥特式的高直為藍本,歐洲的教堂開始擁有了輕巧的拱頂和敞亮的空間。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北京著名的西什庫教堂就是一例。

國王路易七世奠基,工程歷時180年

1163年,教皇亞歷山大和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了巴黎聖母院的奠基儀式。當時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蘇利邀請了讓·德·謝爾與皮埃爾·德·蒙特葉這兩位傑出的建築師,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巴黎聖母院的建築中來,繪製了藍圖並領導了第一期的工程。

建築師們先用木材做出按比例縮小的模型,進行預先的拼裝,屢經修改最後定型,再來挑選石材放大模型。石材不是簡單的堆積,而在每塊之間都用溝槽或鍵進行插接,以此來提高建築的整體結構與安全性。1182年巴黎聖母院的基本功能大致成型,建成了唱詩壇,之後共更換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築師,逐漸將哥特式的招牌穹頂完成。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直到進入13世紀後,在第三任建築師手上動工,並於1220年,由第四任將其與艙頂部分接合完成。巴黎聖母院于1345年最後完成了原定的設計方案,基本落成,整個工程歷時180多年。

路易七世這位巴黎聖母院的奠基者,也改變了法國和英國以後300年的命運。1136年,路易七世與阿基坦公爵之女阿莉埃諾結婚,阿莉埃諾陪嫁的領地因此併入王室領地,面積一下子擴大了三倍。1147年,虔誠的信仰最終促使他追隨教皇踏上征服巴勒斯坦的征程,與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一起領導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路易七世白天禮拜,晚上懺悔,阿莉埃諾覺得備受冷落,她曾說:“我曾想嫁給國王,但最後卻發現嫁給了修道士。”二人也一直沒有子嗣。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阿莉埃諾跟隨丈夫一同出征,也是在這烽火狼煙的征途,傳出阿莉埃諾與叔叔相好的醜聞流言。到了1152年,兩人的婚姻走到了盡頭。同年,離婚後的阿莉埃諾改嫁小她10歲的諾曼第公爵——他兩年後成了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她的領地阿基坦轉歸英王,從而使超過三分之一的法國領土處於英王的控制之下。路易七世心裡當然懊惱不已,之後連續發動了兩次收復領地的戰爭,均以失敗告終。但英法之間長達三個世紀的對抗就此展開,1337年爆發的英法百年戰爭因這次婚變而埋下了伏筆。

聖女貞德在巴黎聖母院被正名

巴黎聖母院這座帶著神性的殿堂,成為巴黎天主教近七個世紀的中心所在,聳立的尖頂直指雲端,散發著來自彼岸世界的氣息。但它又與塵世的悲歡難以分割,遠遠超越了作為一座教堂的功能和意義,早在全部竣工之前,巴黎聖母院就成了法國重大宗教、政治事件上演的場所。

1248年,法王路易九世揚起十字軍的旌旗,發起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正是從巴黎聖母院向埃及開拔。1302年,腓力四世為了謀求全國一致對抗教皇,在這裡召集了市民參加的“總議會”,是法國歷史上有記錄可查的第一次三級會議,標誌著資產階級市民開始參與政治生活。1422年,法國在“百年戰爭”中慘敗,整個北部已被英軍佔領,英方宣佈由剛滿10個月的嬰兒國王亨利六世兼領法國國王,加冕典禮就在巴黎聖母院舉行,聖母院第一次蒙受了民族的屈辱。

也是在這場百年戰爭中,被法國人稱頌為民族女英雄的聖女貞德脫穎而出。也許歷史上沒有哪個少女能比她更富有傳奇性了。關於貞德的身世版本甚多,有人說她是國王查理六世兄弟的私生女,但更為“平淡”確鑿的史料顯示,貞德就是1412年出生於法國東北部的普通女孩,目不識丁。往後的故事,能在難以計數的文字和影像中讀到:16歲的她宣稱自己領受“神的啟示”,17歲時面見王太子查理,要求給她一支軍隊去抵抗英軍——神奇般地得到了應允。兩個月後,身披白甲的貞德率領軍隊在戰略要地奧爾良擊敗英軍,法軍開始節節勝利,“她持續領導著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爭的局面”。1429年查理如願以償地登上了法國國王的寶座。

但不幸的是,貞德卻在1430年的一次戰鬥中被勃艮第人捉住,送給了對她恨之入骨的英國人。次年,貞德被宗教裁判所判作女巫,在火刑柱上活活燒死,年僅19歲。20年後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為她平反。1455年,貞德的昭雪儀式就在巴黎聖母院隆重舉行。現在到巴黎聖母院的廳堂,還可看到她佩戴長劍、雙手合十祈禱的雕像。

1804年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

神父和教士的形象,在文藝復興時期往往成為諷刺揭露的對象,而作為天主教神權威嚴的象徵,巴黎聖母院也不免被人揶揄。法國著名作家拉伯雷在其代表作《巨人傳》中,用戲謔荒誕的手法,幾乎把有關宗教的一切神聖的事物都嘲笑了個遍。於是巴黎聖母院遭遇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尷尬一幕:主人公之一卡岡都亞國王將巴黎聖母院的大鐘摘下來當馬鈴鐺,他還騎在聖母院的鐘樓上,痛痛快快撒了泡尿,一下淹死了二十六萬零四百十六個人。

到了18世紀,宗教和教會更是遭到徹底的否定,法國作家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人,對宗教生活中黑暗腐朽的一面給予了無情的揭露。這樣的歷史一幕註定即將到來:18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的高☆禁☆潮、雅各賓專政時期,巴黎聖母院的主教堂被封閉,政府禁止在這裡舉行宗教儀式。1789年7月15日,國民議會和市政府的成員們來到巴黎聖母院歡慶前一天攻陷巴士底獄,這象徵著一個新的時代到來:封建專制政體被徹底推翻。

巴黎聖母院的底層與中層的分界線是國王廊,每一個拱券中都雕有一尊國王雕像,代表著《聖經·舊約》中記載的以色列歷任的28位國王。1793年,巴黎民眾湧入巴黎聖母院,將它們認為是歷代法王的雕塑,而憤怒地將其砸碎殆盡。也就在這一年,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這位18年前在巴黎聖母院舉行過加冕典禮的國王,似乎並未得到聖母的祝福。巴黎聖母院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掠奪,處處可見移了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惟一的大鐘倖免沒被熔毀。之後巴黎聖母院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重還宗教之用。

1801年7月,拿破崙與教皇簽訂協定,在法國恢復宗教信仰,承認天主教是“大多數法國人的宗教”,於是巴黎聖母院停敲了十年之久的大鐘重新奏響鐘鳴。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選擇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是,他不像歷代國王一樣讓教皇親手加冕,而是有點迫不急待地從教皇庇護七世手裡取過冠冕,自己戴在了頭上。這一“果敢的舉動”讓革命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崇拜不已,他原本以此動作為草圖,不過權衡再三後最終畫下那幅著名的油畫《拿破崙一世加冕典禮》:畫面上已宣告成為皇帝的拿破崙正在給皇后約瑟芬戴上皇冠。

雨果是巴黎聖母院發燒友

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其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部家喻戶曉的世界名著,也讓大多數的遊客一走進巴黎聖母院,便會忍不住四處尋覓那口曾震聾過駝背人凱西莫多的大鐘,猜想哪兒會是美麗的吉卜賽少女艾絲美拉達被送上絞架的地方,推測偽善的主教克羅德又是從哪兒被推下了樓頂。

雨果在小說的自序中寫道,自己創作的動機來源於一次遊覽聖母院,在一處暗角無意發現用手指刻在牆上的希臘單詞“命運”,一時激發了他無限的遐想。雨果這段經歷真實程度無從可考,但小說中發生在聖母院的故事其實純屬虛構。他借這篇情節跌宕起伏、情感濃郁飽滿的小說,集中體現的是自己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真善美與假惡醜鮮明對照的原則。

雨果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哥特建築發燒友,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巴黎聖母院抱有濃厚的興趣,青年時開始特意研究它,他用了至少三年的時間,專門熟悉中世紀的法國社會,多次鑽進巴黎聖母院的角落旮旯,盡可能地收集和閱讀有關的資料。大概得益於細緻入微的親身感受,雨果才能賦予這座古老建築特別的靈性,巴黎聖母院的建築主體也極好地融入小說之中,並為之服務。《巴黎聖母院》于1831年出版後,取得很大的成功,隨著文字的流傳於世,爾後幾百年裡更成為電影和戲劇長盛不衰的題材,打響了巴黎聖母院的國際知名度。

雨果感歎巴黎聖母院的破敗凋敝,“或許快要從大地上消逝了”,由此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人們都希望修建當時早已殘舊不堪的聖母院,自發組織募捐,最終引起政府當局對聖母院建築慘狀的關注。1845年開始,由當時的建築天才歐仁·維奧萊公爵主持全面的修復計畫,工程一直持續了近20年,從雕像、排水系統、窗戶、門牆到大廳屋頂皆重新改建,巴黎聖母院重煥光彩。遵照中世紀的風俗,歐仁還以自己為模特雕塑成聖湯姆像,至今仍立在聖母院的尖塔旁,分享它不朽的榮光。

《巴黎聖母院》裡凱西莫多時常孤獨遊蕩的大鐘樓,入口在北塔,422級的螺旋形臺階將人們帶入西牆的頂端,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天主教傳說中奇形怪狀的鳥獸雕像,向下俯視著整個巴黎城。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中,就提取了這些怪獸的形象,放大置於4根長方體的柱子上,以此在舞臺上作為大教堂的象徵,構思大膽寫意,讓人耳目一新。這些哥特風格的怪獸,實際上是屋頂排瀉雨水的排水口,這也是源于歐仁的巧思。

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裡,這座歷經滄桑的大教堂,一直屹立在巴黎的心臟,傾聽歷史時急時緩的心跳:無論是1944年8月歡慶二戰勝利的巴黎解放紀念典禮,還是法國幾任總統戴高樂、蓬皮杜、密特朗的葬禮追思彌撒,都在這裡舉行。歷史的厚重與巴黎聖母院今日的輝煌相得益彰,它將繼續見證著法國歷史的縱深起伏。

完美對稱的哥特式建築

法國的天主教教堂大都以“聖母院”命名,卻沒有哪一座名聲和地位能與巴黎聖母院媲美。它也是全歐洲最大的供奉聖母瑪利亞的天主教堂,正面寬47米,一對塔樓高60米,正廳深約125米,可以同時容納9000人。聖壇外有教堂的標誌性尖塔,高90米,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傑出代表。

哥特式建築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最初“哥特”一詞含有貶義,有野蠻、半開化的意思,是當時崇尚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的人們對其的貶稱。但哥特式建築代表的是中世紀的人們對天堂和上帝無限膜拜的精神美學,這種潮流勢不可擋。哥特式的典型元素有高聳的尖塔、尖形拱門、大窗戶和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內廳高闊的空間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天際,崇高莊重。

比起哥特式建築中其他著名的隊友,比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聖母院應該算是最為柔美勻稱的一位。它以其完美的對稱感而聞名,沒有正立面就刺向天空的尖端結構,也沒有主體上端插滿雨後春筍般的尖頂,教堂特殊的平頂雙塔結構保留至今,同時也成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沒有鐘樓雙塔的哥特式建築。它在無數鏡頭裡最常見的“標準照”是西側的主立面,呈立方形,上下分為三層,立柱和裝飾帶把正立面分為9塊小的矩形,水準豎直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堪稱是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和諧的形式。

巴黎聖母院的底層並列著三個桃核形門洞,左門為 “聖母之門”,右門稱“聖安娜之門”,中門則是著名的“最後審判之門”,表現的是耶穌在“世界末日”宣判每個人命運的場景。當時教堂裡的牧師們只用一般民眾難懂的拉丁文宣講,這些雕塑可用來幫助不識字的人們瞭解《聖經》中的故事,所以被稱為“窮人的聖經”。

巴黎聖母院也是歐洲建築史上劃時代的標誌之一。在它之前,歐洲的教堂建築大多比較笨重:厚實的牆壁、沉重的石拱、窄小的空間,內部陰暗而壓抑;在它之後,以它哥特式的高直為藍本,歐洲的教堂開始擁有了輕巧的拱頂和敞亮的空間。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北京著名的西什庫教堂就是一例。

國王路易七世奠基,工程歷時180年

1163年,教皇亞歷山大和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了巴黎聖母院的奠基儀式。當時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蘇利邀請了讓·德·謝爾與皮埃爾·德·蒙特葉這兩位傑出的建築師,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巴黎聖母院的建築中來,繪製了藍圖並領導了第一期的工程。

建築師們先用木材做出按比例縮小的模型,進行預先的拼裝,屢經修改最後定型,再來挑選石材放大模型。石材不是簡單的堆積,而在每塊之間都用溝槽或鍵進行插接,以此來提高建築的整體結構與安全性。1182年巴黎聖母院的基本功能大致成型,建成了唱詩壇,之後共更換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築師,逐漸將哥特式的招牌穹頂完成。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直到進入13世紀後,在第三任建築師手上動工,並於1220年,由第四任將其與艙頂部分接合完成。巴黎聖母院于1345年最後完成了原定的設計方案,基本落成,整個工程歷時180多年。

路易七世這位巴黎聖母院的奠基者,也改變了法國和英國以後300年的命運。1136年,路易七世與阿基坦公爵之女阿莉埃諾結婚,阿莉埃諾陪嫁的領地因此併入王室領地,面積一下子擴大了三倍。1147年,虔誠的信仰最終促使他追隨教皇踏上征服巴勒斯坦的征程,與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一起領導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路易七世白天禮拜,晚上懺悔,阿莉埃諾覺得備受冷落,她曾說:“我曾想嫁給國王,但最後卻發現嫁給了修道士。”二人也一直沒有子嗣。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阿莉埃諾跟隨丈夫一同出征,也是在這烽火狼煙的征途,傳出阿莉埃諾與叔叔相好的醜聞流言。到了1152年,兩人的婚姻走到了盡頭。同年,離婚後的阿莉埃諾改嫁小她10歲的諾曼第公爵——他兩年後成了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她的領地阿基坦轉歸英王,從而使超過三分之一的法國領土處於英王的控制之下。路易七世心裡當然懊惱不已,之後連續發動了兩次收復領地的戰爭,均以失敗告終。但英法之間長達三個世紀的對抗就此展開,1337年爆發的英法百年戰爭因這次婚變而埋下了伏筆。

聖女貞德在巴黎聖母院被正名

巴黎聖母院這座帶著神性的殿堂,成為巴黎天主教近七個世紀的中心所在,聳立的尖頂直指雲端,散發著來自彼岸世界的氣息。但它又與塵世的悲歡難以分割,遠遠超越了作為一座教堂的功能和意義,早在全部竣工之前,巴黎聖母院就成了法國重大宗教、政治事件上演的場所。

1248年,法王路易九世揚起十字軍的旌旗,發起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正是從巴黎聖母院向埃及開拔。1302年,腓力四世為了謀求全國一致對抗教皇,在這裡召集了市民參加的“總議會”,是法國歷史上有記錄可查的第一次三級會議,標誌著資產階級市民開始參與政治生活。1422年,法國在“百年戰爭”中慘敗,整個北部已被英軍佔領,英方宣佈由剛滿10個月的嬰兒國王亨利六世兼領法國國王,加冕典禮就在巴黎聖母院舉行,聖母院第一次蒙受了民族的屈辱。

也是在這場百年戰爭中,被法國人稱頌為民族女英雄的聖女貞德脫穎而出。也許歷史上沒有哪個少女能比她更富有傳奇性了。關於貞德的身世版本甚多,有人說她是國王查理六世兄弟的私生女,但更為“平淡”確鑿的史料顯示,貞德就是1412年出生於法國東北部的普通女孩,目不識丁。往後的故事,能在難以計數的文字和影像中讀到:16歲的她宣稱自己領受“神的啟示”,17歲時面見王太子查理,要求給她一支軍隊去抵抗英軍——神奇般地得到了應允。兩個月後,身披白甲的貞德率領軍隊在戰略要地奧爾良擊敗英軍,法軍開始節節勝利,“她持續領導著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爭的局面”。1429年查理如願以償地登上了法國國王的寶座。

但不幸的是,貞德卻在1430年的一次戰鬥中被勃艮第人捉住,送給了對她恨之入骨的英國人。次年,貞德被宗教裁判所判作女巫,在火刑柱上活活燒死,年僅19歲。20年後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為她平反。1455年,貞德的昭雪儀式就在巴黎聖母院隆重舉行。現在到巴黎聖母院的廳堂,還可看到她佩戴長劍、雙手合十祈禱的雕像。

1804年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

神父和教士的形象,在文藝復興時期往往成為諷刺揭露的對象,而作為天主教神權威嚴的象徵,巴黎聖母院也不免被人揶揄。法國著名作家拉伯雷在其代表作《巨人傳》中,用戲謔荒誕的手法,幾乎把有關宗教的一切神聖的事物都嘲笑了個遍。於是巴黎聖母院遭遇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尷尬一幕:主人公之一卡岡都亞國王將巴黎聖母院的大鐘摘下來當馬鈴鐺,他還騎在聖母院的鐘樓上,痛痛快快撒了泡尿,一下淹死了二十六萬零四百十六個人。

到了18世紀,宗教和教會更是遭到徹底的否定,法國作家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人,對宗教生活中黑暗腐朽的一面給予了無情的揭露。這樣的歷史一幕註定即將到來:18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的高☆禁☆潮、雅各賓專政時期,巴黎聖母院的主教堂被封閉,政府禁止在這裡舉行宗教儀式。1789年7月15日,國民議會和市政府的成員們來到巴黎聖母院歡慶前一天攻陷巴士底獄,這象徵著一個新的時代到來:封建專制政體被徹底推翻。

巴黎聖母院的底層與中層的分界線是國王廊,每一個拱券中都雕有一尊國王雕像,代表著《聖經·舊約》中記載的以色列歷任的28位國王。1793年,巴黎民眾湧入巴黎聖母院,將它們認為是歷代法王的雕塑,而憤怒地將其砸碎殆盡。也就在這一年,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這位18年前在巴黎聖母院舉行過加冕典禮的國王,似乎並未得到聖母的祝福。巴黎聖母院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掠奪,處處可見移了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惟一的大鐘倖免沒被熔毀。之後巴黎聖母院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重還宗教之用。

1801年7月,拿破崙與教皇簽訂協定,在法國恢復宗教信仰,承認天主教是“大多數法國人的宗教”,於是巴黎聖母院停敲了十年之久的大鐘重新奏響鐘鳴。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選擇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是,他不像歷代國王一樣讓教皇親手加冕,而是有點迫不急待地從教皇庇護七世手裡取過冠冕,自己戴在了頭上。這一“果敢的舉動”讓革命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崇拜不已,他原本以此動作為草圖,不過權衡再三後最終畫下那幅著名的油畫《拿破崙一世加冕典禮》:畫面上已宣告成為皇帝的拿破崙正在給皇后約瑟芬戴上皇冠。

雨果是巴黎聖母院發燒友

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其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部家喻戶曉的世界名著,也讓大多數的遊客一走進巴黎聖母院,便會忍不住四處尋覓那口曾震聾過駝背人凱西莫多的大鐘,猜想哪兒會是美麗的吉卜賽少女艾絲美拉達被送上絞架的地方,推測偽善的主教克羅德又是從哪兒被推下了樓頂。

雨果在小說的自序中寫道,自己創作的動機來源於一次遊覽聖母院,在一處暗角無意發現用手指刻在牆上的希臘單詞“命運”,一時激發了他無限的遐想。雨果這段經歷真實程度無從可考,但小說中發生在聖母院的故事其實純屬虛構。他借這篇情節跌宕起伏、情感濃郁飽滿的小說,集中體現的是自己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真善美與假惡醜鮮明對照的原則。

雨果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哥特建築發燒友,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巴黎聖母院抱有濃厚的興趣,青年時開始特意研究它,他用了至少三年的時間,專門熟悉中世紀的法國社會,多次鑽進巴黎聖母院的角落旮旯,盡可能地收集和閱讀有關的資料。大概得益於細緻入微的親身感受,雨果才能賦予這座古老建築特別的靈性,巴黎聖母院的建築主體也極好地融入小說之中,並為之服務。《巴黎聖母院》于1831年出版後,取得很大的成功,隨著文字的流傳於世,爾後幾百年裡更成為電影和戲劇長盛不衰的題材,打響了巴黎聖母院的國際知名度。

雨果感歎巴黎聖母院的破敗凋敝,“或許快要從大地上消逝了”,由此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人們都希望修建當時早已殘舊不堪的聖母院,自發組織募捐,最終引起政府當局對聖母院建築慘狀的關注。1845年開始,由當時的建築天才歐仁·維奧萊公爵主持全面的修復計畫,工程一直持續了近20年,從雕像、排水系統、窗戶、門牆到大廳屋頂皆重新改建,巴黎聖母院重煥光彩。遵照中世紀的風俗,歐仁還以自己為模特雕塑成聖湯姆像,至今仍立在聖母院的尖塔旁,分享它不朽的榮光。

《巴黎聖母院》裡凱西莫多時常孤獨遊蕩的大鐘樓,入口在北塔,422級的螺旋形臺階將人們帶入西牆的頂端,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天主教傳說中奇形怪狀的鳥獸雕像,向下俯視著整個巴黎城。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中,就提取了這些怪獸的形象,放大置於4根長方體的柱子上,以此在舞臺上作為大教堂的象徵,構思大膽寫意,讓人耳目一新。這些哥特風格的怪獸,實際上是屋頂排瀉雨水的排水口,這也是源于歐仁的巧思。

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裡,這座歷經滄桑的大教堂,一直屹立在巴黎的心臟,傾聽歷史時急時緩的心跳:無論是1944年8月歡慶二戰勝利的巴黎解放紀念典禮,還是法國幾任總統戴高樂、蓬皮杜、密特朗的葬禮追思彌撒,都在這裡舉行。歷史的厚重與巴黎聖母院今日的輝煌相得益彰,它將繼續見證著法國歷史的縱深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