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回憶·感動|李日春,為了沉甸甸的責任

回憶難忘的故事

感悟身邊的感動

李日春:為了沉甸甸的責任

(文 胡志剛)

“烏斯特站,二道信號好,司機明白。”呼叫車站、鳴笛、鬆手閘、提手柄,一系列動作後,由和諧型機車牽引的41103次列車緩緩啟動了。

對庫爾勒機務段機車乘務員李日春來說,像這樣的嫺熟連貫、忙而不亂,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南疆鐵路建於上世紀80年代,是進出新疆南部的唯一鐵路通道。鐵路依山修建,蜿蜒於起伏山道中,這裡有千分之二十二的長大坡道,還有小半徑曲線。要想在這裡開好火車,沒有兩把“刷子”還真不行。41歲的李日春,卻已在這裡開了17年火車。5700多個日子裡,李日春熟悉了這個區段的坡道起伏,

大小曲線和每一組道岔。車行山間,三尺操縱間、兩個人,再美的風景也歸於無聊,駕駛火車歷經多年的風霜雨雪,讓許多“大車”的工作經歷變成了無奈。但李日春卻覺得開火車是件快樂的事情。

李日春出生在一個鐵路家庭,從小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名火車司機。2000年當兵復員後來到了庫爾勒機務段,圓了自己的火車司機夢,開始駕駛著火車穿梭在這條高山鐵路上。

針對操縱區段線路坡度差大,列車限速低、起速快,平穩操縱較難的特點,他總結出“三多”作業方法:啟動時,手柄多保留一會;運行途中多瞭望;運行時多使閘,用起來效果非常好。

從當副司機開始,李日春就注意業務學習,跟著師傅學操縱,和電氣檢修高手學業務,

紛繁複雜的電路圖就像刻在李日春的腦子裡,閉著眼睛都能說清楚控制線路和走車線路。2006年參加全域電氣技術比武,李日春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現在,李日春還是段“技術100”的技術顧問,休班在家都能接到線上司機打來的求助電話。一次在夏格澤站停車會車的時候,臨線5808次旅客列車因無功率請求救援,李日春到機車上一看,是直流整流櫃元件燒了,
用幾根短線聯接就好了,處理得很快。

對待安全,李日春有自己的心得。一是手不離閘,“一離開,心就跑了。”二是不間斷瞭望。眼睛盯著前方,看道岔,看線路、看信號。事故多發地段更是盯得很緊。2013年7月9日,李日春擔當望布至吐魯番間11050B次貨物列車牽引任務,天下著雨,雨連著天,視線非常不好。按照規定,李日春降下了行駛速度,慢慢向前駛去。列車行駛到一個三角盲區的時候,電臺聯繫不上車站、行調。

李日春停下了機車,下車巡查線路。這一看不得了,20多根枕木被洪水掏空了,他趕緊採取緊急措施,防止了一起可能因道床沖空造成列車脫線的重大事故。因為這件事,李日春被路局授予“安全功臣”稱號。

南疆鐵路除了高坡區段,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經過百里風區。2012年年初的一次,因為大風,列車在托克遜站停輪,李日春機班在那裡停留了48個小時。當時的風速達到12級,風吹石頭跑,打在車體上“噔噔”作響,駕駛室一側的玻璃也被打爛了。李日春和副司機及時堵上了缺口,小心又小心,安全地把車開到了魚兒溝站。

隨著鐵路的快速發展,線路設備、機車都進行了更新換代。以前的老東風換成了現在的電力機車,牽引的噸位也不斷增加。但是在李日春的心中,責任依舊是不變的情懷。“車開出去全靠自己,責任心到位了,安全就能把住。”對新司機講課的時候,李日春這樣總結自己的經驗。

本版編輯:時聰穎

當時的風速達到12級,風吹石頭跑,打在車體上“噔噔”作響,駕駛室一側的玻璃也被打爛了。李日春和副司機及時堵上了缺口,小心又小心,安全地把車開到了魚兒溝站。

隨著鐵路的快速發展,線路設備、機車都進行了更新換代。以前的老東風換成了現在的電力機車,牽引的噸位也不斷增加。但是在李日春的心中,責任依舊是不變的情懷。“車開出去全靠自己,責任心到位了,安全就能把住。”對新司機講課的時候,李日春這樣總結自己的經驗。

本版編輯:時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