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佛像拍品推薦!景星麟鳳2017春拍:佛像唐卡吉金專場

佛像唐卡吉金專場

預展時間:2017年6月2日-3日 10:00-21:30

拍賣時間:2017年6月4日 14:30

拍賣地點:北京昆侖飯店二層昆侖堂

2017年6月2日-6月3日,景星麟鳳2017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將在北京昆侖飯店二層昆侖堂開啟預展,

並將在為期兩天的預展後,於6月4日下午2點半舉行“佛像唐卡吉金專場”拍賣。

縱觀本場拍賣,徵集到了造像、唐卡、禮器等共計74件拍品。喜雅藝術從眾多精美拍品中,特別甄選了其中數件值得格外關注的佛造像,分享給藏家及佛教藝術愛好者。這些珍稀藏品穿過泱泱歲月來到我們面前,靜候著高山流水的知音共賞。

在古代印度,藝術是宗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宗教中的大量題材和內容作為藝術的精神內核,

主要表現在利用各種藝術的外在表現形式來宣傳宗教。佛教和印度教作為印度本土的兩大宗教,其建築、繪畫及雕塑作品在宗教藝術中佔有很高的比例,尤其是借助塑造神像來宣傳其各自的教義,從而使信徒和崇拜者感到與神更為接近。

蓮花手菩薩(觀音菩薩化身之一)

LOT 2128 11世紀 蓮花手觀音

尺寸:高11.5cm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帕拉風格是西元8~12世紀東北印度帕拉王朝(750~1199)孕育出的造像風格。

在帕拉王朝長達400餘年的統治期內,歷代諸王鼎力支持佛教及佛教藝術發展。其造像藝術主要傳承了笈多時期的造像樣式和塑造技法在經歷了西元8~10世紀兩百餘年的發展後,最終在11~12世紀期間達到了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也是比哈爾邦和西孟加拉佛教藝術發展最為重要的佛教研究、傳播中心。該王朝的佛教及其藝術後經由尼泊爾傳入西藏,
對西藏傳統的審美和工藝影響深遠。

古代印度造像藝術風格呈現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和各地域的文化色彩,藝術表現手法因地而異,所形成的不同地域風格一方面遵循了宗教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造像須符合印度造像理論中對人物造型的詳盡規定和對人體美的鑒賞標準,

不僅在身材比例、身體各部位、手印及持物的塑造設計細節有著嚴格的要求,而且還在身外物(服飾、配飾、標誌)等方面有著規範化的使用標準。

這尊蓮花手菩薩像的鑄造工藝代表著帕拉王朝鼎盛時期的高超藝術水準,在題材和藝術風格上均帶有濃重的本土化色彩。造像寬額頭,髮際線偏後,長髮束成高高隆起的髮髻,髮絲間穿插樸拙的頭飾,

耳邊有凸出的冠結,造像面型圓潤,深目勾鼻,眉眼上挑,額部宛如一張拉開的弓,嘴大而唇厚,具有明顯的南亞人特徵。眼睛錯銀,顯得精神矍鑠。黃金比例的身形姿態端嚴優美。

在古印度裝飾藝術中,自然物是被模仿的主要對象,古印度民族喜愛從自然形態中提煉造型藝術,再以現實造型表現出來。尤其是對植物和花卉原型的模仿多用於造像藝術之中,為古印度造像一大特徵。菩薩的手腕飾有花形釧圈,非常華麗。右手下垂施與願印,掌心見法輪印,左手彎起拈蓮莖,于左肩開敷一朵八瓣蓮花。在佛教經典中,蓮花被視為清淨、美好、聖潔、寬容大度等象徵,其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常見於佛教藝術作品之中。

帕拉王朝鼎盛時期的造像傳世數量很少,一般作品尺寸較小,多為單件式。其主要藝術特點表現為肢體語言豐富,神態活潑而富有神秘感,正面和背面的工藝水準一致,刀工技法運用嫺熟,幾乎件件精品。

這尊菩薩像在造型設計、體態特徵和裝飾藝術方面均帶有十分鮮明的特徵,肢體刻劃生動寫實,腰肢纖細,臍窩深陷,小腹柔軟而富有彈性。左腿曲盤,右腿舒坐,右足踏於蓮蕾之上。雙腿健壯,裙裳薄如蟬翼,舒張有度的動作,令肌肉隨之變化,增加了張力。

菩薩呈遊戲坐姿下承雙層蓮花座,束腰淺,底部一圈落地聯珠紋;蓮瓣素面,上下交錯分佈。造像衣質薄透,飾物簡潔,肌肉結實健壯,富有動感的扭動軀體極富藝術感染力。整體所呈現出來的藝術風格和製作工藝,均為11世紀帕拉王朝造像的典型特徵。黃銅鑄造,不鎏金,表層經多次打磨之後呈現出瑩潤光潔的效果,典雅殊勝。

這尊蓮花手菩薩像的存世,不僅反映出佛教藝術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所具有的藝術成就,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印度藝術家掌握的鑄造技藝和美學修養。目前,此類造像在國際學術界、藝術界和收藏界享有極高的認知度,予人極高的價值感,中國收藏家近年來一直在潛心購藏這類作品。

此尊迦牟尼佛坐像為一尊典型的明代中原銅佛造像,高64.5釐米,尺寸巨大,氣勢撼人。釋迦牟尼結全跏趺端坐,左手結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是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修,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標準成道像。

LOT 2106 明代 釋迦牟尼

尺寸:高64.5cm

估價:RMB 3,200,000-3,600,000

其頭飾螺發,排列密集,寶珠頂嚴。面相方圓端莊,眉間白毫,鼻樑挺拔,眼瞼低垂,目光下斂,似俯視眾生,神態慈祥柔和,具有典型的明代漢地造像面相特徵。中國造像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形態,而在於神態,這尊造像正是充分表現出了釋迦牟尼佛悲憫眾生,博大雍容的氣度和胸襟,能讓觀者體會到一種沈靜與坦然之感。

袒露前胸,上著雙領式通肩式大衣,下身著高束腰僧裙,腰間束帶並打結,頗具裝飾意味。胸臆前的“卍”字元亦可稱為“吉祥海雲”或“吉祥喜旋”,為釋迦牟尼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衣緣處鏨刻精美的纏枝花卉,紋樣清晰精美,顯示出當時匠人運用高超的寫實技法。衣褶布排有序,衣紋流暢自如,厚重寫實,極富質感,繼承了漢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劃的傳統。

整件造像體量碩大,形體飽滿,比例勻稱,氣勢恢宏,是一尊十分難得的明代中原銅佛造像精品,存世罕見。根據此像的尺寸、工藝,顯然不是一般民間工匠所為,應當出自皇家大型佛教寺廟及其鑄造場所。

在當今藝術品收藏市場上,大體量佛像一直是國內外佛像收藏家青睞的重要品類。總結下來有三方面原因:

1 恢弘的氣勢,強烈的宗教和藝術感染力,給人一種穩如泰山,普照眾生之態,符合一些成功人士的審美和信仰需求。

2 費工費料,雕塑難度比一般小型佛像明顯要大,其藝術和工藝價值也非一般小型佛像可比。

3 這類佛像目前市場上流通極少,特別是品相完好者更是難得一見,具有明顯的稀缺性。

此像體量超常,又表現的是佛中至尊釋迦牟尼佛,題材與風格皆為人所熟知,符合廣大民眾的審美和喜好,無疑是佛像收藏和供奉的最佳選擇。

北京翰海2001秋季拍賣會“中國古董珍玩”

Lot 2086 明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拍賣日期:2001年12月10日

成交總價: 126.5萬元人民幣

相似者見有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2001秋季拍賣會“中國古董珍玩”專場第2086號拍品(明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除右手手印不同外,在造型、尺寸、工藝等所有細節方面均與本件拍品一致,表明它們出自同一時期和同一製作地點。但在保存狀態上,本件拍品不僅保存完整,而且品相完美,向我們展現了原有的面貌。

LOT 2125 15-16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

尺寸:高22.7cm

估價:RMB 680,000-780,000

這尊來源赫赫有名的明代15/16世紀鎏金銅釋加牟尼佛像,最早著錄於著名西藏藝術學者烏爾裡希.馮.施羅德和HELMUT UHLIG合作著作《DAS DES BUDDHA》(1979),並收錄于施羅德編著的第一本研究喜瑪拉雅藝術教科書《INDO-TIBETAN BRONZES》(1981)。只要收藏喜瑪拉雅佛像的收藏家都知道,這本如教科書般的歷史著作,基本上收錄的全世界當時最重要的佛像藝術精品。關鍵,書中95%以上是國家博物館和西藏地區重要寺廟收藏,剩餘的5%收錄的,也是當時經過施羅德仔細考證後的重要私人博物館藏品。它的三位主人也是顯赫一時:貴族、政客以及名流。2016年,這尊佛像參加了重要的喜瑪拉雅展覽並再次著錄。

明中期以前,佛教造像風格受到多方文化的影響,其中尼泊爾藝術對西藏佛教藝術影響最深。這尊釋迦牟尼佛像通高22.7釐米,頭飾螺發,頭頂肉髻高隆,髻頂安寶珠,大耳垂肩。面形修長,眉眼細長,雙目低垂,相容莊嚴,神態微笑。身著袒右肩袈裟,衣紋流暢,質感較強。結跏端坐於蓮花寶座上,左手橫置臍下結定印,右手下垂結觸地印,表現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的姿勢。

蓮花座為雙層束腰式,造型規範,上下邊緣各飾聯珠紋;蓮瓣飽滿有力,周匝環繞,其頭部飾有立體感較強的卷草紋。

蓮座下裝藏保存完好,底部有銅板嚴實密封,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羯磨杵圖案,使其繼續保有宗教靈性和加持法力。用合金銅鑄造,銅質細密,色澤明亮,表面鍍金。由於當時於西藏寺廟供奉,受到信盅膜拜,經歷多年表面略有失金,但依舊絢爛悅目。整體造型端莊,結構勻稱,工藝精細,形象莊嚴,堪稱一尊極其精美的永宣佛教造像精品。

LOT 2123 明 銅鎏金布頓仁波切像

尺寸:高28cm

估價:RMB 480,000-520,000

布頓大師佛學知識廣博,他一生寫了不少關於佛學和歷史的著作。布頓早年學習過噶舉派的教法,後又學習過噶當、薩迦等派的教法。1320年,夏魯萬戶長邀請西藏著名的佛學家布頓·仁欽珠主持寺務。由於仁欽珠對西藏佛教研究很深,是西藏大藏經《丹珠爾》的編纂人,一生著有200多種佛學書籍,是自薩班以後,宗喀巴以前,西藏最偉大的一位佛教學者,故此各地僧徒慕名而來聽他講經說法,最多時達3800多人。在他成名後,創立了夏魯派。由於夏魯寺原與薩迦派關係密切,所以有學者把夏魯派算為薩迦派的一個支系。布頓大師有很多弟子,其中有幾位還曾當過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老師。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曾邀請布頓到北京去講經,可布頓沒有奉詔進京。

此尊造像額際高廣,面頰圓腴豐滿,雙目炯炯有神。肩胸寬厚,儀態雍容。身著身穿袒右式袈裟,內著坎肩、僧裙,外披僧氅,其上鏨刻著不同的圖案,顯得層次分明。特別是僧氅的紋飾形似團壽,不禁使人聯想到漢文化對西藏造像的影響。左手施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全跏趺坐。台座蓮瓣寬扁舒展,內層蓮瓣飾有卷草紋,主瓣間露出底層蓮瓣尖角,微微上翹。

蓮座前鏨刻藏文題記,漢譯為:“智慧最大的布頓仁波切”

著錄:《文物天地》總第245期。

LOT 2109 明代 銅鎏金道教水將像

尺寸:高43cm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根據道教的說法,水將是玄武大帝的兩大護法之一,他與火將不可分離,一般通稱水火二將,又稱龜蛇二將。他們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他們來自真武大帝的腑髒,也就是由玄武大帝的肚子和腸子變化而來。據傳,真武大帝當年修行時,不食五穀,經常受到饑餓的困擾。一次他實在餓到了極點,肚子和腸子不停地翻騰,鬧得他心煩不已,於是就將它們掏了出來,扔在了腳下。後來真武大帝修道成仙,這腸子和肚子均沾靈氣,變成了龜蛇二將,成為二天門的門將。再一種認為他們是玄武大帝收服的二魔王的化身。

此尊水將像頭戴通天冠,頭頂束高髮髻,髮髻上原插有一隻如意頭髮簪(已佚)。雙耳對稱豎立,耳輪分明。面部寬大,額部高廣;顴骨高隆,下頦圓凸;雙眉粗重,怒目圓瞪,五官刻畫誇張,充分彰顯了護法水將的威武和彪悍。兩鬢及下頜蓄有濃密的鬚髯,下巴上又有一小撮山羊鬍子,又使它平添了幾分威嚴。

身著鎧甲,雙臂、胸前、腹部及兩胯皆有甲片護身,腰間束革帶。鎧甲做工精緻,裝飾繁複。鎧甲內外又穿有裡襯和罩衫,裡襯於下身可見垂下的下擺,罩衫罩於鎧甲之外,於腹部中央打有團葵結。裡襯和罩衫衣紋寫實,衣褶大起大落,有極強的立體感。身後披倒U字形大帔帛,突出其不同于一般武士的宗教神性;帔帛沿身體兩側蛇形垂下,至足部尾端向外飄起,極富裝飾意趣。足蹬雲頭高靴,全身威然而立。兩手均置於胸前,右手置上,左手在下,手中握一長柄旌旗(已失)。足下為岩石形台座,台座呈深褐色,形態逼真,造型碩大厚重。整尊造像造型完美,形象威猛,風格壯偉,雕工精細,氣勢非凡,是一件世間罕有的明代道教題材神像中的藝術精品,對研究和鑒別道教造像的時代和風格具有標型器的重要價值。

(左圖)2016年5月14日,北京東正五周年暨2016春拍“皇家長物”專場,第0312號拍品,明代銅鎏金道教水將像,7800萬元落槌,成交價8970萬元

LOT 2110 明代 四臂空行母

西藏

尺寸:高17cm

估價:RMB 70,000-90,000

空行母是一種介乎天人之間的女性神祗,她有大力,可於空中飛行,故名。四臂空行母作為古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傳承的一位專屬空行母,在藏傳佛教中代表智慧與慈悲的女神。其形貌多變,通常可分為人形與獸面空行母兩大類。此尊為人形一面四臂空行母,是藏密所奉重要的空行母之一。

造像頭戴花冠,面有三目,呲牙咧嘴,形象凶忿。上身飾瓔珞長鏈,項掛人頭鬘,周身嵌有綠松石和珊瑚。主二臂分持湧血嘎巴拉碗和鉞刀,側臂或持法器、或施印,右展姿,立于單層覆蓮寶座之上。蓮瓣形制古樸,排列舒展。

原封底,封底蓋上刻有十字金剛杵。整尊造像形象生動,身材比例協調,豐胸細腰,姿態優美。在傳世的明代造像題材中,四臂空行母是十分少見的。

LOT 2111 17世紀 蓮花生大師像

西藏

尺寸:高16.5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蓮花生是印度著名的密法大師。西元八世紀,由先期入藏的印度佛教大師寂護推薦,西藏吐蕃贊普赤松德贊邀他來藏弘揚佛法。入藏後,他調伏了苯教,並將苯教許多神祗化為佛教的護法神,同時將西藏本土信仰納入佛教教義之中,使之成為具有西藏特色的佛教,即今天的“藏傳佛教”。由於蓮花生大師對西藏佛教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後弘期寧瑪派尊奉他為該派的開山祖師。在西藏其他教派中,他也受到了廣泛崇拜。

造像頭戴蓮花折沿法帽,帽頂的翎毛代表著證悟最高境界,這種帽式只有寧瑪派的高級喇嘛允許佩戴,為寧瑪派的重要標誌。面容飽滿,蹙眉凝視,表情嗔怒,展現出印度密教大師的生動面相。耳掛大耳璫,上軀端正,身材勻稱,內著僧坎和僧裙,外披僧衣,衣紋流暢。左手托嘎布拉碗,內盛智慧甘露,左臂倚靠喀章嘎;右手持金剛杵,半跏趺坐于單層仰蓮寶座之上。蓮座為單層,上緣飾聯珠紋一周,蓮瓣寬大,蓮瓣上有聯珠紋一周。整尊造像造型舒展,人物形象生動寫實,標誌性法器保存完好,原封底。

LOT 2122 清代 銅鎏金乾隆大威德金剛像

尺寸:高30cm

估價:RMB 1,600,000-2,000,000

大威德金剛梵語稱“閻曼達嘎”,意為“死亡的征服者”,藏語譯為“怖畏金剛”。他是藏傳佛教尊奉的主要本尊之一,同時也是東密、台密尊奉的重要本尊。

此尊三面,正面為水牛頭,面有三目,象徵閻羅王,頭戴骷髏冠,長角突出,項掛人頭鬘。中間一層一頭,呈憤怒像,頭戴骷髏冠,為吃人夜叉,名參怖;頂層一頭,為其本尊文殊菩薩形象。

三十四臂分置於左右兩側,手持不同法器,其持物各有寓意,但主旨在於表現本尊大勇猛、大無畏的功德,中央二手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鉞刀,並擁抱左手托顱碗、右手持鋮刀的明妃金剛起屍母。

有十六條腿,左右各八條腿,其中右八腿彎屈,左八腿伸展,展立於束腰蓮座上,十六足各踏天王、女明王及飛禽走獸等。

此像體量頗大,鎏金燦然,製作精美,其規範的造型、合理的結構和準確的表法完全符合造像儀軌的規定,足下單層覆蓮座背後陰刻線整齊俐落,為清代漢藏風格造像佳作。

LOT 2112 17世紀 金剛手菩薩像

尺寸:高14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金剛手菩薩,又名威烈手持金剛、秘密主菩薩,因手執金剛杵而得名,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化現,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合稱“三大依怙主”,分別代表“伏惡、慈悲、智慧”三種特質。因此,供奉金剛手菩薩,被認為具有消災鎮宅的作用。同時,金剛手菩薩又為統攝財寶天王(四大天王之北方毗沙門天王,即多聞天王)與財神護法等夜叉部之主尊,所以也具有財神的屬性。該題材造像在我國藏蒙地區具有廣泛的信仰,據稱修學金剛手菩薩法,能夠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歷史上藏族人民還把吐蕃王朝時期贊普赤熱巴巾尊奉為金剛手菩薩的化身。除了其重要的宗教地位,在當下的藝術市場中,忿怒像由於形象多變、做工難度大,並且數量較少,與寂靜像相比收藏價值普遍更高。

此尊造像頭戴花冠,頂豎象徵憤怒的紅發,發間置金剛杵頭。面部三目圓鼓,呲牙咧嘴。

上身袒露,下身著虎皮裙,胸前飾項圈、人頭鬘,手足飾有釧鐲,周身披倒U字形大帔帛。雙腳踏弓步站在蓮座上,踩踏象徵世人癡愚惡念的屍體,姿態張揚,表現出菩薩戰勝一切魔障的無窮力量。下承單層覆蓮寶座,上沿飾精密的聯珠紋一周,蓮瓣寬大,扁平舒展。身後有當時原配的大背光,在傳世的金剛手菩薩像中,十分稀有。

LOT 2113 17世紀 獅吼蓮師像

尺寸:高17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蓮 花生大師——印度佛教史上最偉大的大成就者之一。西元8世紀,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入藏弘法,成功創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蓮師有八種變化身,又稱蓮師八相,或蓮師八名號等。獅子吼蓮師,藏語稱"森格達杜",是蓮花生八種變化身之一,顧名思義是指如獅子吼般言教。他在尼泊爾為眾空行母傳法開示長達五年,也同時降伏八種土地神靈,縮小三界及征服三領土,其右手執金剛杵,被賦予三界最強大的力量。也有經典記載蓮花生以師子吼聲形象於菩提迦耶舉辦的一次辯論會中取勝。

此像頭戴五骷髏冠,赤發上豎,正中雕鑄獅頭。面部三目圓鼓,呲牙咧嘴,形象猙獰恐怖。雙臂抬起,雙手結期克印,右手持金剛杵,姿態生動。全身袒露,項掛人頭鬘,長鏈、蛇、下身圍獸皮。左展立姿,腳下各踩一臥人,下承單層覆蓮寶座,上緣飾聯珠紋,蓮瓣佈局舒展。原封底,封底蓋上刻有十字金剛杵圖案。整尊造像造型生動,題材少見,做工精美,保存完整。

LOT 2114 明代 愛慧上師像

尺寸:高11.3cm

估價:RMB 60,000-80,000

愛慧蓮師是蓮花生的化身,代表蓮花生的密法成就,其形象為在家居士相,右手持雙面皮鼓,呈如意坐姿。

造像頭戴花冠,寶繒揚於耳際,雙耳垂襠。面龐圓潤,相容和煦。全身王者裝束,錦袍稠迭,紋褶折迭曲複,飄散自然,衣料質感較強。

拂動的衣袖與飄逸的帛帶相互呼應,富於律動美。下承仰覆蓮花寶座,上緣飾聯珠紋,蓮瓣舒展,上下對稱分佈。原封底,封底蓋上刻有十字金剛杵圖案。整尊造像造型生動,鎏金光燦,鑄刻精細,題材少見。

古印度民族喜愛從自然形態中提煉造型藝術,再以現實造型表現出來。尤其是對植物和花卉原型的模仿多用於造像藝術之中,為古印度造像一大特徵。菩薩的手腕飾有花形釧圈,非常華麗。右手下垂施與願印,掌心見法輪印,左手彎起拈蓮莖,于左肩開敷一朵八瓣蓮花。在佛教經典中,蓮花被視為清淨、美好、聖潔、寬容大度等象徵,其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常見於佛教藝術作品之中。

帕拉王朝鼎盛時期的造像傳世數量很少,一般作品尺寸較小,多為單件式。其主要藝術特點表現為肢體語言豐富,神態活潑而富有神秘感,正面和背面的工藝水準一致,刀工技法運用嫺熟,幾乎件件精品。

這尊菩薩像在造型設計、體態特徵和裝飾藝術方面均帶有十分鮮明的特徵,肢體刻劃生動寫實,腰肢纖細,臍窩深陷,小腹柔軟而富有彈性。左腿曲盤,右腿舒坐,右足踏於蓮蕾之上。雙腿健壯,裙裳薄如蟬翼,舒張有度的動作,令肌肉隨之變化,增加了張力。

菩薩呈遊戲坐姿下承雙層蓮花座,束腰淺,底部一圈落地聯珠紋;蓮瓣素面,上下交錯分佈。造像衣質薄透,飾物簡潔,肌肉結實健壯,富有動感的扭動軀體極富藝術感染力。整體所呈現出來的藝術風格和製作工藝,均為11世紀帕拉王朝造像的典型特徵。黃銅鑄造,不鎏金,表層經多次打磨之後呈現出瑩潤光潔的效果,典雅殊勝。

這尊蓮花手菩薩像的存世,不僅反映出佛教藝術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所具有的藝術成就,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印度藝術家掌握的鑄造技藝和美學修養。目前,此類造像在國際學術界、藝術界和收藏界享有極高的認知度,予人極高的價值感,中國收藏家近年來一直在潛心購藏這類作品。

此尊迦牟尼佛坐像為一尊典型的明代中原銅佛造像,高64.5釐米,尺寸巨大,氣勢撼人。釋迦牟尼結全跏趺端坐,左手結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是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修,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標準成道像。

LOT 2106 明代 釋迦牟尼

尺寸:高64.5cm

估價:RMB 3,200,000-3,600,000

其頭飾螺發,排列密集,寶珠頂嚴。面相方圓端莊,眉間白毫,鼻樑挺拔,眼瞼低垂,目光下斂,似俯視眾生,神態慈祥柔和,具有典型的明代漢地造像面相特徵。中國造像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形態,而在於神態,這尊造像正是充分表現出了釋迦牟尼佛悲憫眾生,博大雍容的氣度和胸襟,能讓觀者體會到一種沈靜與坦然之感。

袒露前胸,上著雙領式通肩式大衣,下身著高束腰僧裙,腰間束帶並打結,頗具裝飾意味。胸臆前的“卍”字元亦可稱為“吉祥海雲”或“吉祥喜旋”,為釋迦牟尼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衣緣處鏨刻精美的纏枝花卉,紋樣清晰精美,顯示出當時匠人運用高超的寫實技法。衣褶布排有序,衣紋流暢自如,厚重寫實,極富質感,繼承了漢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劃的傳統。

整件造像體量碩大,形體飽滿,比例勻稱,氣勢恢宏,是一尊十分難得的明代中原銅佛造像精品,存世罕見。根據此像的尺寸、工藝,顯然不是一般民間工匠所為,應當出自皇家大型佛教寺廟及其鑄造場所。

在當今藝術品收藏市場上,大體量佛像一直是國內外佛像收藏家青睞的重要品類。總結下來有三方面原因:

1 恢弘的氣勢,強烈的宗教和藝術感染力,給人一種穩如泰山,普照眾生之態,符合一些成功人士的審美和信仰需求。

2 費工費料,雕塑難度比一般小型佛像明顯要大,其藝術和工藝價值也非一般小型佛像可比。

3 這類佛像目前市場上流通極少,特別是品相完好者更是難得一見,具有明顯的稀缺性。

此像體量超常,又表現的是佛中至尊釋迦牟尼佛,題材與風格皆為人所熟知,符合廣大民眾的審美和喜好,無疑是佛像收藏和供奉的最佳選擇。

北京翰海2001秋季拍賣會“中國古董珍玩”

Lot 2086 明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拍賣日期:2001年12月10日

成交總價: 126.5萬元人民幣

相似者見有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2001秋季拍賣會“中國古董珍玩”專場第2086號拍品(明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除右手手印不同外,在造型、尺寸、工藝等所有細節方面均與本件拍品一致,表明它們出自同一時期和同一製作地點。但在保存狀態上,本件拍品不僅保存完整,而且品相完美,向我們展現了原有的面貌。

LOT 2125 15-16世紀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

尺寸:高22.7cm

估價:RMB 680,000-780,000

這尊來源赫赫有名的明代15/16世紀鎏金銅釋加牟尼佛像,最早著錄於著名西藏藝術學者烏爾裡希.馮.施羅德和HELMUT UHLIG合作著作《DAS DES BUDDHA》(1979),並收錄于施羅德編著的第一本研究喜瑪拉雅藝術教科書《INDO-TIBETAN BRONZES》(1981)。只要收藏喜瑪拉雅佛像的收藏家都知道,這本如教科書般的歷史著作,基本上收錄的全世界當時最重要的佛像藝術精品。關鍵,書中95%以上是國家博物館和西藏地區重要寺廟收藏,剩餘的5%收錄的,也是當時經過施羅德仔細考證後的重要私人博物館藏品。它的三位主人也是顯赫一時:貴族、政客以及名流。2016年,這尊佛像參加了重要的喜瑪拉雅展覽並再次著錄。

明中期以前,佛教造像風格受到多方文化的影響,其中尼泊爾藝術對西藏佛教藝術影響最深。這尊釋迦牟尼佛像通高22.7釐米,頭飾螺發,頭頂肉髻高隆,髻頂安寶珠,大耳垂肩。面形修長,眉眼細長,雙目低垂,相容莊嚴,神態微笑。身著袒右肩袈裟,衣紋流暢,質感較強。結跏端坐於蓮花寶座上,左手橫置臍下結定印,右手下垂結觸地印,表現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的姿勢。

蓮花座為雙層束腰式,造型規範,上下邊緣各飾聯珠紋;蓮瓣飽滿有力,周匝環繞,其頭部飾有立體感較強的卷草紋。

蓮座下裝藏保存完好,底部有銅板嚴實密封,封底板中央刻有精美的羯磨杵圖案,使其繼續保有宗教靈性和加持法力。用合金銅鑄造,銅質細密,色澤明亮,表面鍍金。由於當時於西藏寺廟供奉,受到信盅膜拜,經歷多年表面略有失金,但依舊絢爛悅目。整體造型端莊,結構勻稱,工藝精細,形象莊嚴,堪稱一尊極其精美的永宣佛教造像精品。

LOT 2123 明 銅鎏金布頓仁波切像

尺寸:高28cm

估價:RMB 480,000-520,000

布頓大師佛學知識廣博,他一生寫了不少關於佛學和歷史的著作。布頓早年學習過噶舉派的教法,後又學習過噶當、薩迦等派的教法。1320年,夏魯萬戶長邀請西藏著名的佛學家布頓·仁欽珠主持寺務。由於仁欽珠對西藏佛教研究很深,是西藏大藏經《丹珠爾》的編纂人,一生著有200多種佛學書籍,是自薩班以後,宗喀巴以前,西藏最偉大的一位佛教學者,故此各地僧徒慕名而來聽他講經說法,最多時達3800多人。在他成名後,創立了夏魯派。由於夏魯寺原與薩迦派關係密切,所以有學者把夏魯派算為薩迦派的一個支系。布頓大師有很多弟子,其中有幾位還曾當過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老師。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曾邀請布頓到北京去講經,可布頓沒有奉詔進京。

此尊造像額際高廣,面頰圓腴豐滿,雙目炯炯有神。肩胸寬厚,儀態雍容。身著身穿袒右式袈裟,內著坎肩、僧裙,外披僧氅,其上鏨刻著不同的圖案,顯得層次分明。特別是僧氅的紋飾形似團壽,不禁使人聯想到漢文化對西藏造像的影響。左手施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全跏趺坐。台座蓮瓣寬扁舒展,內層蓮瓣飾有卷草紋,主瓣間露出底層蓮瓣尖角,微微上翹。

蓮座前鏨刻藏文題記,漢譯為:“智慧最大的布頓仁波切”

著錄:《文物天地》總第245期。

LOT 2109 明代 銅鎏金道教水將像

尺寸:高43cm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根據道教的說法,水將是玄武大帝的兩大護法之一,他與火將不可分離,一般通稱水火二將,又稱龜蛇二將。他們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他們來自真武大帝的腑髒,也就是由玄武大帝的肚子和腸子變化而來。據傳,真武大帝當年修行時,不食五穀,經常受到饑餓的困擾。一次他實在餓到了極點,肚子和腸子不停地翻騰,鬧得他心煩不已,於是就將它們掏了出來,扔在了腳下。後來真武大帝修道成仙,這腸子和肚子均沾靈氣,變成了龜蛇二將,成為二天門的門將。再一種認為他們是玄武大帝收服的二魔王的化身。

此尊水將像頭戴通天冠,頭頂束高髮髻,髮髻上原插有一隻如意頭髮簪(已佚)。雙耳對稱豎立,耳輪分明。面部寬大,額部高廣;顴骨高隆,下頦圓凸;雙眉粗重,怒目圓瞪,五官刻畫誇張,充分彰顯了護法水將的威武和彪悍。兩鬢及下頜蓄有濃密的鬚髯,下巴上又有一小撮山羊鬍子,又使它平添了幾分威嚴。

身著鎧甲,雙臂、胸前、腹部及兩胯皆有甲片護身,腰間束革帶。鎧甲做工精緻,裝飾繁複。鎧甲內外又穿有裡襯和罩衫,裡襯於下身可見垂下的下擺,罩衫罩於鎧甲之外,於腹部中央打有團葵結。裡襯和罩衫衣紋寫實,衣褶大起大落,有極強的立體感。身後披倒U字形大帔帛,突出其不同于一般武士的宗教神性;帔帛沿身體兩側蛇形垂下,至足部尾端向外飄起,極富裝飾意趣。足蹬雲頭高靴,全身威然而立。兩手均置於胸前,右手置上,左手在下,手中握一長柄旌旗(已失)。足下為岩石形台座,台座呈深褐色,形態逼真,造型碩大厚重。整尊造像造型完美,形象威猛,風格壯偉,雕工精細,氣勢非凡,是一件世間罕有的明代道教題材神像中的藝術精品,對研究和鑒別道教造像的時代和風格具有標型器的重要價值。

(左圖)2016年5月14日,北京東正五周年暨2016春拍“皇家長物”專場,第0312號拍品,明代銅鎏金道教水將像,7800萬元落槌,成交價8970萬元

LOT 2110 明代 四臂空行母

西藏

尺寸:高17cm

估價:RMB 70,000-90,000

空行母是一種介乎天人之間的女性神祗,她有大力,可於空中飛行,故名。四臂空行母作為古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傳承的一位專屬空行母,在藏傳佛教中代表智慧與慈悲的女神。其形貌多變,通常可分為人形與獸面空行母兩大類。此尊為人形一面四臂空行母,是藏密所奉重要的空行母之一。

造像頭戴花冠,面有三目,呲牙咧嘴,形象凶忿。上身飾瓔珞長鏈,項掛人頭鬘,周身嵌有綠松石和珊瑚。主二臂分持湧血嘎巴拉碗和鉞刀,側臂或持法器、或施印,右展姿,立于單層覆蓮寶座之上。蓮瓣形制古樸,排列舒展。

原封底,封底蓋上刻有十字金剛杵。整尊造像形象生動,身材比例協調,豐胸細腰,姿態優美。在傳世的明代造像題材中,四臂空行母是十分少見的。

LOT 2111 17世紀 蓮花生大師像

西藏

尺寸:高16.5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蓮花生是印度著名的密法大師。西元八世紀,由先期入藏的印度佛教大師寂護推薦,西藏吐蕃贊普赤松德贊邀他來藏弘揚佛法。入藏後,他調伏了苯教,並將苯教許多神祗化為佛教的護法神,同時將西藏本土信仰納入佛教教義之中,使之成為具有西藏特色的佛教,即今天的“藏傳佛教”。由於蓮花生大師對西藏佛教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後弘期寧瑪派尊奉他為該派的開山祖師。在西藏其他教派中,他也受到了廣泛崇拜。

造像頭戴蓮花折沿法帽,帽頂的翎毛代表著證悟最高境界,這種帽式只有寧瑪派的高級喇嘛允許佩戴,為寧瑪派的重要標誌。面容飽滿,蹙眉凝視,表情嗔怒,展現出印度密教大師的生動面相。耳掛大耳璫,上軀端正,身材勻稱,內著僧坎和僧裙,外披僧衣,衣紋流暢。左手托嘎布拉碗,內盛智慧甘露,左臂倚靠喀章嘎;右手持金剛杵,半跏趺坐于單層仰蓮寶座之上。蓮座為單層,上緣飾聯珠紋一周,蓮瓣寬大,蓮瓣上有聯珠紋一周。整尊造像造型舒展,人物形象生動寫實,標誌性法器保存完好,原封底。

LOT 2122 清代 銅鎏金乾隆大威德金剛像

尺寸:高30cm

估價:RMB 1,600,000-2,000,000

大威德金剛梵語稱“閻曼達嘎”,意為“死亡的征服者”,藏語譯為“怖畏金剛”。他是藏傳佛教尊奉的主要本尊之一,同時也是東密、台密尊奉的重要本尊。

此尊三面,正面為水牛頭,面有三目,象徵閻羅王,頭戴骷髏冠,長角突出,項掛人頭鬘。中間一層一頭,呈憤怒像,頭戴骷髏冠,為吃人夜叉,名參怖;頂層一頭,為其本尊文殊菩薩形象。

三十四臂分置於左右兩側,手持不同法器,其持物各有寓意,但主旨在於表現本尊大勇猛、大無畏的功德,中央二手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鉞刀,並擁抱左手托顱碗、右手持鋮刀的明妃金剛起屍母。

有十六條腿,左右各八條腿,其中右八腿彎屈,左八腿伸展,展立於束腰蓮座上,十六足各踏天王、女明王及飛禽走獸等。

此像體量頗大,鎏金燦然,製作精美,其規範的造型、合理的結構和準確的表法完全符合造像儀軌的規定,足下單層覆蓮座背後陰刻線整齊俐落,為清代漢藏風格造像佳作。

LOT 2112 17世紀 金剛手菩薩像

尺寸:高14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金剛手菩薩,又名威烈手持金剛、秘密主菩薩,因手執金剛杵而得名,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化現,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合稱“三大依怙主”,分別代表“伏惡、慈悲、智慧”三種特質。因此,供奉金剛手菩薩,被認為具有消災鎮宅的作用。同時,金剛手菩薩又為統攝財寶天王(四大天王之北方毗沙門天王,即多聞天王)與財神護法等夜叉部之主尊,所以也具有財神的屬性。該題材造像在我國藏蒙地區具有廣泛的信仰,據稱修學金剛手菩薩法,能夠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歷史上藏族人民還把吐蕃王朝時期贊普赤熱巴巾尊奉為金剛手菩薩的化身。除了其重要的宗教地位,在當下的藝術市場中,忿怒像由於形象多變、做工難度大,並且數量較少,與寂靜像相比收藏價值普遍更高。

此尊造像頭戴花冠,頂豎象徵憤怒的紅發,發間置金剛杵頭。面部三目圓鼓,呲牙咧嘴。

上身袒露,下身著虎皮裙,胸前飾項圈、人頭鬘,手足飾有釧鐲,周身披倒U字形大帔帛。雙腳踏弓步站在蓮座上,踩踏象徵世人癡愚惡念的屍體,姿態張揚,表現出菩薩戰勝一切魔障的無窮力量。下承單層覆蓮寶座,上沿飾精密的聯珠紋一周,蓮瓣寬大,扁平舒展。身後有當時原配的大背光,在傳世的金剛手菩薩像中,十分稀有。

LOT 2113 17世紀 獅吼蓮師像

尺寸:高17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蓮 花生大師——印度佛教史上最偉大的大成就者之一。西元8世紀,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入藏弘法,成功創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蓮師有八種變化身,又稱蓮師八相,或蓮師八名號等。獅子吼蓮師,藏語稱"森格達杜",是蓮花生八種變化身之一,顧名思義是指如獅子吼般言教。他在尼泊爾為眾空行母傳法開示長達五年,也同時降伏八種土地神靈,縮小三界及征服三領土,其右手執金剛杵,被賦予三界最強大的力量。也有經典記載蓮花生以師子吼聲形象於菩提迦耶舉辦的一次辯論會中取勝。

此像頭戴五骷髏冠,赤發上豎,正中雕鑄獅頭。面部三目圓鼓,呲牙咧嘴,形象猙獰恐怖。雙臂抬起,雙手結期克印,右手持金剛杵,姿態生動。全身袒露,項掛人頭鬘,長鏈、蛇、下身圍獸皮。左展立姿,腳下各踩一臥人,下承單層覆蓮寶座,上緣飾聯珠紋,蓮瓣佈局舒展。原封底,封底蓋上刻有十字金剛杵圖案。整尊造像造型生動,題材少見,做工精美,保存完整。

LOT 2114 明代 愛慧上師像

尺寸:高11.3cm

估價:RMB 60,000-80,000

愛慧蓮師是蓮花生的化身,代表蓮花生的密法成就,其形象為在家居士相,右手持雙面皮鼓,呈如意坐姿。

造像頭戴花冠,寶繒揚於耳際,雙耳垂襠。面龐圓潤,相容和煦。全身王者裝束,錦袍稠迭,紋褶折迭曲複,飄散自然,衣料質感較強。

拂動的衣袖與飄逸的帛帶相互呼應,富於律動美。下承仰覆蓮花寶座,上緣飾聯珠紋,蓮瓣舒展,上下對稱分佈。原封底,封底蓋上刻有十字金剛杵圖案。整尊造像造型生動,鎏金光燦,鑄刻精細,題材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