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移動支付之爭:先發優勢的中國移動,為何敗給支付寶、微信?

本文作者將首先闡述三大巨頭在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背景,其次通過將中國移動與其兩者對比發現其在五大關鍵因數上敗北,最後基於以上分析進行小結。

卻黯然失色,與大浪潮擦肩而過。

中國移動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錯過移動支付業務的春天。筆者作為在2010年-2013年參與過中國移動支付業務的產品運營人員,好生唏噓。於是萌生梳理的想法,就自己過去的經歷、現在看到的一些現象結合進行複盤反思,以其找到一些成敗得失的原因及規律,

以饗讀者。

本文首先闡述三大巨頭在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背景,其次通過將中國移動與其兩者對比發現其在五大關鍵因數上敗北,最後基於以上分析進行小結。

一、三大巨頭的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簡史中國移動曾經具有先發優勢

資料增值業務時代下,中國移動擁有壟斷的支付通道,輝煌一時的“移動夢網”成就了騰訊(如QQ會員)和眾多互聯網企業變現的路徑,

它曾是移動支付業務的鼻祖。但在2010年前後的移動互聯網浪潮中,中國移動也洞察到移動支付業務產業風暴的來臨並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發、運營及推廣,可惜的是中國移動站在了風口卻因沒有深諳移動互聯網的打法而被後起之秀拋出了一大截。

但是不同的是,手機通寶有硬體載體和軟體載體兩種,如13.56M的分離卡、2.4G的RF-SIM卡、NFC-SIM卡及手機通寶用戶端,

內置移動客戶數位憑證和非接觸技術,給客戶提供各移動資料增值業務、互聯網服務和協力廠商行業應用等應用。

三年後,該試點專案叫停,中國移動集團後期統一推出“中國移動和包“及NFC手機做為移動支付業務的切入口,但始終沒有回到之前的王者氣概。為

時光回溯到2003年,阿裡巴巴為了解決淘寶網的支付問題推出了支付寶,並在2004年推出基於擔保交易模式的虛擬帳戶交易,

將C2C交易中收付款人之間的信任問題,通過支付寶的擔保而化解。隨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興起,支付寶敏感的意識到未來的發展趨勢,引導用戶從PC端到移動端的轉移,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支付寶儼然已成為最大的網路支付平臺,同時它又涉足線下支付。

二、和對手相比,中國移動在五大關鍵因數上沒有處理好

1、技術路徑的搖擺不定嚴重消耗內力

移動支付可以分為遠端支付(也稱遠距離支付)和近場支付(也稱近距離支付),

遠端支付可以通過短信、語音、手機用戶端及WAP方式借助通訊手段遠端進行支付,這就有點類似於像手機淘寶,但手機淘寶只專注在手機用戶端及WAP。而近場支付就是用戶在現場用手機或智慧卡在POS終端機上刷卡進行支付的一種方式,載體方式就像前面提到的手機通寶硬體三種載體方式。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移動基本上覆蓋了遠端支付和近距離支付所有的技術研發,它的宗旨一直是希望提供給使用者大而全的產品,它的佈局是打造一個移動支付的全生態鏈。

以筆者從事過的手機通寶業務來說,面對用戶端,同時有兩種卡片載體和兩種軟體載體。我們稱卡片載體為硬通寶,軟體產品為軟通寶。面對商戶,除傳統的POS終端外還曾研發過小讀頭硬體載體。每一次的硬體選型、談判合作及硬體升級都必然消耗大批人力、物力、財力還有時間。

圖一:手機通寶呈現方式

2、沒有體現用戶體驗至上的設計思路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支付業務同樣要以用戶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來設計產品,充分考慮使用者價值曲線,使用者使用該產品在獲取性方面是否方便購買、在產品易用性方面是否使用簡潔、在支付時安全性方面是否有保障等因素,只有多維度的用戶體驗因素設計才能打磨出一個用戶容易接受、容易培養使習慣及易傳播的移動支付產品。

圖二:用戶體驗因數重要程度分析

3、缺乏“爆款級別“的應用拓展

中國移動的移動支付業務總是避開與互聯網公司的一般性業務去競爭,著重在重點城市的公交應用、商業應用、政務應用、行業應用等業務上,它的思維邏輯是要取代卡,“我們是可以幫助你抵消髮卡成本的,我們提供的是大而全的業務”,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來分析,替代現有體系的難度牽涉多方,勢必又會是一個大專案、大工程。而這麼多的應用中卻沒有一個“爆款級別”的應用出現。

圖三:手機通寶應用場景

在思考中筆者逐漸找到了一絲脈落。用戶使用傳統的公交卡也罷,用移動手機一卡通載體也罷,實際上它是替代方案,可用A也可用B。而滴滴與快的的打車服務當年是解決了使用者的痛點,通過這個服務使用者是可以預約及解決打車難的問題,它真真正正的解決了用戶的燃眉之急。

4、沒有撬動商戶的參與動機

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之中,用戶和商戶是移動支付業務重要的市場受眾,商戶對業務的發展與推動是起關鍵性作用的。而在筆者參與的移動支付試點業務過程中,中國移動的姿態較高,商戶存在著諸多擔憂。商戶想獲取更多的有保障的利益政策,對移動支付這樣一個當時新生事物來說,商戶不敢成為先吃螃蟹的人。

業務發展的前期,當商戶和用戶都在觀望中,使用者一旦更新設備發現可以使用的場景少,會降低繼續使用的動力,客戶感知降低,另一方面商戶看到用戶少了,也缺少參與的動力,這樣勢必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反觀,進入全民視野的打車服務,不得不提它的補貼大行動,像一道閃電撕開用戶和計程車司機心智,前期極大的讓利給到用戶和計程車司機,撬動雙方共同市場。中國移動的僵局就在於此,試點業務的拓展非常吃力,沒有採用“讓利策略”,破除商戶顧慮,給他們描繪業務發展的近期與遠期藍圖,大家一起來給用戶帶來良好感知,增加用戶粘性。只有當使用者規模及應用規模達到一定量的時候,雙邊市場撬動起來才能走向良性迴圈,才會有後續業務更大的發展。

成功的運營模式應該是充分調動產業鏈中的所有環節,進行利益共用和合作平衡,構建成熟的商業合作機制讓各方多贏。

5、沒有切換成互聯網思維模式

圖四:互聯網九大思維

相對于工業化思維而言,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商業民主化的思維,它是核心是一種用戶至上的思維,要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以用戶為中心”去思考問題,而相比過去中國移動的一些作法,很多時候是在以自身資源的角度和KPI的指向去考慮問題,很容易讓用戶陷入一種尷尬的體驗之中。

我們還可以拿互聯網的產品研發來深挖,產品研發不應該再是大而全的思路,而是從小處著想,快速創新,對一個產品快速反覆運算。未來是不確定性的,不可能一開始就把整條路徑都想好,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使用者的回饋做調整。中國移動是一艘大船,看准了前面這一步是可以走的,馬上再看下一步,用以人為核心、反覆運算、循序漸進的開發方法,允許有所不足,不斷試錯,在持續反覆運算中完善產品。

小結:

猶記2012年,筆者參加移動支付業務徵文寫過一篇“讓移動支付飛得更高”的文章,裡面有一段話,“當時間和變革的力量積蓄到某一階段,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後,移動支付業務必定會在未來某個時點上成為爆發性的殺手級應用。”

欣慰的是,這兩三年移動支付業務得到全面爆發,它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捷和美好;遺憾的是,中國移動在時代的進程中,先發優勢蕩然無存,沒有切換成互聯網思維模式,以致在技術路徑的搖擺不定消耗內力、缺乏“爆款級別”的應用拓展及沒有撬動商戶的參與動機阻礙了其發展,錯過移動支付業務春天的來臨。

本文由 @陳蕙茗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中國移動基本上覆蓋了遠端支付和近距離支付所有的技術研發,它的宗旨一直是希望提供給使用者大而全的產品,它的佈局是打造一個移動支付的全生態鏈。

以筆者從事過的手機通寶業務來說,面對用戶端,同時有兩種卡片載體和兩種軟體載體。我們稱卡片載體為硬通寶,軟體產品為軟通寶。面對商戶,除傳統的POS終端外還曾研發過小讀頭硬體載體。每一次的硬體選型、談判合作及硬體升級都必然消耗大批人力、物力、財力還有時間。

圖一:手機通寶呈現方式

2、沒有體現用戶體驗至上的設計思路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支付業務同樣要以用戶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來設計產品,充分考慮使用者價值曲線,使用者使用該產品在獲取性方面是否方便購買、在產品易用性方面是否使用簡潔、在支付時安全性方面是否有保障等因素,只有多維度的用戶體驗因素設計才能打磨出一個用戶容易接受、容易培養使習慣及易傳播的移動支付產品。

圖二:用戶體驗因數重要程度分析

3、缺乏“爆款級別“的應用拓展

中國移動的移動支付業務總是避開與互聯網公司的一般性業務去競爭,著重在重點城市的公交應用、商業應用、政務應用、行業應用等業務上,它的思維邏輯是要取代卡,“我們是可以幫助你抵消髮卡成本的,我們提供的是大而全的業務”,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來分析,替代現有體系的難度牽涉多方,勢必又會是一個大專案、大工程。而這麼多的應用中卻沒有一個“爆款級別”的應用出現。

圖三:手機通寶應用場景

在思考中筆者逐漸找到了一絲脈落。用戶使用傳統的公交卡也罷,用移動手機一卡通載體也罷,實際上它是替代方案,可用A也可用B。而滴滴與快的的打車服務當年是解決了使用者的痛點,通過這個服務使用者是可以預約及解決打車難的問題,它真真正正的解決了用戶的燃眉之急。

4、沒有撬動商戶的參與動機

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之中,用戶和商戶是移動支付業務重要的市場受眾,商戶對業務的發展與推動是起關鍵性作用的。而在筆者參與的移動支付試點業務過程中,中國移動的姿態較高,商戶存在著諸多擔憂。商戶想獲取更多的有保障的利益政策,對移動支付這樣一個當時新生事物來說,商戶不敢成為先吃螃蟹的人。

業務發展的前期,當商戶和用戶都在觀望中,使用者一旦更新設備發現可以使用的場景少,會降低繼續使用的動力,客戶感知降低,另一方面商戶看到用戶少了,也缺少參與的動力,這樣勢必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反觀,進入全民視野的打車服務,不得不提它的補貼大行動,像一道閃電撕開用戶和計程車司機心智,前期極大的讓利給到用戶和計程車司機,撬動雙方共同市場。中國移動的僵局就在於此,試點業務的拓展非常吃力,沒有採用“讓利策略”,破除商戶顧慮,給他們描繪業務發展的近期與遠期藍圖,大家一起來給用戶帶來良好感知,增加用戶粘性。只有當使用者規模及應用規模達到一定量的時候,雙邊市場撬動起來才能走向良性迴圈,才會有後續業務更大的發展。

成功的運營模式應該是充分調動產業鏈中的所有環節,進行利益共用和合作平衡,構建成熟的商業合作機制讓各方多贏。

5、沒有切換成互聯網思維模式

圖四:互聯網九大思維

相對于工業化思維而言,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商業民主化的思維,它是核心是一種用戶至上的思維,要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以用戶為中心”去思考問題,而相比過去中國移動的一些作法,很多時候是在以自身資源的角度和KPI的指向去考慮問題,很容易讓用戶陷入一種尷尬的體驗之中。

我們還可以拿互聯網的產品研發來深挖,產品研發不應該再是大而全的思路,而是從小處著想,快速創新,對一個產品快速反覆運算。未來是不確定性的,不可能一開始就把整條路徑都想好,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使用者的回饋做調整。中國移動是一艘大船,看准了前面這一步是可以走的,馬上再看下一步,用以人為核心、反覆運算、循序漸進的開發方法,允許有所不足,不斷試錯,在持續反覆運算中完善產品。

小結:

猶記2012年,筆者參加移動支付業務徵文寫過一篇“讓移動支付飛得更高”的文章,裡面有一段話,“當時間和變革的力量積蓄到某一階段,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後,移動支付業務必定會在未來某個時點上成為爆發性的殺手級應用。”

欣慰的是,這兩三年移動支付業務得到全面爆發,它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捷和美好;遺憾的是,中國移動在時代的進程中,先發優勢蕩然無存,沒有切換成互聯網思維模式,以致在技術路徑的搖擺不定消耗內力、缺乏“爆款級別”的應用拓展及沒有撬動商戶的參與動機阻礙了其發展,錯過移動支付業務春天的來臨。

本文由 @陳蕙茗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