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開眼界!武警部隊高精智能化裝備亮相防汛演練

來源中國軍網

動力舟橋向“孤島”運送機械裝備。嶽小東 攝

中國軍網武漢5月26日電 馬春華特約記者塗敦法報導:“搜索救援分隊注意!偵察無人機發現漳河水庫副壩20名被困群眾,請利用無人機先期投送急救藥品、食品”“接到命令,一架六旋翼無人機迅速搭載2.5公斤藥品食物包緊急起飛……”5月26日,湖北省2017年軍地防汛抗旱聯合演練現場,參演核心專業力量武警交通二總隊六支隊多種高精尖救援裝備集體亮相,水下機器人、動力舟橋、硬質路面車、龍吸水等抗洪“神器”讓人大開眼界。

去年,我國多地發生嚴重汛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武警交通二總隊六支隊聞災思動、有令即行、主動作為、高效救援,先後轉戰湖北蘄春、麻城、紅安、五峰、孝感,湖南華容等地,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和先進裝備優勢,搶通道路橋樑,搜救受困群眾,封堵堤壩決口,為抗洪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所屬七中隊榮立集體一等功。

“打一仗就要進一步。”武警交通二總隊總隊長邢秀銀介紹說,雖然部隊去年打了很多勝仗,但是官兵並沒有躺在過去的功勞薄上,面對今年長江流域嚴峻的防汛形勢,從年初開始,他們就厲兵秣馬,總結勝利的經驗,反思存在的問題,把部隊拉到野外綜合訓練場,緊貼搶險實戰環境、緊盯實戰問題開展針對性訓練。

什麼弱就練什麼,缺什麼就補什麼。演練現場,一批新裝備,

一系列急難險重課目紛紛亮相,上演了一部抗洪大片。不管是橋樑快速搶修,還是無人機多用途運用,這些曾經的短板課目,如今,已經成為部隊的“殺手鐧”。

固定翼垂直起降無人機空中偵察“災情”。余凱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們利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水下探測作業和人員搜救,

水下盲區的畫面通過探測器,即時傳輸到指揮控制平臺,幫助指揮員分析決策;動力舟橋車,快速通過剛剛由快速機械化橋搶通的中斷道路,放舟、下水、拼接,僅用8分鐘,一艘長40米,寬8米的水上“航空母艦”搭設完畢,搭載大型搶險裝備和人員,實現水上快速機動轉移。

救援裝備智慧化、無人化、快速化成為主攻創新方向。記者瞭解到,主戰裝備曾經是制約該支隊戰鬥力建設的最大掣肘,

甚至出現有人無裝,裝備性能比不上地方單位的尷尬局面,一度影響部隊搶險的效率。

架設機械模組化橋。餘凱 攝

如今,著眼實現搶險救援安全高效快速,該支隊著力加強主戰裝備創新力度,通過深化軍民融合,他們與地方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平臺合作,在無人機災情偵測、物資投送、圖像傳輸,水下機器人探測技術,水上大型運輸救援平臺,大功率抽排水設備等方面集智攻關,裝備建設不斷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全域機動、搶險保通、多能一體、高效救援”武警交通六支隊支隊長朱建琦介紹說,近年來,他們先後參與“4·25”尼泊爾地震跨國救援,“12·20”深圳特大滑坡救援等重大任務。面對今年的防汛任務,廣大官兵將繼續發揚“忠誠如磐石、搶險作柱石、奉獻當路石、意志勝金石”的四石精神,保持箭在弦上的態勢,只要一聲令下,打起背包就出發。

救助“傷患”。餘凱 攝

抗洪神器“龍吸水”組合模組顯神通。餘凱 攝

水下機器人下水偵察“災情”。嶽小東 攝

水下機器人圖像回傳“災情”。餘凱 攝

無人機向洪水“孤島”投送救援物資。嶽小東 攝

子母遙控吸水神器正在潛入複雜水域。餘凱 攝

在無人機災情偵測、物資投送、圖像傳輸,水下機器人探測技術,水上大型運輸救援平臺,大功率抽排水設備等方面集智攻關,裝備建設不斷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全域機動、搶險保通、多能一體、高效救援”武警交通六支隊支隊長朱建琦介紹說,近年來,他們先後參與“4·25”尼泊爾地震跨國救援,“12·20”深圳特大滑坡救援等重大任務。面對今年的防汛任務,廣大官兵將繼續發揚“忠誠如磐石、搶險作柱石、奉獻當路石、意志勝金石”的四石精神,保持箭在弦上的態勢,只要一聲令下,打起背包就出發。

救助“傷患”。餘凱 攝

抗洪神器“龍吸水”組合模組顯神通。餘凱 攝

水下機器人下水偵察“災情”。嶽小東 攝

水下機器人圖像回傳“災情”。餘凱 攝

無人機向洪水“孤島”投送救援物資。嶽小東 攝

子母遙控吸水神器正在潛入複雜水域。餘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