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邳州3幅農民畫邁入中國美術館

朱成梅《美在民間》

鄒文才《鄉土之花》

陳良成《秋到銀杏湖》

陳良成正在創作農民畫

正在繪畫的朱成梅與老公鄒文才

中國江蘇網5月26日訊 在昨天剛剛結束的“中國精神中國夢”全國農民畫創作展暨“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出中,邳州有3幅農民畫順利入選,邁入中國最高美術殿堂——中國美術館,

成為公眾關注的新世紀文化現象。

據悉,此次反映當代農民思想、情感、生活原生態的“中國精神中國夢”全國農民畫創作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畫展共收到全國60多個畫鄉及少數民族地區推薦選送的1450多件作品,入圍展出共200幅作品。其中整個江蘇的入選作品只有5幅,而徐州邳州就有3幅作品入選。

夫妻兩人畫作同時入選

在邳州此次入選的3幅農民畫中,有兩幅畫竟然是出自一對夫妻之手。它們分別是鄒文才創作的《鄉土之花》和朱成梅創作的《美在民間》。昨天,記者採訪到了46歲的朱成梅女士。她告訴記者,她原本只是普普通通的農村主婦,之所以學習農民畫,也算是夫唱婦隨。因為她老公鄒文才從小就愛畫畫,國畫、連環畫、素描、油畫等什麼畫都有涉獵,

但都只是業餘學學,並沒有經過任何的專業學習。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她老公鄒文才跟著邳州文化館學起了農民畫,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越學越有興趣。

“因為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大都是我們農民自己製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不需要特別專業的繪畫技巧,只是把我們農民日常的生活、特色、民風、民俗通過最質樸的手法、用美麗的色彩表達出來就行。”朱成梅告訴記者。

“所以,受到丈夫的影響,我也對農民畫產生了興趣,也開始和他一起學起畫來,這樣一學就是20年。”有了共同的愛好,夫妻倆在農閒之餘經常一起外出寫生、繪畫,一起商討繪畫的構思、主題,切磋畫技,共同成長。

朱成梅告訴記者,她這次入選的作品《美在民間》,主要是描繪了邳州民間製作“泥玩具”工坊的場景。“泥玩具”又稱泥塑,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邳州民間頗具盛名。而《美在民間》這幅畫把“泥玩具”的整個勞動製作過程“和泥、翻模、脫胎、著色”等全部真實地表現在畫面上,整個畫面構圖豐滿、色彩明豔,有很強的文獻性。而鄒文才的《鄉土之花》則是描繪了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的勞動製作場景,整幅作品色調以藍色為主,又用紅、黃結合的房子作為點綴,冷曖對比強烈而又和諧統一。

52歲農民30年創作近千幅農民畫

此次入選的3幅作品中還有一幅畫出自52歲農民陳良成之手,他入選的作品為《秋到銀杏湖》。陳良成告訴記者,“銀杏湖”是邳州市的著名景點之一,每年秋天是銀杏湖最美的時候,漫山遍野黃燦燦的銀杏葉與碧藍的湖水形成鮮明的對比,美不勝收。而他的這幅畫《秋到銀杏湖》,則更體現了生活在“銀杏湖”周邊的農民們幸福美好的生活、勞動場景。

陳良成說,他原本就是土生土長的普通農民,平時除了種地外,沒有其他愛好,就是喜歡畫畫。學習農民畫30年,他是把別人打牌、喝酒的時間都用來畫畫了,30年來,他創作的農民畫已經有1000多幅,也多次獲得各種獎項,其中國家級金獎2個、銀獎1個。“畫畫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為我打開了人生的另一扇門,為了繪畫,我四處寫生、還經常到外地學習、交流,增長了不少見識,提高了個人的文化素養。”

■相關新聞

邳州農民畫 將獻禮“一帶一路”

據邳州文化館秦館長告訴記者,邳州農民畫歷史悠久。從大墩子、劉林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中發現,邳州先民早在2000年以前彩繪技法就已相當成熟;從出土漢畫像石上的各種精美圖像中,也證明早在漢代以前就有了較高的繪畫技藝。立春之日,邳州有用紅土畫壁的習俗,在牆上畫牛、馬、驢、騾等牲口,鐮、犁、耙等生產用具。上世紀50年代初起,翻身農民以極大的熱情開始畫起了社會風情。“鄉鄉村村有壁畫,家家戶戶畫滿牆”,這一奇觀引起了藝術界的關注和新聞出版界的重視。於是,牆上畫滿了,農民又將畫移到了紙上。出版社也熱情地刊印了一本又一本的邳縣農民畫專集。邳州被譽為“農民畫之鄉”。邳州農民畫興起于1955年,1958年形成高☆禁☆潮。

秦館長說,從1992年開始,邳州文化館開展農民畫公益培訓班,免費為喜歡畫畫的農民教授農民畫技法,豐富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現在邳州至少有200多位農民堅持畫農民畫,延承了邳州農民畫之鄉的特色。目前文化館正在參加“七彩大運河斑斕中國夢”運河沿岸三地農民畫聯展活動,將選出50幅農民畫作品參加此次聯展。下一步,文化館還將投入“一帶一路”農民畫創作之中,估計在今年10月份,會選出四五十幅農民畫走出國門,參加“一帶一路”農民畫展活動。

而《美在民間》這幅畫把“泥玩具”的整個勞動製作過程“和泥、翻模、脫胎、著色”等全部真實地表現在畫面上,整個畫面構圖豐滿、色彩明豔,有很強的文獻性。而鄒文才的《鄉土之花》則是描繪了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的勞動製作場景,整幅作品色調以藍色為主,又用紅、黃結合的房子作為點綴,冷曖對比強烈而又和諧統一。

52歲農民30年創作近千幅農民畫

此次入選的3幅作品中還有一幅畫出自52歲農民陳良成之手,他入選的作品為《秋到銀杏湖》。陳良成告訴記者,“銀杏湖”是邳州市的著名景點之一,每年秋天是銀杏湖最美的時候,漫山遍野黃燦燦的銀杏葉與碧藍的湖水形成鮮明的對比,美不勝收。而他的這幅畫《秋到銀杏湖》,則更體現了生活在“銀杏湖”周邊的農民們幸福美好的生活、勞動場景。

陳良成說,他原本就是土生土長的普通農民,平時除了種地外,沒有其他愛好,就是喜歡畫畫。學習農民畫30年,他是把別人打牌、喝酒的時間都用來畫畫了,30年來,他創作的農民畫已經有1000多幅,也多次獲得各種獎項,其中國家級金獎2個、銀獎1個。“畫畫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為我打開了人生的另一扇門,為了繪畫,我四處寫生、還經常到外地學習、交流,增長了不少見識,提高了個人的文化素養。”

■相關新聞

邳州農民畫 將獻禮“一帶一路”

據邳州文化館秦館長告訴記者,邳州農民畫歷史悠久。從大墩子、劉林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中發現,邳州先民早在2000年以前彩繪技法就已相當成熟;從出土漢畫像石上的各種精美圖像中,也證明早在漢代以前就有了較高的繪畫技藝。立春之日,邳州有用紅土畫壁的習俗,在牆上畫牛、馬、驢、騾等牲口,鐮、犁、耙等生產用具。上世紀50年代初起,翻身農民以極大的熱情開始畫起了社會風情。“鄉鄉村村有壁畫,家家戶戶畫滿牆”,這一奇觀引起了藝術界的關注和新聞出版界的重視。於是,牆上畫滿了,農民又將畫移到了紙上。出版社也熱情地刊印了一本又一本的邳縣農民畫專集。邳州被譽為“農民畫之鄉”。邳州農民畫興起于1955年,1958年形成高☆禁☆潮。

秦館長說,從1992年開始,邳州文化館開展農民畫公益培訓班,免費為喜歡畫畫的農民教授農民畫技法,豐富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現在邳州至少有200多位農民堅持畫農民畫,延承了邳州農民畫之鄉的特色。目前文化館正在參加“七彩大運河斑斕中國夢”運河沿岸三地農民畫聯展活動,將選出50幅農民畫作品參加此次聯展。下一步,文化館還將投入“一帶一路”農民畫創作之中,估計在今年10月份,會選出四五十幅農民畫走出國門,參加“一帶一路”農民畫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