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藍鯨財經-Snap上市不到三個月,卻深陷三重困境

藍鯨TMT 劉敏娟

今年3月3日,以閱後即焚為特色的社交軟體Snapchat的母公司Snap終於在一片期待聲中上市,

可謂是風光無限。

然而,至今Snap上市還不到三個月,卻深陷首份財報“見光死”、高管頻繁離職、被控資料造假等三重困境。

一、首份財報“見光死”

儘管Snap上市之時備受矚目、股價飆漲,但可惜好景不長。與Facebook、Twitter等明星創業公司一樣,

Snap也遭遇了首份財報“見光死”的尷尬:一季度巨虧22億美元,股價狂跌24%。

日前,Snap發佈了其上市後堪稱慘澹的首份財報。報告顯示,由於Facebook等對手帶來的強大競爭壓力,Snap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和用戶數等方面都未能達到市場分析師的預期。相比今年3月IPO時的輝煌成績,該公司向市場交出的首份“成績單”可謂慘澹至極。

具體來看,Snap一季度營收1.496億美元,雖然同比增286%,但不及預期的1.586億美元;同期淨虧損達22.1億美元,

讓1.50億美元的營收看起來只是杯水車薪,去年同期的淨虧損僅為1.05億美元;合每股虧損2.31美元,去年同期虧損為0.14美元,均低於分析師預期。

而Snap在用戶數方面的表現更令市場失望,其宣稱一季度日活躍用戶增加了800萬人,總數漲至1.66億人次,比去年同期漲36%,但仍不及預期的1.68億人次,是近兩年的最低增速。

此外,衡量Snap業績的核心指標之一:單位使用者平均收入(APRU)季度環比下降14%,

從去年第四季度的1.05美元降至0.90美元。

財報發佈後,由於業績遜於預期,用腳投票的二級市場隨即用股價暴跌對這份成績單做出了回應。當日Snap盤後交易股價暴跌逾24%,創上市以來最低水準。

二、高管頻繁離職

同時,作為一家明星創業企業,Snap在留住人才方面似乎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在Snap上市前夕,該公司就曝出有關鍵高管離職;短短三個月後,Snap公司又一位資深高管被證實已經離職。

具體來看,今年2月,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Snap一名關鍵的廣告業務高管之一Sriram Krishnan宣佈離職。這位高管在2016年2月份從Facebook離職加入了Snap的陣營,負責該公司的廣告業務。

當時,距離Snap計畫中的IPO已不到1個月的時間。Krishnan在其個人Twitter上宣佈:“在Snap度過了很棒的一年之後,我決定離開,搬回三藩市。這樣能夠離家人和朋友更近一些。”

5月25日,Snap又流失一位資深高管,該公司前發展業務主管布萊恩·亞米斯(Brian Ames)已被證實離職。

據瞭解,亞米斯在離職之前,已在Snap工作了三年時間,曾擔任發展業務主管、創收產品行銷主管等多個管理職位。從Snap公司離職後,亞米斯將成為移動遊戲工作室King的廣告業務總裁。

三、被控資料造假

除了業績不佳、高管流失之外,Snap還面臨著數據造假的指控。值得一提的是,亞米斯的離職就再次牽出了Snap資料造假的問題。

據悉,亞米斯的離職正值Snap面臨著一位前員工指控該公司向投資者編造不實的關鍵增長資料之際。在此指控中,亞米斯被列為被告。不過,Snap方面表示,這一指控將會無果而終。

所謂的“前員工指控”,指的是今年1月,Snapchat 前員工在Snap上市前夕對老東家發起訴訟,稱其在上市前數據造假。

當時,這則消息不脛而走,引發業內高度關注。儘管隨後 Snapchat 官方回應稱這一指責“毫無根據”,但這仍被看做影響其上市的重要因素。

根據這位元員工向法院提交的起訴書,2015 年他被 Snapchat 從 Facebook 挖過去之後,就被要求做用戶增長和提高活躍度的工作;同時,公司還要求他把資料做的好看一點,為上市做準備。而這位員工因為不願意按照公司的意思,還要求公司修正資料,因此在工作不到1個月後他就被公司辭退。

該員工還表示,Snapchat 挖他是想得到 Facebook 的內部資料,但是他也沒有向 Snapchat 透露相關資料。因為入職不到一個月就被開除,導致他現在找工作很困難。

四、Snap的內憂外患

如今,Snap已成功上市,並給市場交出了一份並不算亮眼的成績單。需要注意的是,在巨虧22億美元的背後,有20億美元來自該公司在上市期間記入的股票薪酬費用。

如果扣除這部分股票薪酬費用,以及其他一次性成本,一季度Snap的經常性虧損只有1.88億美元。但即便如此,這也比去年同期虧損的1.05億美元多,仍難以改變Snap的業績表現不及預期的事實。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Snap上市後首個季度的業績表現差強人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這,也折射出其面臨的內憂外患。

1、外患:面臨勁敵Facebook的挑戰

從週邊環境來看,以社交見長的Snap自成立以後,便總是被拿來與Facebook比較,二者之間的競爭也是有目共睹。有分析認為,Snap在一季度的業績表現,很可能受到了Facebook一系列抄襲舉動的影響。

據悉,Instagram於2012年被Facebook收購之後,就開始不斷模仿Snapchat,並推出了Stories、閱後即焚、Direct等新功能,一度成為Snap最大的勁敵。此前,Snap在招股書中就曾提到,公司用戶增長緩慢的原因之一是Instagram推出了同類產品。

而除了Instagram以外,Facebook及其旗下應用還先後推出了MessengerDay、WhatsApp Status 和 FacebookStories等,與Snapchat分食同一塊蛋糕。

在用戶數方面,光Stories就曾宣稱其擁有2億日活用戶,遠超Snap。在營收方面,Instagram也已經走在了Snap的前面,其2016年度收入就達到15億美元,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甚至預測其2018年營收將達50億美元。

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馬克·馬哈尼(Mark Mahaney)表示:“Snap必須證明自己能夠不斷推出創新功能、產品,以便吸引消費者和廣告商。而Facebook及其Instagram正在破壞這些創新,從而導致Snap增長受阻。”

2、內憂:使用者增長乏力

而回到Snap本身,情況似乎也不容樂觀。Snap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一家社交公司,從營收結構來看,其業務大致可分為相機、通訊、廣告業務等部分;其中,廣告業務是公司盈利的關鍵。但截至目前,該公司仍存在用戶增長乏力的問題,這點與Twitter幾乎一致。

從用戶增長的角度來看,Snap在上市前的日活躍用戶數量就達到1.58億人,年增長率為48%,季增長率為3%。Twitter上市前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1億人,年增長率為44%,季增長率為7%。

自成立以來,Snap始終宣揚自己的用戶比其他社交應用更年輕,其似乎更受30歲以下用戶的歡迎,這在S-1檔中就可得到佐證。調查資料顯示,在30歲以下用戶喜歡的社交應用中Snap排第三,但在30歲以上的用戶中Snap只排到第七名。

對此,MKM Partners分析師羅布·桑德森(Rob Sanderson)表示:“廣告界真的想支持這家社交媒體,但其用戶增長數量卻不盡如人意。”他還表示,用戶增長減緩始終是個艱巨挑戰,自從2014年發佈首份財報以來,Twitter也陷入同樣的困境。投資者擔心,除非Snap的用戶迅速增加,否則其出售更多廣告的能力將會受挫。

如此看來,在自身用戶增長乏力、Facebook及旗下多個產品的圍攻之下,Snap未來的路恐怕不會那麼好走。

在此指控中,亞米斯被列為被告。不過,Snap方面表示,這一指控將會無果而終。

所謂的“前員工指控”,指的是今年1月,Snapchat 前員工在Snap上市前夕對老東家發起訴訟,稱其在上市前數據造假。

當時,這則消息不脛而走,引發業內高度關注。儘管隨後 Snapchat 官方回應稱這一指責“毫無根據”,但這仍被看做影響其上市的重要因素。

根據這位元員工向法院提交的起訴書,2015 年他被 Snapchat 從 Facebook 挖過去之後,就被要求做用戶增長和提高活躍度的工作;同時,公司還要求他把資料做的好看一點,為上市做準備。而這位員工因為不願意按照公司的意思,還要求公司修正資料,因此在工作不到1個月後他就被公司辭退。

該員工還表示,Snapchat 挖他是想得到 Facebook 的內部資料,但是他也沒有向 Snapchat 透露相關資料。因為入職不到一個月就被開除,導致他現在找工作很困難。

四、Snap的內憂外患

如今,Snap已成功上市,並給市場交出了一份並不算亮眼的成績單。需要注意的是,在巨虧22億美元的背後,有20億美元來自該公司在上市期間記入的股票薪酬費用。

如果扣除這部分股票薪酬費用,以及其他一次性成本,一季度Snap的經常性虧損只有1.88億美元。但即便如此,這也比去年同期虧損的1.05億美元多,仍難以改變Snap的業績表現不及預期的事實。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Snap上市後首個季度的業績表現差強人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這,也折射出其面臨的內憂外患。

1、外患:面臨勁敵Facebook的挑戰

從週邊環境來看,以社交見長的Snap自成立以後,便總是被拿來與Facebook比較,二者之間的競爭也是有目共睹。有分析認為,Snap在一季度的業績表現,很可能受到了Facebook一系列抄襲舉動的影響。

據悉,Instagram於2012年被Facebook收購之後,就開始不斷模仿Snapchat,並推出了Stories、閱後即焚、Direct等新功能,一度成為Snap最大的勁敵。此前,Snap在招股書中就曾提到,公司用戶增長緩慢的原因之一是Instagram推出了同類產品。

而除了Instagram以外,Facebook及其旗下應用還先後推出了MessengerDay、WhatsApp Status 和 FacebookStories等,與Snapchat分食同一塊蛋糕。

在用戶數方面,光Stories就曾宣稱其擁有2億日活用戶,遠超Snap。在營收方面,Instagram也已經走在了Snap的前面,其2016年度收入就達到15億美元,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甚至預測其2018年營收將達50億美元。

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馬克·馬哈尼(Mark Mahaney)表示:“Snap必須證明自己能夠不斷推出創新功能、產品,以便吸引消費者和廣告商。而Facebook及其Instagram正在破壞這些創新,從而導致Snap增長受阻。”

2、內憂:使用者增長乏力

而回到Snap本身,情況似乎也不容樂觀。Snap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一家社交公司,從營收結構來看,其業務大致可分為相機、通訊、廣告業務等部分;其中,廣告業務是公司盈利的關鍵。但截至目前,該公司仍存在用戶增長乏力的問題,這點與Twitter幾乎一致。

從用戶增長的角度來看,Snap在上市前的日活躍用戶數量就達到1.58億人,年增長率為48%,季增長率為3%。Twitter上市前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1億人,年增長率為44%,季增長率為7%。

自成立以來,Snap始終宣揚自己的用戶比其他社交應用更年輕,其似乎更受30歲以下用戶的歡迎,這在S-1檔中就可得到佐證。調查資料顯示,在30歲以下用戶喜歡的社交應用中Snap排第三,但在30歲以上的用戶中Snap只排到第七名。

對此,MKM Partners分析師羅布·桑德森(Rob Sanderson)表示:“廣告界真的想支持這家社交媒體,但其用戶增長數量卻不盡如人意。”他還表示,用戶增長減緩始終是個艱巨挑戰,自從2014年發佈首份財報以來,Twitter也陷入同樣的困境。投資者擔心,除非Snap的用戶迅速增加,否則其出售更多廣告的能力將會受挫。

如此看來,在自身用戶增長乏力、Facebook及旗下多個產品的圍攻之下,Snap未來的路恐怕不會那麼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