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治世明君,很早就不想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太子胤扔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除了政績出名以外,還有就是皇子奪位事件也很出名,

康熙皇帝在康熙十四年的時候不得已立了不滿兩歲的皇子胤扔為皇太子,從此皇太子胤扔就整整的坐了三十七年的太子之位。

跪拜褥子

康熙十四年讓還身強力壯的康熙皇帝想到了立嗣了。按理說應該不宜這麼早的立太子,

再說了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能看出來啥,這樣草草的立太子肯定有原因的,古人常說立太子就是立國本安人心,不過大清朝建國不久人心也是不穩,朝心不穩是清朝貴族內部矛盾,民心不穩是對漢人的統治問題。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的人生很是精彩,十四歲親政以後智擒鼇拜撤銷藩王,這其中肯定是有危機的,自然是要固國本的。而且康熙皇帝曾經多次祭拜明孝陵,
有很多人說是康熙皇帝是為了籠絡漢族的人心,康熙皇帝從內心應該是很敬重這位農民出身的開國之君的,再者多次祭拜那是康熙皇帝心中有個疑慮,那就是對於自己的大位繼承人選擇上的困惑,怎麼樣讓清朝延續下去,自己的子孫代代傳承。康熙皇帝敬佩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是崇敬漢人文化,另一方面他認為明太祖在立嗣問題上有個失誤,按照了禮法制度選擇了立長而沒有立賢,
後來才導致了自己的兒子奪了自己長子長孫的江山,使得江山動搖。

太子胤扔

雖然康熙皇帝在康熙十四年的時候立了不到兩歲的皇子胤扔為太子,完全是穩定人心權宜之計而已。在康熙三十三年發生的“拜褥事件”,

就說明了康熙皇帝無意將皇位傳給皇太子胤扔。拜褥是清朝在祭祀的時候跪拜時膝蓋下的墊褥,有保護膝蓋的作用。可是在康熙三十三年進行祭祀的時候,安排祭祀程式的人把太子胤扔的拜褥放在了大殿的門檻之內,以此來暗示太子已經長大了,可以為皇帝分擔一些事情了,當安排祭祀的人把這個祭祀的議程給皇帝看時,康熙皇帝下令把太子的拜褥放到門檻之外去,
禮部安排祭祀的人是左右為難,康熙三十三年的時候太子胤扔已經都年滿二十了,這在古代那個時候早已經成人了,禮部的官員就請求皇帝把自己的這個命令記錄在史冊,這樣自己也就可以推脫罪名了,沒成想康熙皇帝大怒罷了安排祭祀的官員,從這可以說明康熙皇帝對皇太子胤扔這些年來的表現不是特別的滿意,或許太子胤扔資質平平,康熙皇帝有想重新立嗣的想法,只是礙于禮法,是立賢還是立嫡的問題,康熙皇帝內心早已有了答案,並且多次的祭拜明太祖朱元璋陵墓也更想為自己立賢找底氣,畢竟這個立太子是國本不能太兒戲的,關係著國運是否昌盛的大事,雖然由於他這樣的想法導致皇子爭位,不過才造就了後來清朝康乾盛世的景象。

只是礙于禮法,是立賢還是立嫡的問題,康熙皇帝內心早已有了答案,並且多次的祭拜明太祖朱元璋陵墓也更想為自己立賢找底氣,畢竟這個立太子是國本不能太兒戲的,關係著國運是否昌盛的大事,雖然由於他這樣的想法導致皇子爭位,不過才造就了後來清朝康乾盛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