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奔跑吧,國寶秘史》特輯,揭秘開拍地大理崇聖寺三塔的前世今生

《奔跑吧,國寶秘史》特輯開播,2017年5月26日(上週五)激情上演,終於再次來到了大理,這次取景地為——大理崇聖寺三塔。而且這還沒有完,2017年6月2日(週五)繼續播出,敬請期待!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看(⊙o⊙)哦!先上幾張圖!然後聽小編講故事!

一座十六級的四方形密簷式磚塔,兩座十級的八角形密簷式磚塔,以等腰三角形的排列,

構成了大理最醒目的地標。

三塔原是用來鎮水患的,故有“定國神針”之譽。其選址極為講究,恰好處於上關與下關的中央,即應樂峰麓(蒼山十九峰最中間的那座山峰)。古塔經千年風雨依然雄峙於此,俯瞰人間的悲歡離合。

從發願建造三塔的南詔王勸豐祐( 824—859年在位)算起,

一千一百多年間,崇聖寺經歷代擴建,到大理國時期達到鼎盛,寺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規模宏大,構築精巧,一副皇家寺院的恢宏氣派。

後因戰亂,有很長一段時間,這裡“寺衰僧去鐘無聲”,人們只知大理有三塔,不知有崇聖寺,更不知三塔只是崇聖寺主軸線上的序曲。

崇聖寺主軸線長達兩公里,古時恰好是洱海之濱到蒼山山麓的距離,說它是全國最長的寺院也不為過。千年時光真的讓滄海變成了桑田,崇聖寺依然像一條飲水的巨龍令人驚歎。

順著三塔往上真是步步蓮花,佛香飄拂。我想認真地端詳並瞭解這座古寺,所以留了大半天的時間給它,這樣才互不辜負。

看三塔的方式很多,可以在洱海上遙望,可以在蒼山上俯瞰,可以在古城的五華樓上遠眺,但都不如在三塔的近旁仰視,因為此時的我顯得渺小,心生敬畏。

修長的塔影后面有一座崇聖寺三塔出土文物陳列館,那才是此行的精彩所在。裡面有好多鑄造于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銅佛,

這是崇聖寺上萬尊佛像的倖存者,由千年之前的工匠用虔誠的信仰和稔熟的技藝精雕細鏤而成。

當我沿著崇聖寺中軸線來到雨銅觀音殿,見到一尊高八米六、重十一噸的雨銅觀音像時,才沒有驚詫得合不攏嘴。當然,這是前幾年根據清末遺存照片精心重鑄的,依然是阿嵯耶觀音的標準形象。

說來徐霞客是幸運的,他來時見到了原作,他在旅行筆記中寫道:“其像高三丈,莊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南詔遺物。”

據考證,崇聖寺的“聖”指的就是阿嵯耶觀音,南詔王建崇聖寺,主要祭祀的神祇就是雨銅觀音。

大理民間一直流傳著一段神話:澆鑄觀音像至肩部時,事先準備的銅已用盡,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天降銅雨,滿地滾動著銅屑,寺僧滿心歡喜取銅雨以鑄像,竟然不多不少,剛好滿足雨銅觀音像之所需,故而取名雨銅觀音。

信仰之路漫長得很,若沒有神奇的傳說相伴,這長路無疑太寂寞了。

當然,崇聖寺最震撼人心的是九開間的大雄寶殿,它創造了一項“中國之最”—全國體量最大的大雄寶殿。

崇聖寺僧人告訴我,修復大雄寶殿,參閱了張勝溫《大理國梵像卷》(原作收藏於臺北故宮)的局部場景,造像融合了禪宗與密宗的特點,呈現了大理國時期的佛像風韻。

大雄寶殿四壁是張勝溫《大理國梵像卷》的木雕版本,亦是中國最大型的木雕作品。

順著崇聖寺的紅牆外側的山路步行不久,就進入了林木葳蕤的桃溪穀。若是回到宋元時期,沿山廟宇不可勝數。如今仍有茶園、林海、溪流相伴,亦是愜意。

倘若有雲霧,有清風,這蒼山的萬千詩句仿佛就繞在你耳畔吟誦。有信仰的人或許聽到的是天籟梵音,是柔軟的心懷裡那一曲悲憫。

已經入秋了,草徑上散落著幾片枯葉,繞過寫著革命標語的知青房和一池如鏡的秋水,茶園便出現在眼前。一行行被精心梳理過的青綠,宛若被神仙藏起來的春天,今又重逢。

一列青磚房已是滿頭藤蔓,我猜莫催茶室裡必定得到了阿嵯耶觀音的照拂。茶室外有個平臺,樹下有搖椅,點一壺茶,仿佛點了一山的清幽,而山下的崇聖寺鋪展開來的殿宇、三塔,以及更遠處的村莊、稻田、洱海都是免費附送的“茶點”。

茶歇之後,繼續往蒼山高處走去。草徑時有時無,我覺得自己正在消失於秋天沉寂的呼吸裡,直到聽到桃溪清脆的水聲。那是與我逆向而行的溪流,它載著蒼山雲霧的夢想開始了跌宕起伏的漂泊。

今夜我住在桃溪別院的小木屋裡,小木屋這個稱呼矮化了它,其實它是森林與桃溪共同營造的溫馨別墅,是一個廚具完備、臥具舒適、客廳寬敞的家。

天色未暗之時,我從桃溪裡打了一壺清水,泡開一縷秋香,在這琥珀色的茶湯裡我看見了流年的容顏,看見了當年澆鑄阿嵯耶觀音像時下的那場銅雨。

清晨的蒼山,雲霧迷漫,窗外的潺潺水聲是蒼山雲霧的另一種表達,即使睡了,也像醒著,因為一場夢會順著溪澗流向洱海,流向信仰的田疇。

以上圖片文字,摘自深度旅行作家黃橙先生的最新力作《一生癡戀去大理》。新書已全國上市銷售,中國地圖出版社重點打造。

舒婷、丹婭、北北、車前子、《烈日灼心》原著須一瓜等傾情推薦!隨書附贈大理州手繪地圖!

見到一尊高八米六、重十一噸的雨銅觀音像時,才沒有驚詫得合不攏嘴。當然,這是前幾年根據清末遺存照片精心重鑄的,依然是阿嵯耶觀音的標準形象。

說來徐霞客是幸運的,他來時見到了原作,他在旅行筆記中寫道:“其像高三丈,莊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南詔遺物。”

據考證,崇聖寺的“聖”指的就是阿嵯耶觀音,南詔王建崇聖寺,主要祭祀的神祇就是雨銅觀音。

大理民間一直流傳著一段神話:澆鑄觀音像至肩部時,事先準備的銅已用盡,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天降銅雨,滿地滾動著銅屑,寺僧滿心歡喜取銅雨以鑄像,竟然不多不少,剛好滿足雨銅觀音像之所需,故而取名雨銅觀音。

信仰之路漫長得很,若沒有神奇的傳說相伴,這長路無疑太寂寞了。

當然,崇聖寺最震撼人心的是九開間的大雄寶殿,它創造了一項“中國之最”—全國體量最大的大雄寶殿。

崇聖寺僧人告訴我,修復大雄寶殿,參閱了張勝溫《大理國梵像卷》(原作收藏於臺北故宮)的局部場景,造像融合了禪宗與密宗的特點,呈現了大理國時期的佛像風韻。

大雄寶殿四壁是張勝溫《大理國梵像卷》的木雕版本,亦是中國最大型的木雕作品。

順著崇聖寺的紅牆外側的山路步行不久,就進入了林木葳蕤的桃溪穀。若是回到宋元時期,沿山廟宇不可勝數。如今仍有茶園、林海、溪流相伴,亦是愜意。

倘若有雲霧,有清風,這蒼山的萬千詩句仿佛就繞在你耳畔吟誦。有信仰的人或許聽到的是天籟梵音,是柔軟的心懷裡那一曲悲憫。

已經入秋了,草徑上散落著幾片枯葉,繞過寫著革命標語的知青房和一池如鏡的秋水,茶園便出現在眼前。一行行被精心梳理過的青綠,宛若被神仙藏起來的春天,今又重逢。

一列青磚房已是滿頭藤蔓,我猜莫催茶室裡必定得到了阿嵯耶觀音的照拂。茶室外有個平臺,樹下有搖椅,點一壺茶,仿佛點了一山的清幽,而山下的崇聖寺鋪展開來的殿宇、三塔,以及更遠處的村莊、稻田、洱海都是免費附送的“茶點”。

茶歇之後,繼續往蒼山高處走去。草徑時有時無,我覺得自己正在消失於秋天沉寂的呼吸裡,直到聽到桃溪清脆的水聲。那是與我逆向而行的溪流,它載著蒼山雲霧的夢想開始了跌宕起伏的漂泊。

今夜我住在桃溪別院的小木屋裡,小木屋這個稱呼矮化了它,其實它是森林與桃溪共同營造的溫馨別墅,是一個廚具完備、臥具舒適、客廳寬敞的家。

天色未暗之時,我從桃溪裡打了一壺清水,泡開一縷秋香,在這琥珀色的茶湯裡我看見了流年的容顏,看見了當年澆鑄阿嵯耶觀音像時下的那場銅雨。

清晨的蒼山,雲霧迷漫,窗外的潺潺水聲是蒼山雲霧的另一種表達,即使睡了,也像醒著,因為一場夢會順著溪澗流向洱海,流向信仰的田疇。

以上圖片文字,摘自深度旅行作家黃橙先生的最新力作《一生癡戀去大理》。新書已全國上市銷售,中國地圖出版社重點打造。

舒婷、丹婭、北北、車前子、《烈日灼心》原著須一瓜等傾情推薦!隨書附贈大理州手繪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