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6大農業富豪發家史揭秘!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中國任何戰場的名言!

或許,

有人也會說:成不成沒有關係,只要努力過,奮鬥過,這一輩子就足夠了。

但這些話說的很輕鬆,其實堅持的沒有幾個。

如果!我說是如果!如果你真能堅持。5年!10年!20年!或許,你現在也會是身價過億。

然而,很多人卻在開始的時候就放棄了。

但也有一直堅持的人!他們完成了0到1、1到億的財富積累。比如:新希望集團的劉永好、大北農的邵根夥、溫氏集團的溫鵬程、包穀農場的明明。

1、新希望集團劉永好:賣鵪鶉蛋起家

1951年出生的劉永好今年66歲,。從1982年開始創業,時間已經過去了36年。白手起家的傳奇讓位于中國首富的光環。在2010年的胡潤川渝富豪榜上,劉永好以250億的身家位列第一。

在做希望牌飼料之前,劉永好在孵鵪鶉蛋;在賣鵪鶉蛋之前,他是人民教師。

下班之余,劉永好和另外三個兄弟在自家陽臺上養起鵪鶉,並售賣鵪鶉蛋。當時的他們沒有想到四年後將會成為足以笑傲世界市場的鵪鶉大王。

到1986年專做豬飼料之前,他們在成都青石橋開了一個鵪鶉蛋批發門市部,後來又在東風農貿市場開了一家更大的店。

在青石橋的時候,劉永好的母親坐鎮店中,他們兄弟四人就出去跑銷售。到後來母親去世的時候,劉永好他們才知道兄弟們富了以後給母親的錢全被老人捐給了青石橋的鄉親。

東風農貿市場的店是他們嶄露頭角的開始。那時候,店裡每天的存貨都有鵪鶉蛋數十萬隻。養殖場也是劉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新津縣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在養鵪鶉。他們自己的養殖場年產鵪鶉15萬隻,而整個縣最高峰時養殖鵪鶉達到1000萬隻。

當鵪鶉養殖的瓶頸到來的時候,劉家四兄弟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個行業,轉身投向了後來讓他們功成名就的飼料行業。

《希望》本是養殖場的名字,轉做飼料之後,他們又再次以此命名了自己投資研發的豬飼料。

1987年,研發建廠一共投資了800萬元。他們將養殖場的10萬隻鵪鶉全部宰殺,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兩年之後,希望牌飼料推向市場。三個月之後,銷量追上當時國內飼料霸主----正大。

今天的新希望集團就像一艘航空母艦,旗下擁有400多家企業。

豬肉、禽類以及乳業三條完整的產業鏈,為了主推農牧業發展,劉永好拿到了金融牌照,建立新希望財務有限公司。

全產業鏈,產融結合,這儼然就是劉永好固若金湯的商業帝國。

再談到自己的成功時,劉永好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做企業,就好像綜藝節目中的孤島生存遊戲。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獨木舟上行走,沒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關鍵時候跑不動,被老虎、獅子吃了。總之,競爭就是這樣的,適者生存的遊戲規則是明確的,所以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倒下去也沒有什麼可惜,因為他知道自己堅持不了。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例子,從獨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過來非常地難。”

劉永好的成功在於:敢做!不怕失敗!

2、大北農邵根夥:2萬元創業

2016年胡潤排行榜發佈:大北農的創始人邵根夥身價為160億元。

經過24年的發展,邵根夥創辦的大北農公司產業涉及到養殖、互聯網、金融等產業,成為行業頂級集團公司。

1965年7月,金華市金東區的一個小山村裡,邵根夥出生了。貧寒的生活並沒有讓他放棄對未來的追求,他努力讀書,走出農村,考進了浙江農業大學,後來又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中國農業大學,獲得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就是豬飼料。

畢業後,他留在北京農學院當了一名教師。“教書育人固然是好,可以把我的農業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我要怎麼把這個優勢發展得更加好呢?”當年的他認為,只有做實業,才能給中國的農業發展帶來改變。所以,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之路。

1993年的冬天,很冷,邵根夥和朋友,揣著2萬元,在北京西郊租來的小屋內,創立了北京大北農飼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產品開發的主攻方向定位在乳豬料配方、乳豬料生產上。“那時候真的很苦,我們倆無依無靠的,就憑著專業知識,一心想把事業做起來,到處求教,幸好,最苦的日子熬了過來。”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當年的小工作室發展成為以飼料、動保、疫苗、生物飼料、種豬、種業、植保為主體的科技集團。

邵根夥博士最大的成功是敢於放權,而最大的奇跡在於,放權後,下面沒有濫用職權的現象。邵根夥博士的這種駕馭能力還真值得研究。公司的高管和一些中層領導,層層地將整個公司抓起來,“綱舉目張”用在這裡很形象。但讓人困惑的是邵根夥博士如何將管理鏈條一環環地聯接下去,也許,他最初的創業夥伴一個也沒有離開,只能說明他個人魅力的一部分,因為在管理層面上,需要的是能力與天分,但邵根夥博士“簡單”地將一切歸結為大北農的文化。

自2013年度大北農事業夥伴年會以後,大北農已陸續為第一批獲得共同獎勵的事業夥伴、英雄員工舉行共同獎勵兌現儀式,並啟動“3000創業者9800萬股共同發展計畫”,激發了更多事業夥伴與大北農人的創業熱情,這些獎勵均由邵根夥博士個人無償饋贈;以轉型升級為目標,通過建立經銷服務事業夥伴事業財富共同體和養豬事業夥伴事業財富共同體,將優秀的事業夥伴整合在一起,強強聯合,實施“2211”工程、“2220”工程,提供品牌、技術、產品、人才、管理、金融、資訊等全方位的優勢資源,在全國的養豬服務中心開展“六化建設”,全面推進了事業夥伴及養殖行業的轉型升級。

3、溫氏集團溫鵬程:養雞農場主起家

截止2016年年底,“養豬第一股”溫氏股份,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創業板巨無霸。

談到溫氏集團,我們就不得不談溫北英——溫氏創始人,集團首任董事長,溫鵬程之父。1983年的溫北英,出於對養雞事業的執著,在廣東雲浮市新興縣的一個小山溝裡雄心勃勃地開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簕竹鎮,一個在廣東省版圖上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從此演繹了一個極富故事色彩的“溫氏傳奇”。這個傳奇開始於“簕竹雞場”這樣一個小農場。

在考慮了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之後,富有理想的溫北英牽頭發起提議,與溫鵬程、溫木桓、溫金長、溫湛、嚴百草、梁洪初、溫澤星等8人各自出資1000元,創辦簕竹畜牧聯營公司,即後來的“簕竹雞場”,溫氏集團的發源地。這一年,溫鵬程18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華。在所有同齡人都夢想著擠上大學的獨木橋,畢業後捧個鐵飯碗安穩度日之時,這個出身於書香之家,剛從高中畢業的小夥子卻做出了一個多少讓人感到意外的決定——回鄉創業。其時是1983年。

緊隨父親的腳步,溫鵬程的個人奮鬥始於與簕竹公社簽訂的為期5年的承包合約。他的籌碼僅僅是養15頭母豬、120頭肉豬。而這又是簕竹畜牧聯營公司初創時期的一部分重要經營業務。

這位對於養豬並沒有多少經驗的年青人,在後來的日子,與其他幾位“洗腳上田”的農民兄弟一道,拿著每月30元的工資一頭紮進了養豬場的苦心經營之中。從一開始的建豬舍、買豬種、購飼料到後來的巡欄、餵料、防疫,溫鵬程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個環節,憑著自己的刻苦鑽研,硬是摸索出一套養豬的經驗來。

溫朋程因飼養得當、技術過關,從他的豬場出欄的肉豬無一出現品質問題,很快便贏得了市場的“青睞”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此後,溫鵬程的豬場一再擴建,養殖規模日益增大。

其父溫北英知道:養豬只是兒子的一次小試牛刀,未來,溫鵬程將會跨越成溫氏家族商業世界的一名實力驍將。

之後,溫鵬程建議採用“公司+農戶”模式的雛形開始在簕竹雞場試水,後來這一模式被業內稱為“溫氏模式”。

溫鵬程的成功在於利益捆綁、共同發展,照顧合作夥伴、供應商的利益。

4、“壹號土地”陳生:不甘平庸,個體戶發家

1984年,陳生北京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廣州市委辦公廳上班。推動陳生下海的主要原因還是收入。

當時,陳生月工資是86塊錢,比不過企業工人(300塊),更別提個體戶了

最初陳生沒有選擇當時最流行的個體戶,而是先做外貿,也不管什麼品類,只要賺錢就好,堅持了半年。後來又去種菜,也沒做長久,不過有了原始資金,到1990年,我攢了大概100萬元。當時正是房地產起步階段,市場挺紅火的,不過我這點錢肯定不夠,於是又去一家國企房地產公司,繼續打工。兩年後公司利潤就達到2000萬元,突然覺得房地產沒有我想像中那麼難做。那個年代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根本不需要什麼房產證,就是在那炒地皮,炒房子。後來我就跟老闆講,這是國企,利潤再高,我薪水一年也就一萬,十年才十萬,錢都是國家的。我就跟他講,乾脆讓我出去創業算了。

1993年,陳生通過做房地產賺得千萬元之後,又因求人、應酬而選擇逃離。之後又投身賣酒,每年也賺得數千萬元。2004年,陳生又開始養雞、因銷售和流通問題,這個養雞項目是失敗的。

看到也是北大畢業的陸步軒賣豬肉的新聞,於是陳生又想做豬肉品牌。2015年,陳生開始養豬事業。

在養豬上,我吸取了養雞的教訓,不但自建農場,同時也在終端佈局,彌補之前沒有銷售視窗的不足。而且,為了加強品質把控,檔口採取自營。還成立了“屠夫學校”,聘請陸步軒做名譽校長,他親自為屠夫學校撰寫20多萬字的屠夫教材。他一個檔口日常就能銷售八九頭豬,絕對稱得上是一門技術。

2007年年初壹號土豬上市後,很快打開市場,企業也順利步入正軌,每年都能保證200%的增長速度。目前在整個珠三角地區有400多家檔口,年銷量22萬頭豬,是行業第二名的7倍,今年營收應該在6億元左右,跟天地壹號的業績也就差一年,爆發性很強。

2016年5月,“壹號土豬”宣佈正式簽約天貓生鮮,天貓成為其唯一官方授權的線上平臺。2015年,“壹號土豬”年銷售額近10億元,成為行業內的領軍者。

陳生秉持一個信條:不跟有錢人聰明人競爭。其成功在於做人不平庸,做事注意細節。

5、諾普信盧柏強:小農資企業起家

“中國農藥第一品牌”諾普信是農藥界的一個傳奇。沒有任何特殊資源和背景,一家生產農藥製劑的民營企業,紮根在沒有任何農業和農民的城市深圳,卻憑藉著產品、行銷和服務迅速成長為我國農藥製劑領域的老大。

1995年,諾普信前身“深圳市瑞德豐農資有限公司”創立,並于1999年建立諾普信。其後經過人海戰術、人才打造、上市、收購、多品牌運作、“兩張網”銷售等轉折期,迅速發展並晉升為國內最大的農藥製劑企業;因重視並培養了眾多行業人才,被冠以“農藥界黃埔軍校”的美譽;掌門人盧柏強也因為敏銳的行業嗅覺和銳意改革的決斷力而為業內稱道。

在諾普信20周年慶典,盧柏強在“豪情夢想 未來已來”總結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提出了諾普信發展的新願景:農業不再落後,農民無比幸福。

盧柏強指出,我國農業正面臨巨大的產業效率提升機會,而田田圈的推出正是對此機會的把握。他在慶典上提出了諾普信發展新願景:農業不再落後,農民無比幸福。並重新定義了諾普信的“三最”使命——為農民提供最優種植解決方案,為員工搭建最優事業平臺,創全球最優秀互聯網·大三農企業。

2015年,宣佈全面推動“田田圈”互聯網發展戰略,並正式啟動“田田圈互聯網聯盟”。

諾普信董事長盧柏強說,此舉不是公司的轉型,而是先死後生的再創業。他預計,未來5年農村互聯網將走完城市互聯網15年走過的路,眾多涉農產業也將得以重構、升級甚至顛覆。

盧柏強成功在於:多品牌、人海戰術、資本運作。

6、寶苞農場創始人明明:整合大佬資源

90後、寶苞創始人,PISIDIA品牌合夥人、“21世紀傑出女性90後代表”、“中國最具商業價值90後女性”、“中國農業創新品牌女性”、阿裡巴巴集團國際事業部和農村淘寶事業部聯合簽約的唯一90後導師。這些就是明明的身份標識。

明明生於1993年,來自湖南岳陽,是一個獨生女,但並非“富二代”: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家庭婦女,總的來說,她來自一個中產家庭。

大一,明明就開始了她所謂的瘋狂的、野蠻的原始積累:在校園裡賣面膜。她從網上一次性入手幾千張山寨面膜,然後再進一些漂亮的外包裝,包裝起來批發給學校的超市、小賣鋪銷售,賺得利潤她和下線五五分賬。

靠著這樣一些“小手段”,當時只有19歲的明明,把一張成本只有8毛錢的面膜賣到8塊錢。一年時間裡,她非常精明地利用了學生消費力不高但是愛美的心理,為自己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40萬元。

明明自嘲,自己是個厚臉皮、一根筋的人,每次參加活動總主動去結識企業家們,即使被拒絕也不會放棄。她當志願者為不同企業家的專案轉型出謀劃策的這段經歷,也教會了她人脈是多麼的重要,它不僅是手機裡的通訊錄。維護好的人脈,在做生意的時候是機會,是能變現的資源,是能點石成金的金手指。

2014年,明明和業界大咖合作創辦了“寶苞農場”,在佛山市三水區拿地8000畝做體驗式現代農業。明明和她的團隊要將8000畝的農場打造成中國最大的線下體驗式農產品實體店,但她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她要將農場開發成中國最大的農業題材的親子遊樂園。

現在,地處佛山的8000畝農場已有日均3000人的客流量。2015年5月,完成6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第一輪融資;11月,完成A輪第二輪融資過億元。旅遊項目,已經成為農場最大的收入來源,維持著農場日常運作。

明明的成功:在於緊跟時代,善於把握機會。

最後,成功都不是偶然。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是汗水與勤奮的付出。尤其,在農業領域,這麼一個投資大、回報慢的行業,更需要創業者的篤定與堅持、勇氣。(李劍)

被老虎、獅子吃了。總之,競爭就是這樣的,適者生存的遊戲規則是明確的,所以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倒下去也沒有什麼可惜,因為他知道自己堅持不了。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例子,從獨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過來非常地難。”

劉永好的成功在於:敢做!不怕失敗!

2、大北農邵根夥:2萬元創業

2016年胡潤排行榜發佈:大北農的創始人邵根夥身價為160億元。

經過24年的發展,邵根夥創辦的大北農公司產業涉及到養殖、互聯網、金融等產業,成為行業頂級集團公司。

1965年7月,金華市金東區的一個小山村裡,邵根夥出生了。貧寒的生活並沒有讓他放棄對未來的追求,他努力讀書,走出農村,考進了浙江農業大學,後來又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中國農業大學,獲得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就是豬飼料。

畢業後,他留在北京農學院當了一名教師。“教書育人固然是好,可以把我的農業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我要怎麼把這個優勢發展得更加好呢?”當年的他認為,只有做實業,才能給中國的農業發展帶來改變。所以,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之路。

1993年的冬天,很冷,邵根夥和朋友,揣著2萬元,在北京西郊租來的小屋內,創立了北京大北農飼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產品開發的主攻方向定位在乳豬料配方、乳豬料生產上。“那時候真的很苦,我們倆無依無靠的,就憑著專業知識,一心想把事業做起來,到處求教,幸好,最苦的日子熬了過來。”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當年的小工作室發展成為以飼料、動保、疫苗、生物飼料、種豬、種業、植保為主體的科技集團。

邵根夥博士最大的成功是敢於放權,而最大的奇跡在於,放權後,下面沒有濫用職權的現象。邵根夥博士的這種駕馭能力還真值得研究。公司的高管和一些中層領導,層層地將整個公司抓起來,“綱舉目張”用在這裡很形象。但讓人困惑的是邵根夥博士如何將管理鏈條一環環地聯接下去,也許,他最初的創業夥伴一個也沒有離開,只能說明他個人魅力的一部分,因為在管理層面上,需要的是能力與天分,但邵根夥博士“簡單”地將一切歸結為大北農的文化。

自2013年度大北農事業夥伴年會以後,大北農已陸續為第一批獲得共同獎勵的事業夥伴、英雄員工舉行共同獎勵兌現儀式,並啟動“3000創業者9800萬股共同發展計畫”,激發了更多事業夥伴與大北農人的創業熱情,這些獎勵均由邵根夥博士個人無償饋贈;以轉型升級為目標,通過建立經銷服務事業夥伴事業財富共同體和養豬事業夥伴事業財富共同體,將優秀的事業夥伴整合在一起,強強聯合,實施“2211”工程、“2220”工程,提供品牌、技術、產品、人才、管理、金融、資訊等全方位的優勢資源,在全國的養豬服務中心開展“六化建設”,全面推進了事業夥伴及養殖行業的轉型升級。

3、溫氏集團溫鵬程:養雞農場主起家

截止2016年年底,“養豬第一股”溫氏股份,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創業板巨無霸。

談到溫氏集團,我們就不得不談溫北英——溫氏創始人,集團首任董事長,溫鵬程之父。1983年的溫北英,出於對養雞事業的執著,在廣東雲浮市新興縣的一個小山溝裡雄心勃勃地開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簕竹鎮,一個在廣東省版圖上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從此演繹了一個極富故事色彩的“溫氏傳奇”。這個傳奇開始於“簕竹雞場”這樣一個小農場。

在考慮了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之後,富有理想的溫北英牽頭發起提議,與溫鵬程、溫木桓、溫金長、溫湛、嚴百草、梁洪初、溫澤星等8人各自出資1000元,創辦簕竹畜牧聯營公司,即後來的“簕竹雞場”,溫氏集團的發源地。這一年,溫鵬程18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華。在所有同齡人都夢想著擠上大學的獨木橋,畢業後捧個鐵飯碗安穩度日之時,這個出身於書香之家,剛從高中畢業的小夥子卻做出了一個多少讓人感到意外的決定——回鄉創業。其時是1983年。

緊隨父親的腳步,溫鵬程的個人奮鬥始於與簕竹公社簽訂的為期5年的承包合約。他的籌碼僅僅是養15頭母豬、120頭肉豬。而這又是簕竹畜牧聯營公司初創時期的一部分重要經營業務。

這位對於養豬並沒有多少經驗的年青人,在後來的日子,與其他幾位“洗腳上田”的農民兄弟一道,拿著每月30元的工資一頭紮進了養豬場的苦心經營之中。從一開始的建豬舍、買豬種、購飼料到後來的巡欄、餵料、防疫,溫鵬程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個環節,憑著自己的刻苦鑽研,硬是摸索出一套養豬的經驗來。

溫朋程因飼養得當、技術過關,從他的豬場出欄的肉豬無一出現品質問題,很快便贏得了市場的“青睞”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此後,溫鵬程的豬場一再擴建,養殖規模日益增大。

其父溫北英知道:養豬只是兒子的一次小試牛刀,未來,溫鵬程將會跨越成溫氏家族商業世界的一名實力驍將。

之後,溫鵬程建議採用“公司+農戶”模式的雛形開始在簕竹雞場試水,後來這一模式被業內稱為“溫氏模式”。

溫鵬程的成功在於利益捆綁、共同發展,照顧合作夥伴、供應商的利益。

4、“壹號土地”陳生:不甘平庸,個體戶發家

1984年,陳生北京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廣州市委辦公廳上班。推動陳生下海的主要原因還是收入。

當時,陳生月工資是86塊錢,比不過企業工人(300塊),更別提個體戶了

最初陳生沒有選擇當時最流行的個體戶,而是先做外貿,也不管什麼品類,只要賺錢就好,堅持了半年。後來又去種菜,也沒做長久,不過有了原始資金,到1990年,我攢了大概100萬元。當時正是房地產起步階段,市場挺紅火的,不過我這點錢肯定不夠,於是又去一家國企房地產公司,繼續打工。兩年後公司利潤就達到2000萬元,突然覺得房地產沒有我想像中那麼難做。那個年代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根本不需要什麼房產證,就是在那炒地皮,炒房子。後來我就跟老闆講,這是國企,利潤再高,我薪水一年也就一萬,十年才十萬,錢都是國家的。我就跟他講,乾脆讓我出去創業算了。

1993年,陳生通過做房地產賺得千萬元之後,又因求人、應酬而選擇逃離。之後又投身賣酒,每年也賺得數千萬元。2004年,陳生又開始養雞、因銷售和流通問題,這個養雞項目是失敗的。

看到也是北大畢業的陸步軒賣豬肉的新聞,於是陳生又想做豬肉品牌。2015年,陳生開始養豬事業。

在養豬上,我吸取了養雞的教訓,不但自建農場,同時也在終端佈局,彌補之前沒有銷售視窗的不足。而且,為了加強品質把控,檔口採取自營。還成立了“屠夫學校”,聘請陸步軒做名譽校長,他親自為屠夫學校撰寫20多萬字的屠夫教材。他一個檔口日常就能銷售八九頭豬,絕對稱得上是一門技術。

2007年年初壹號土豬上市後,很快打開市場,企業也順利步入正軌,每年都能保證200%的增長速度。目前在整個珠三角地區有400多家檔口,年銷量22萬頭豬,是行業第二名的7倍,今年營收應該在6億元左右,跟天地壹號的業績也就差一年,爆發性很強。

2016年5月,“壹號土豬”宣佈正式簽約天貓生鮮,天貓成為其唯一官方授權的線上平臺。2015年,“壹號土豬”年銷售額近10億元,成為行業內的領軍者。

陳生秉持一個信條:不跟有錢人聰明人競爭。其成功在於做人不平庸,做事注意細節。

5、諾普信盧柏強:小農資企業起家

“中國農藥第一品牌”諾普信是農藥界的一個傳奇。沒有任何特殊資源和背景,一家生產農藥製劑的民營企業,紮根在沒有任何農業和農民的城市深圳,卻憑藉著產品、行銷和服務迅速成長為我國農藥製劑領域的老大。

1995年,諾普信前身“深圳市瑞德豐農資有限公司”創立,並于1999年建立諾普信。其後經過人海戰術、人才打造、上市、收購、多品牌運作、“兩張網”銷售等轉折期,迅速發展並晉升為國內最大的農藥製劑企業;因重視並培養了眾多行業人才,被冠以“農藥界黃埔軍校”的美譽;掌門人盧柏強也因為敏銳的行業嗅覺和銳意改革的決斷力而為業內稱道。

在諾普信20周年慶典,盧柏強在“豪情夢想 未來已來”總結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提出了諾普信發展的新願景:農業不再落後,農民無比幸福。

盧柏強指出,我國農業正面臨巨大的產業效率提升機會,而田田圈的推出正是對此機會的把握。他在慶典上提出了諾普信發展新願景:農業不再落後,農民無比幸福。並重新定義了諾普信的“三最”使命——為農民提供最優種植解決方案,為員工搭建最優事業平臺,創全球最優秀互聯網·大三農企業。

2015年,宣佈全面推動“田田圈”互聯網發展戰略,並正式啟動“田田圈互聯網聯盟”。

諾普信董事長盧柏強說,此舉不是公司的轉型,而是先死後生的再創業。他預計,未來5年農村互聯網將走完城市互聯網15年走過的路,眾多涉農產業也將得以重構、升級甚至顛覆。

盧柏強成功在於:多品牌、人海戰術、資本運作。

6、寶苞農場創始人明明:整合大佬資源

90後、寶苞創始人,PISIDIA品牌合夥人、“21世紀傑出女性90後代表”、“中國最具商業價值90後女性”、“中國農業創新品牌女性”、阿裡巴巴集團國際事業部和農村淘寶事業部聯合簽約的唯一90後導師。這些就是明明的身份標識。

明明生於1993年,來自湖南岳陽,是一個獨生女,但並非“富二代”: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家庭婦女,總的來說,她來自一個中產家庭。

大一,明明就開始了她所謂的瘋狂的、野蠻的原始積累:在校園裡賣面膜。她從網上一次性入手幾千張山寨面膜,然後再進一些漂亮的外包裝,包裝起來批發給學校的超市、小賣鋪銷售,賺得利潤她和下線五五分賬。

靠著這樣一些“小手段”,當時只有19歲的明明,把一張成本只有8毛錢的面膜賣到8塊錢。一年時間裡,她非常精明地利用了學生消費力不高但是愛美的心理,為自己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40萬元。

明明自嘲,自己是個厚臉皮、一根筋的人,每次參加活動總主動去結識企業家們,即使被拒絕也不會放棄。她當志願者為不同企業家的專案轉型出謀劃策的這段經歷,也教會了她人脈是多麼的重要,它不僅是手機裡的通訊錄。維護好的人脈,在做生意的時候是機會,是能變現的資源,是能點石成金的金手指。

2014年,明明和業界大咖合作創辦了“寶苞農場”,在佛山市三水區拿地8000畝做體驗式現代農業。明明和她的團隊要將8000畝的農場打造成中國最大的線下體驗式農產品實體店,但她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她要將農場開發成中國最大的農業題材的親子遊樂園。

現在,地處佛山的8000畝農場已有日均3000人的客流量。2015年5月,完成6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第一輪融資;11月,完成A輪第二輪融資過億元。旅遊項目,已經成為農場最大的收入來源,維持著農場日常運作。

明明的成功:在於緊跟時代,善於把握機會。

最後,成功都不是偶然。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是汗水與勤奮的付出。尤其,在農業領域,這麼一個投資大、回報慢的行業,更需要創業者的篤定與堅持、勇氣。(李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