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聊聊知識焦慮:想學的太多怎麼辦?

曹將師兄,你好!

我想向你請教一個問題。

如何拯救知識焦慮,

想學的東西太多,正在學的東西也不少,每天學習時間排滿,但是感覺自己依然沒有什麼變化。

您有空可以回復我嗎?感謝您!

這是一個朋友的留言,關於知識焦慮。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也遇到過。

似乎從今年年初開始,整個朋友圈就開始變樣:以前是雞湯氾濫,現在則是勵志故事滿天飛。

誰又通過自己努力一年賺了上百萬,誰又站上風口傲立群雄,在你驚歎之餘,隨即附上二維碼,

不要擔心不要怕,跟我學,你也可以。

於是乎,大家發現,原來寫作可以致富,思維導圖可以幫助你走向成功,原來你離達人之間,只有最多幾百元的距離。

是的,付費參與即可。

那還等什麼,少吃一頓,少玩一次,就可以投資自己了!於是,今天屯了一節思維課,明天買了一節互聯網課,總算站在了時代前沿,終於離人生巔峰不遠!

可是,時間永遠在跟我們的激情開玩笑。

業餘時間永遠只有那麼多,要追劇,要遊戲,剩下的時間突然所剩無幾。看著 App 裡緩存的課程,或帶著紅點的提醒,也只能哀聲歎息。

我就是這樣。

最後自己反思自己知識焦慮的來源,無外乎兩個層面:

第一,我確實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潛意識裡想要做一個提升。

第二,看著其他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收穫,便想要取經。那些文案又讓決策變成衝動,支付結束後,便丟在一旁。就像躺在架子上的書,

最終成了擺設。

好,那麼說說解決方法吧。

契機是上個月準備一塊聽聽的分享。說實話,答應這個微課後自己還是蠻緊張的,於是把之前買的各種微課聽了一遍。

本來是抱著學習分享技巧來著,後來演變成對內容的梳理。

感受最深的是:心態的轉變。微課的目的不在於完全瞭解,而是建立框架,畢竟時間有限。

那麼基於此來設計課程便有了方向。

我講的內容是關於 PPT 的,

那麼首要目的是對整個框架進行重新整理,保證他人聽完後在任何場合下都能找到內在的邏輯。

於是有了下圖:

↑ 分享提綱

對聽眾而言,花了一個小時時間,以後再看到演講、看到他人的 PPT ,便可以找到「拆解」的思路:

比如看 PPT ,從邏輯上判斷是否通過導航頁做到條理清晰,

從設計上判斷是否符合「對齊對比重複親密」的原則。

比如看演講,一方面看如何用愉悅性的方式引入話題,另一方面看如何創造互動實現破冰。

這便是微課的最終要義: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那麼,對個人聽課而言,有什麼辦法來讓「聽到」變成「學到」?

這又涉及到輸入到輸出的轉換。

第一步是複述。

記錄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手繪,可以是畫成思維導圖,或者是在筆記類軟體裡寫下筆記。

↑ 小沐的筆記

↑ 再次推薦「幕布」工具,很適合做梳理

第二步是反思。

也就是思考與自己的關係。

比如之前去聽秋葉大叔的分享,主題是「利用碎片時間完成碎片的事」,如果僅僅記錄這一段便只是一段有用的文字。聽完後我會去想三個問題:

我有哪些碎片時間?通勤路上,上廁所時,等電梯時。

哪些事情比較碎片?

哪些事情可以切碎?寫文章把它分為碎片時間的積累,和集中時間的成稿。

思考的捷徑是帶入場景,把學到的理論和自己的痛點一結合,通向的就是實踐。

↑ 二狗做的複盤,右邊是思考

第三步是輸出。

有了前兩步的積累,第三步就水到渠成。輸出有兩類:

第一類是身體力行去操作;

第二類是寫成文章等形式打包為個人的知識庫。

一旦學到的內容真正內化成自己的習慣,那麼學習的目的便達到。

我想,這應該算是回答了文章開頭師妹的問題了。

或者是在筆記類軟體裡寫下筆記。

↑ 小沐的筆記

↑ 再次推薦「幕布」工具,很適合做梳理

第二步是反思。

也就是思考與自己的關係。

比如之前去聽秋葉大叔的分享,主題是「利用碎片時間完成碎片的事」,如果僅僅記錄這一段便只是一段有用的文字。聽完後我會去想三個問題:

我有哪些碎片時間?通勤路上,上廁所時,等電梯時。

哪些事情比較碎片?

哪些事情可以切碎?寫文章把它分為碎片時間的積累,和集中時間的成稿。

思考的捷徑是帶入場景,把學到的理論和自己的痛點一結合,通向的就是實踐。

↑ 二狗做的複盤,右邊是思考

第三步是輸出。

有了前兩步的積累,第三步就水到渠成。輸出有兩類:

第一類是身體力行去操作;

第二類是寫成文章等形式打包為個人的知識庫。

一旦學到的內容真正內化成自己的習慣,那麼學習的目的便達到。

我想,這應該算是回答了文章開頭師妹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