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600多人參會,行業大伽共話“水癟子”和小龍蝦養殖

中國水產頻道原創獨家報導,全國河蟹養殖面積1000多萬畝,產量70多萬噸,產值達450億元。小龍蝦養殖面積500多萬畝,產量達到70萬噸,產值約330億元。兩者總產值接近800億元,這個誘人的市場孕育著巨大的商機,

同時伴隨著高風險。2017年3月17日,由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水產前沿》雜誌、中國水產頻道、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辦,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辦、廣東綠百多生物開發有限公司協辦、廈門科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天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漁經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支持的2017中國水產高峰論壇暨春季水產養殖見面會河蟹小龍蝦專場(興化站)在江蘇省興化市舉行,
吸引了包括科研院校知名學者、企業、養殖戶等600多名嘉賓慕名前往參加,會議盛況空前為行業罕見。

600多名嘉賓參加了2017中國水產高峰論壇暨春季水產養殖見面會(興化站)

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陳輝研究員、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愛民、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衛作為嘉賓代表在開幕式致辭。

嘉賓們表示,江蘇是河蟹、小龍蝦的主養區,產值近380億元,近年受環境及病害、規格小、價格低等諸多問題影響養殖業穩定、健康發展。今天學者、企業、養殖戶共聚一堂、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和交流行業突出問題,對如何健康發展河蟹、小龍蝦產業提出真知灼見。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河蟹研究中心主任周剛研究員在報告《2016年江蘇河蟹市場回顧及展望》中指出,2016年江蘇河蟹養殖形勢難以樂觀,面積約400萬畝,養殖量28萬噸,較2015年下降了10%。河蟹育苗100萬斤下降15%,產品品質較前年有所提高,平均養殖單產130-150斤/畝,

平均規格2-2.5兩,平均虧損面達30-40%,個別地區達到了60-70%。

周剛再從河蟹良種、規格蟹種、極端天氣對河蟹產生影響、河蟹養殖、生態環境、病害防治以及商品蟹市場等7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而對於河蟹產業未來的展望,周剛坦言,河蟹養殖面臨人工、飼料、塘租、水草、螺螄等養殖成本大幅提高、優質種苗供應不足價格上漲影響,2017年投苗量或低於去年,可能會帶來產量和規格優於去年,但二極分化現象會更加嚴重。電子商務行銷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出口形勢仍然維持低迷。

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江蘇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陳輝研究員

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江蘇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陳輝研究員所作報告為《中華絨鼇蟹肝胰腺病變綜合症探討》。在報告正式開講前,他向在座的參會嘉賓拋出一個問題:大家常常談“水癟子”色變,但有誰知道“水癟子”病是單一病害引起還是多個病害總稱?如果大家連發病的病原都不清楚,防病又從何談起?

陳輝從河蟹肝胰臟壞死病主要症狀、流行情況調查、成因等進行分析並結合行業多位專家觀點,認為河蟹肝胰腺病變綜合症大面積爆發是由微孢子蟲引起的,感染微孢子蟲的蝦蟹,主要表現為活力下降,運動量減少、外觀通常表現為肌肉白化。河蟹肝胰腺病變綜合症是否與病毒(白斑病毒WSSV)、細菌、藥害因素或者其他因素如池塘底質惡化、水草栽培環境污染、種質品質因素相關,則有待更進一步研究。陳輝建議養殖戶從環境和水質進行調控、選擇優質種苗、做好病原檢疫杜絕微生物帶入、慎用高毒農藥及適當恢復傳統養殖模式來達到防控河蟹肝胰腺病變綜合症發生的目的。

螃蟹一年比一年難養,但養殖面積不但不減,反而還加大,目前興化地區養殖面積達到80萬畝。養殖面臨各種風險侵擾,養殖戶如何抗風險,如何去養好蟹?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愛民在做報告時,同樣向在座的嘉賓展開一連串的發問。

在作《把握風險,提升可控》報告時,劉愛民回顧了去年河蟹養殖情況,上半年低溫暴雨天氣,池塘受淹、下半年高溫缺氧,造成河蟹在一夜之間全部死亡。養殖效益差、虧本嚴重,導致養殖戶和漁藥服務“醫患關係”一度陷入緊張。

劉愛民建議養殖戶從苗、料、水質、底質等4方面來規避養殖風險。其中種苗是第一限制因素,防控病害應該從種苗開始,謹防購買潛發“水癟子”種苗。養殖戶認識多增氧不如會增氧,學會選藥和用好藥。在選擇飼料上,營養平衡、集中蛻殼、提高蛻殼成活率的飼料才是好飼料。

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產養殖技術工程師,“老汪論蟹”汪中穩

網路達人“老汪論蟹”真名汪中穩,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產養殖技術工程師,他在報告《螃蟹高效養殖模式探討》中直指河蟹行業存在突出兩大要害:1、養殖病害; 2、市場競爭激烈。

養殖病害:養殖大環境如外源性水質惡化,病害多,而螺螄越來越貴,成本不斷增加。

市場競爭:養殖面積增加,產量雖增加但品質、規格下降,價格下降,效益越來越低。

在這個充滿風險的養殖年代,養殖環境在改變,“老汪論蟹”認為養殖戶必須進行模式調整優化創新,但模式優化過程中存在風險。模式是一個養殖系統,如何進行有目的、有規劃、有組織、有效創新?養殖戶就要對整個養殖系統有著深刻的理解,找准方法,才能成功轉型,最終達到以養大規格蟹增加產量、提高價格和養殖效益的目的。

廣東綠百多生物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徐中文在會上分享了《全發酵生物飼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主題報告時表示“水癟子”的主要症狀為生長和繁殖障礙,不能正常合成肌肉和脫殼、肝臟變色組織結構破壞,對外界環境反應是失去活力,逐漸衰弱。而造成河蟹“水癟子”發生的因素可能是水、天氣、種苗、密度、病害、飼料等不勝枚舉,至今沒有定論。徐中文稱他的觀點更傾向於從代謝障礙的角度來看待“水癟子”病的發生並尋求預防的方案。而影響水生動物代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低氧脅迫、饑餓脅迫等。徐中文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說明全發酵飼料進行早期代謝干預,可起到水產動物健康調控的作用。

受消費者極度熱棒,近年來小龍蝦價格不斷飆漲,養殖也進入了瘋狂狀態,小龍蝦在湖北、江蘇等地投苗熱情更是一浪高於一浪。然而在本次高峰論壇上,華中農業大學陳昌福老師在做《小龍蝦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報告時,愣是往這堆烈火澆上了一盆冷水。他告誡養殖戶不要以為小龍蝦很好養,它是所有水生動物中病害最多的品種,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小龍蝦為何不能精養實現畝產600-800斤?原因是它要蛻殼、相互殘食。美國研究小龍蝦已有150年,最後定義這種蝦的養殖方式“廣種博生”,中國人要創造高產將會很困難。

小龍蝦的繁殖習性是需要打洞的,親蝦還要抱卵、抱苗,如此繁殖種苗量非常有限。國人想通過人工繁殖得到蝦苗的行為是違背科學的,中國人的錢白白投入了。湖北省每年投入小龍蝦繁殖達到了幾千萬元,勞民傷財,而美國人把親蝦放在稻田或草地上任其自然繁殖生長是非常明智的。

小龍蝦本質是吃肉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吃腐敗東西。美國人或種水草養殖或稻田養殖,密度都不大,畝產在100-150公斤,設置誘捕蝦籠方式分級輪捕,通過過篩捕大留小。“稻田養蝦”不是中國人發明專利,早在幾十年前美國人就採用這樣的養殖模式。

小龍蝦是所有水生動物中疾病最多的養殖品種,千萬不能抱著僥倖心理,認為它甚至可以在臭水溝裡生長。真菌病是其最致命病害,稱為“螯蝦之瘟”,比病毒病更厲害,可致養殖全軍覆沒,目前我國也分離這種菌。美國還發現20多種小龍蝦病毒,小龍蝦可典型感染50多種原生動物。中國曾花幾億元經費進行小龍蝦病害防控,但幾乎無濟於事。

水產養殖者普遍面臨難題是:價格升品質降、沒有好飼料;疾病多療效差、沒有好對策;獸醫少神醫多,沒有好方法。

小龍蝦最適宜的是低密度、開放式的養殖方式,可保證養殖產品的品質與風味、保證養殖動物少生病或者不生病。免疫是最經濟的防病方法,低等水生動物防病佔據重要位置。在飼料裡加入免疫增強劑,免疫增強劑的種類很多,如維生素C、酵母細胞壁多糖(3-5公斤/噸)、複合酵母(3-6公斤/噸)、中草藥(黃芪多糖、甘草素)等。

江蘇裡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揚州大學兼職教授張家宏研究員在論壇作了《克氏原螯蝦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標準體系的構建與示範》報告。他表示,根據小龍蝦逃逸、攀附、低殖、打洞、蛻殼、殘殺、 喜蔭、短壽、 雜食、 易誘十大生物學特性,來創建小龍蝦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主題報告結束後,主辦方特別邀請了多位河蟹、小龍蝦養殖達人與專家、嘉賓進行了現場互動交流,他們創新、低風險、高收益的養殖模式成為本次論壇的最大亮點。互動交流環節由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吳旭幹擔任友情主持。

達人張恒幹:來自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安豐鎮,23年養殖經歷,小龍蝦畝產200斤以上,河蟹產150斤以上,公4,母2.5。養殖面積1000畝,模式為興化模式。張恒幹養殖體會分享:1、龍蝦河蟹混養模式;2、種植伊樂藻,水韭菜;3、冬天種植水韭菜能紮根好,扣蟹,龍蝦不容易傷草;4、伊樂藻經過繁殖後再移栽能節省大量成本。全程飼料投喂中若發現水草部分被蝦蟹剪斷漂浮,證明採食量增加,需要及時增加飼料投喂,防止草損傷。龍蝦開捕後,每次早上倒籠後需將地籠晾曬一天晚上再次放下,防止蟹進籠損傷,保證蟹產量。

達人顧元華:來自鹽城東台五烈鎮,7年養殖經歷,成功5年,畝產200斤左右,平均規格2.5母、3.5公,有技術早上市。養殖面積75畝。養殖模式為早上市模式。顧元華養殖體會分享:1、選擇野生大眼養殖的扣蟹苗種;2、全程配合飼料,高溫期堅持投喂高蛋白飼料;3、高溫期重視水質管理,每週改底和調水。

達人程佑河:來自江蘇省泗洪縣陳圩林場,20多年養殖經歷,畝產蟹280-350斤,3公2母為主;青蝦50-100斤/畝。養殖面積340畝,養殖模式為青蝦與蟹混養。程佑河養殖體會分享:每畝收入萬元以上。每年暫養河蟹7萬斤以上,現已完成從苗種、飼料、動保、成蟹等方面為使用者一體化的銷售經營服務。

但二極分化現象會更加嚴重。電子商務行銷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出口形勢仍然維持低迷。

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江蘇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陳輝研究員

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江蘇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陳輝研究員所作報告為《中華絨鼇蟹肝胰腺病變綜合症探討》。在報告正式開講前,他向在座的參會嘉賓拋出一個問題:大家常常談“水癟子”色變,但有誰知道“水癟子”病是單一病害引起還是多個病害總稱?如果大家連發病的病原都不清楚,防病又從何談起?

陳輝從河蟹肝胰臟壞死病主要症狀、流行情況調查、成因等進行分析並結合行業多位專家觀點,認為河蟹肝胰腺病變綜合症大面積爆發是由微孢子蟲引起的,感染微孢子蟲的蝦蟹,主要表現為活力下降,運動量減少、外觀通常表現為肌肉白化。河蟹肝胰腺病變綜合症是否與病毒(白斑病毒WSSV)、細菌、藥害因素或者其他因素如池塘底質惡化、水草栽培環境污染、種質品質因素相關,則有待更進一步研究。陳輝建議養殖戶從環境和水質進行調控、選擇優質種苗、做好病原檢疫杜絕微生物帶入、慎用高毒農藥及適當恢復傳統養殖模式來達到防控河蟹肝胰腺病變綜合症發生的目的。

螃蟹一年比一年難養,但養殖面積不但不減,反而還加大,目前興化地區養殖面積達到80萬畝。養殖面臨各種風險侵擾,養殖戶如何抗風險,如何去養好蟹?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愛民在做報告時,同樣向在座的嘉賓展開一連串的發問。

在作《把握風險,提升可控》報告時,劉愛民回顧了去年河蟹養殖情況,上半年低溫暴雨天氣,池塘受淹、下半年高溫缺氧,造成河蟹在一夜之間全部死亡。養殖效益差、虧本嚴重,導致養殖戶和漁藥服務“醫患關係”一度陷入緊張。

劉愛民建議養殖戶從苗、料、水質、底質等4方面來規避養殖風險。其中種苗是第一限制因素,防控病害應該從種苗開始,謹防購買潛發“水癟子”種苗。養殖戶認識多增氧不如會增氧,學會選藥和用好藥。在選擇飼料上,營養平衡、集中蛻殼、提高蛻殼成活率的飼料才是好飼料。

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產養殖技術工程師,“老汪論蟹”汪中穩

網路達人“老汪論蟹”真名汪中穩,南通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產養殖技術工程師,他在報告《螃蟹高效養殖模式探討》中直指河蟹行業存在突出兩大要害:1、養殖病害; 2、市場競爭激烈。

養殖病害:養殖大環境如外源性水質惡化,病害多,而螺螄越來越貴,成本不斷增加。

市場競爭:養殖面積增加,產量雖增加但品質、規格下降,價格下降,效益越來越低。

在這個充滿風險的養殖年代,養殖環境在改變,“老汪論蟹”認為養殖戶必須進行模式調整優化創新,但模式優化過程中存在風險。模式是一個養殖系統,如何進行有目的、有規劃、有組織、有效創新?養殖戶就要對整個養殖系統有著深刻的理解,找准方法,才能成功轉型,最終達到以養大規格蟹增加產量、提高價格和養殖效益的目的。

廣東綠百多生物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徐中文在會上分享了《全發酵生物飼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主題報告時表示“水癟子”的主要症狀為生長和繁殖障礙,不能正常合成肌肉和脫殼、肝臟變色組織結構破壞,對外界環境反應是失去活力,逐漸衰弱。而造成河蟹“水癟子”發生的因素可能是水、天氣、種苗、密度、病害、飼料等不勝枚舉,至今沒有定論。徐中文稱他的觀點更傾向於從代謝障礙的角度來看待“水癟子”病的發生並尋求預防的方案。而影響水生動物代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低氧脅迫、饑餓脅迫等。徐中文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說明全發酵飼料進行早期代謝干預,可起到水產動物健康調控的作用。

受消費者極度熱棒,近年來小龍蝦價格不斷飆漲,養殖也進入了瘋狂狀態,小龍蝦在湖北、江蘇等地投苗熱情更是一浪高於一浪。然而在本次高峰論壇上,華中農業大學陳昌福老師在做《小龍蝦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報告時,愣是往這堆烈火澆上了一盆冷水。他告誡養殖戶不要以為小龍蝦很好養,它是所有水生動物中病害最多的品種,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小龍蝦為何不能精養實現畝產600-800斤?原因是它要蛻殼、相互殘食。美國研究小龍蝦已有150年,最後定義這種蝦的養殖方式“廣種博生”,中國人要創造高產將會很困難。

小龍蝦的繁殖習性是需要打洞的,親蝦還要抱卵、抱苗,如此繁殖種苗量非常有限。國人想通過人工繁殖得到蝦苗的行為是違背科學的,中國人的錢白白投入了。湖北省每年投入小龍蝦繁殖達到了幾千萬元,勞民傷財,而美國人把親蝦放在稻田或草地上任其自然繁殖生長是非常明智的。

小龍蝦本質是吃肉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吃腐敗東西。美國人或種水草養殖或稻田養殖,密度都不大,畝產在100-150公斤,設置誘捕蝦籠方式分級輪捕,通過過篩捕大留小。“稻田養蝦”不是中國人發明專利,早在幾十年前美國人就採用這樣的養殖模式。

小龍蝦是所有水生動物中疾病最多的養殖品種,千萬不能抱著僥倖心理,認為它甚至可以在臭水溝裡生長。真菌病是其最致命病害,稱為“螯蝦之瘟”,比病毒病更厲害,可致養殖全軍覆沒,目前我國也分離這種菌。美國還發現20多種小龍蝦病毒,小龍蝦可典型感染50多種原生動物。中國曾花幾億元經費進行小龍蝦病害防控,但幾乎無濟於事。

水產養殖者普遍面臨難題是:價格升品質降、沒有好飼料;疾病多療效差、沒有好對策;獸醫少神醫多,沒有好方法。

小龍蝦最適宜的是低密度、開放式的養殖方式,可保證養殖產品的品質與風味、保證養殖動物少生病或者不生病。免疫是最經濟的防病方法,低等水生動物防病佔據重要位置。在飼料裡加入免疫增強劑,免疫增強劑的種類很多,如維生素C、酵母細胞壁多糖(3-5公斤/噸)、複合酵母(3-6公斤/噸)、中草藥(黃芪多糖、甘草素)等。

江蘇裡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揚州大學兼職教授張家宏研究員在論壇作了《克氏原螯蝦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標準體系的構建與示範》報告。他表示,根據小龍蝦逃逸、攀附、低殖、打洞、蛻殼、殘殺、 喜蔭、短壽、 雜食、 易誘十大生物學特性,來創建小龍蝦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主題報告結束後,主辦方特別邀請了多位河蟹、小龍蝦養殖達人與專家、嘉賓進行了現場互動交流,他們創新、低風險、高收益的養殖模式成為本次論壇的最大亮點。互動交流環節由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吳旭幹擔任友情主持。

達人張恒幹:來自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安豐鎮,23年養殖經歷,小龍蝦畝產200斤以上,河蟹產150斤以上,公4,母2.5。養殖面積1000畝,模式為興化模式。張恒幹養殖體會分享:1、龍蝦河蟹混養模式;2、種植伊樂藻,水韭菜;3、冬天種植水韭菜能紮根好,扣蟹,龍蝦不容易傷草;4、伊樂藻經過繁殖後再移栽能節省大量成本。全程飼料投喂中若發現水草部分被蝦蟹剪斷漂浮,證明採食量增加,需要及時增加飼料投喂,防止草損傷。龍蝦開捕後,每次早上倒籠後需將地籠晾曬一天晚上再次放下,防止蟹進籠損傷,保證蟹產量。

達人顧元華:來自鹽城東台五烈鎮,7年養殖經歷,成功5年,畝產200斤左右,平均規格2.5母、3.5公,有技術早上市。養殖面積75畝。養殖模式為早上市模式。顧元華養殖體會分享:1、選擇野生大眼養殖的扣蟹苗種;2、全程配合飼料,高溫期堅持投喂高蛋白飼料;3、高溫期重視水質管理,每週改底和調水。

達人程佑河:來自江蘇省泗洪縣陳圩林場,20多年養殖經歷,畝產蟹280-350斤,3公2母為主;青蝦50-100斤/畝。養殖面積340畝,養殖模式為青蝦與蟹混養。程佑河養殖體會分享:每畝收入萬元以上。每年暫養河蟹7萬斤以上,現已完成從苗種、飼料、動保、成蟹等方面為使用者一體化的銷售經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