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擔當的孩子,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在社會上,你一定遇過工作出了問題就甩鍋的人,也可能遇過撞倒了你不說抱歉還罵你自己不長眼的人。遇事就甩鍋真的很討厭,但其實這種沒擔當不是一日形成的,正是我們每天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

如果不想孩子遇事就逃避、推脫,趕緊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教孩子的吧!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浙江麗水一個14歲的孩子,兩個多月花了三萬多元來打賞網路遊戲主播,而這三萬元是他貧窮的父母三班倒、住地下室省吃儉用存下來的。

父母雖忙,卻還是把他照料得很好。事發之後,父親對孩子的態度是:捨不得打,都是那些網路主播誘惑我不懂事的娃。

看完新聞很心疼,也心痛。

心疼本已生活艱辛的夫妻倆,還碰上這樣的遭遇,心中絕望不難想像;

也心痛他們空有一顆望子成龍之心,卻不懂教育孩子之術,只怕以後的教育之路也不好走。

明明是他們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長偏離了方向,

卻將責任推到商家和主播的身上。在他們心中,自己的孩子不會主動犯錯,那些誘使孩子犯錯的人,才是罪魁禍首,是害孩子墮落的元兇。

孩子自己,卻不用擔負任何責任。

2

前些年流傳很久的一件事,一個死刑犯在執行死刑之前,要求見媽媽最後一面。見到之後,他說在人生的最後,想吃一口媽媽的奶,可在媽媽答應之後,卻一口咬下了媽媽的乳☆禁☆頭。因為他覺得,

是媽媽害他走上了不歸路,所以臨終這樣報復。

小時候被石頭絆倒了,媽媽怪石頭礙事,踢石頭;上學了和同學搶橡皮,媽媽怪同學小氣,不和同學玩;畢業後面試不上,怪企業不識人,走後門把他安排進了國企;談物件都處不長,媽媽說女孩們配不上他,錯過他是那些女孩的損失。

後來他鬱鬱不得志,迷上賭博,之後一路欠錢。媽媽一路罵別人黑心,一路幫他還債。到媽媽再也拿不出一分錢的時候,

他只好去偷竊和搶劫,在一次搶劫中,失手殺人。

行至絕路,他才明白自己一直都是個沒長大的孩子。他說,是媽媽以愛和保護的名義一次次奪走了他成長的機會,讓他從來沒有擔當起自己人生的勇氣。

沒有擔當自己人生的能力,只好任其崩塌,然後最後一次將責任推給為他推掉一切責任的人。

以愛為名,以保護為幌子,事事都將責任推給別人,恰恰是剝奪了孩子承擔的機會。

3

我家先生就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裡長大的。

公公婆婆認為自己家人什麼都好,與人交往出現問題,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下次不與他共”。出現什麼問題,都先把自己家人撇得乾乾淨淨,然後在別人身上找過錯。時間久了,不管是公婆自己,還是我先生,都沒什麼朋友。

現在先生遇到問題,總是條件反射似的去逃避責任,說話也喜歡閃爍其詞,經常不敢做出100%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哪怕去哪個超市這種小事。

讓他在樓下買菜,他忘了買,卻摸摸鼻子和我說,“我以為你已經買了。”

他晚上睡太晚早上起不來開會遲到,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麼不叫我啊!”,事實上我根本不知道他有事要早起。

我們看好的房子沒買,後來那裡房價瘋漲,從事地產行業近水樓臺的他特別橫地說,“家裡投資的事又不歸我管”。

……

總之,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壞事,他就會第一時間把責任推到我的頭上,把自己摘個乾淨。常常是事情本身沒什麼,可他推卸責任的態度卻會把我惹毛,引來一場家庭戰爭。

推卸責任,對於他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刻意看過許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努力地在改,但落實到行動上,非常艱難痛苦。

4

其實相似的情況,我們每天都在目睹:

孩子摔倒了,家長使勁跺地:“該死的地板,把我們孩子絆倒了!踩死你踩死你!”

下次摔倒,孩子也學會了怪該死的地板。

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被拒絕了,心酸地安慰:“回家爸爸媽媽給你也買,買個更大的更好的!”

下次玩不到,孩子也知道用一句“我爸爸媽媽會給我買更好的,比你這個大得多好得多”來賺回臉面。

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抱起來往家走:“沒事,咱以後不和他玩!”

下次起了衝突,孩子也學會了叉著腰:“我再也不要和你做朋友了!”

……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當孩子的境遇不順時,父母一定要在外界找到原因;與同齡人起衝突時,家長就把問題歸咎到別人的身上,以一種傲嬌的姿態,給孩子贏回阿Q般的精神滿足。

把問題都推給別人,無疑是在逃避事實。

所有的沒擔當,都是從逃避開始的。

5

表面上來看,這些只是溺愛。但其實質,是將孩子該承擔的責任蠻橫地推出去,剝奪了孩子在衝突中成長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擔當的意識和勇氣。

將責任推給別人,是在將自己與別人對立起來。表面上,是你傲嬌地說出“我不和你做朋友了”,可事實上,更加不想做朋友的,是那個被你抹黑幫你背鍋的人。

因為家長的野蠻庇護,孩子失去擔當的能力,漸漸無法融入自己的小世界,結果只會習慣逃避,日趨懦弱。

我見過有個媽媽,孩子被絆倒後,溫柔地蹲下來,裝作自己是那塊石頭,嗚嗚地哭著說自己被孩子的鞋子踢疼了。孩子馬上破涕為笑,跟石頭說,“對不起,是我不小心,踢疼了你。”

當孩子為自己被石頭絆疼而難過時,教會他換位思考,不僅能讓孩子懂得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還能快速從“被傷害”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逃避,會讓孩子越長大越懦弱。

承擔,心理才能成長。

哪怕去哪個超市這種小事。

讓他在樓下買菜,他忘了買,卻摸摸鼻子和我說,“我以為你已經買了。”

他晚上睡太晚早上起不來開會遲到,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麼不叫我啊!”,事實上我根本不知道他有事要早起。

我們看好的房子沒買,後來那裡房價瘋漲,從事地產行業近水樓臺的他特別橫地說,“家裡投資的事又不歸我管”。

……

總之,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壞事,他就會第一時間把責任推到我的頭上,把自己摘個乾淨。常常是事情本身沒什麼,可他推卸責任的態度卻會把我惹毛,引來一場家庭戰爭。

推卸責任,對於他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刻意看過許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努力地在改,但落實到行動上,非常艱難痛苦。

4

其實相似的情況,我們每天都在目睹:

孩子摔倒了,家長使勁跺地:“該死的地板,把我們孩子絆倒了!踩死你踩死你!”

下次摔倒,孩子也學會了怪該死的地板。

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被拒絕了,心酸地安慰:“回家爸爸媽媽給你也買,買個更大的更好的!”

下次玩不到,孩子也知道用一句“我爸爸媽媽會給我買更好的,比你這個大得多好得多”來賺回臉面。

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抱起來往家走:“沒事,咱以後不和他玩!”

下次起了衝突,孩子也學會了叉著腰:“我再也不要和你做朋友了!”

……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當孩子的境遇不順時,父母一定要在外界找到原因;與同齡人起衝突時,家長就把問題歸咎到別人的身上,以一種傲嬌的姿態,給孩子贏回阿Q般的精神滿足。

把問題都推給別人,無疑是在逃避事實。

所有的沒擔當,都是從逃避開始的。

5

表面上來看,這些只是溺愛。但其實質,是將孩子該承擔的責任蠻橫地推出去,剝奪了孩子在衝突中成長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擔當的意識和勇氣。

將責任推給別人,是在將自己與別人對立起來。表面上,是你傲嬌地說出“我不和你做朋友了”,可事實上,更加不想做朋友的,是那個被你抹黑幫你背鍋的人。

因為家長的野蠻庇護,孩子失去擔當的能力,漸漸無法融入自己的小世界,結果只會習慣逃避,日趨懦弱。

我見過有個媽媽,孩子被絆倒後,溫柔地蹲下來,裝作自己是那塊石頭,嗚嗚地哭著說自己被孩子的鞋子踢疼了。孩子馬上破涕為笑,跟石頭說,“對不起,是我不小心,踢疼了你。”

當孩子為自己被石頭絆疼而難過時,教會他換位思考,不僅能讓孩子懂得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還能快速從“被傷害”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逃避,會讓孩子越長大越懦弱。

承擔,心理才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