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儋州泊潮村沿襲著賽龍舟的習俗,到了端午比過年還熱鬧!

在這裡,端午比過年熱鬧

泊潮海龍舟:守望數百年的端午習俗

龍舟比賽。

數百年來,儋州光村鎮泊潮村一直沿襲著端午賽龍舟的習俗。2017年3月20日,省政府將泊潮海龍舟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對於泊潮村民來說,這份認可仿佛穿透數百年時光,直抵祖先們最初的信仰。

南國都市報記者梁振文 實習記者趙玉順

有著濃厚民俗的游龍。

村裡人大多會紮游龍

5月24日上午,泊潮村民張景紅坐在樹蔭下,正在專心地削著一條竹片。此時,距離今年端午節還有5天,張景紅已經和村裡人紮好了游龍的“骨架”。

張景紅記得,早在孩童時期,每到端午節前,他便邊學習紮游龍。後來他長成了一個青年,也開始為村裡紮游龍。這一紮,就是26年。

張景紅說,在整條游龍的紮制過程中,

“龍頭”需要耗費一個星期,這相當於整個紮制過程的一半。龍軀僵硬,龍頭卻是活的。好的游龍紮出來,鼻子、眼睛和嘴都很靈活。顧盼之間,龍眼靈巧眨動,龍嘴則輕易吐出一副對聯,為節日增添喜氣。

對於泊潮村民而言,游龍的穩固和美觀同樣重要。端午節前,村民會集資從農場買來新鮮竹子,一根一根剖開,再用鋼絲纏繞,確保“龍體”在風浪中的堅固。

除了張景紅,村裡人少年時期大多學會了紮游龍。

而村裡從來都不缺人手,大家會自發過來,一起紮制。

“你們過幾天再來,到時游龍貼上畫紙就漂亮啦!”泊潮社區居委會張國龍說。目前游龍還在紮制骨架當中,等到骨架完成後,會貼上村民自製的畫紙,將要放置的漁船,也會塗上漂亮的顏料。

在居委會,張國龍拿出了一張往年端午游龍的照片。照片上,游龍軀體通紅,龍頭和龍尾金光閃閃,頗有氣勢。

游龍旁,站滿了村裡的男女老少,笑容燦爛。

張國龍說,對於泊潮村民而言,端午比過年熱鬧。每年端午節前,在外工作的村民都會趕回泊潮村,和家人共用天倫之樂。泊潮村現在有724戶人家,共3000多人。每到端午節前,村裡人便會邀請各自的親朋好友,來泊潮村共同感受這一盛大節日。

岸邊的龍舟。

賽龍舟,全村人歡樂更為重要

在泊潮,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泊潮村民的祖先數月都捕不到魚。對於這個以捕魚為生的臨海村莊,饑餓的威脅逐漸蔓延開來。無奈之下,村民準備了貢品和香燭,到村裡的陳楊廟祈禱能捕到魚。後來,村民出海便常常滿載而歸。

據傳,千年以前曾有兩位將軍曾在泊潮駐軍,陳楊廟便是村民後來為紀念這兩位將軍而建。

從那以後,村民開始定期到陳楊廟中祈禱,最終演變成端午賽龍舟的一項重要儀式。

張國龍介紹,端午節當天上午,村民就將紮好的游龍固定在漁船上,再來到陳楊廟。此時,雇來的兩位歌手便會唱起儋州調聲,為祭拜祖先和祈福做準備。祭拜時,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儀式。

儀式即將結束時,老人便會手持毛筆,沾上墨水後鄭重地給龍點睛。“龍一點上睛就活了。”張國龍說,龍嘴裡面的“龍珠”也會用衣服包住後掛在廟中,用來“祈禱”生子。

這時,點上睛的龍舟便可以下水了。村裡的年輕人則身著統一的盛裝(每年更換),一邊劃動龍舟,一邊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給岸上的村民逗趣。

同時,村裡人還會搬出存放的十隻大鼓,奮力地敲擊。

隨後,村民還將紛紛走到海邊游泳,俗稱“洗龍水”。海水在身邊緩緩波動,村民則在心中默默祈福。

傍晚,激動人心的賽龍舟活動開始了。船上二十多名隊員動作齊整,奮力地劃;岸上的村民或擊鼓打氣,或隨著龍舟呐喊。最終,奪魁的隊伍便可以上到岸邊,提起預先準備的大竹筐,筐裡裝滿了粽子等“獎品”。

事實上,泊潮村民從不在乎競賽的勝負,認為全村人的歡樂才更為重要。

深山造龍舟,祖宗的習俗絕不丟棄

1966年,在那個特殊時期,據66歲的駱榮華回憶,當時泊潮村民被禁止紮游龍。老祖宗的習俗沒那麼容易放下,村民在端午節前依舊紮游龍。這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滿,駱榮華說,當時辛苦紮好的游龍曾被人用刀砍毀。

無奈之下,村民打起了遊擊戰,躲到村裡農會旁的山中紮游龍。本以為如此,便能暗地開工,卻不想依舊有人趕來,要砍毀游龍。駱榮華說,游龍幾次三番被砍毀後,村裡的年輕人坐不住了,準備和對方發生正面衝突。

這時,村裡的老人出面勸阻。在耐心勸阻之下,村裡的年輕人才打消了衝突的想法。

村民的執著,在於賽龍舟的習俗已融進血液中。賽龍舟在端午節給泊潮帶來無盡歡樂,也曾扮演過“聯誼”的角色。

駱榮華至今記得,兒時,他爺爺曾講過的一個故事:數十年前,駱榮華的爺爺是第一批入黨的村民之一。在他的發動下,村裡總是積極完成上級的指令。上個世紀50年代,上級下達一項指令。駱榮華的爺爺做完本村的工作後,被要求負責去做與泊潮村隔海相望的臨高安全村的工作。

多次奔走工作卻依然未見成效,駱榮華的爺爺想出了一個妙招。時逢端午節,他便將村裡的龍舟游到了安全村,向對方表達善意。如此一來,雙方成了朋友,工作也很快便做通了。

事實上,泊潮村長久以來便是革命老區。在這裡,曾建立儋州第一個黨支部。

今年3月20日,省政府將泊潮海龍舟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個有著數百年歷史和無數故事的習俗,得到了一份鄭重的認可。這個光環,泊潮村民很高興。

每年端午,泊潮村民要紮游龍,還要穿上節日盛裝,“每年的服裝基本都是村民自備。此外,隆重的節日還需要不少道具裝備,這些都是不小的開支。”張國龍告訴記者,“村民對龍舟有極大的熱情。如果有一定的經費支持,我們泊潮村的賽龍舟活動會更加豐富多彩,吸引更多遊客。”

從那以後,村民開始定期到陳楊廟中祈禱,最終演變成端午賽龍舟的一項重要儀式。

張國龍介紹,端午節當天上午,村民就將紮好的游龍固定在漁船上,再來到陳楊廟。此時,雇來的兩位歌手便會唱起儋州調聲,為祭拜祖先和祈福做準備。祭拜時,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儀式。

儀式即將結束時,老人便會手持毛筆,沾上墨水後鄭重地給龍點睛。“龍一點上睛就活了。”張國龍說,龍嘴裡面的“龍珠”也會用衣服包住後掛在廟中,用來“祈禱”生子。

這時,點上睛的龍舟便可以下水了。村裡的年輕人則身著統一的盛裝(每年更換),一邊劃動龍舟,一邊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給岸上的村民逗趣。

同時,村裡人還會搬出存放的十隻大鼓,奮力地敲擊。

隨後,村民還將紛紛走到海邊游泳,俗稱“洗龍水”。海水在身邊緩緩波動,村民則在心中默默祈福。

傍晚,激動人心的賽龍舟活動開始了。船上二十多名隊員動作齊整,奮力地劃;岸上的村民或擊鼓打氣,或隨著龍舟呐喊。最終,奪魁的隊伍便可以上到岸邊,提起預先準備的大竹筐,筐裡裝滿了粽子等“獎品”。

事實上,泊潮村民從不在乎競賽的勝負,認為全村人的歡樂才更為重要。

深山造龍舟,祖宗的習俗絕不丟棄

1966年,在那個特殊時期,據66歲的駱榮華回憶,當時泊潮村民被禁止紮游龍。老祖宗的習俗沒那麼容易放下,村民在端午節前依舊紮游龍。這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滿,駱榮華說,當時辛苦紮好的游龍曾被人用刀砍毀。

無奈之下,村民打起了遊擊戰,躲到村裡農會旁的山中紮游龍。本以為如此,便能暗地開工,卻不想依舊有人趕來,要砍毀游龍。駱榮華說,游龍幾次三番被砍毀後,村裡的年輕人坐不住了,準備和對方發生正面衝突。

這時,村裡的老人出面勸阻。在耐心勸阻之下,村裡的年輕人才打消了衝突的想法。

村民的執著,在於賽龍舟的習俗已融進血液中。賽龍舟在端午節給泊潮帶來無盡歡樂,也曾扮演過“聯誼”的角色。

駱榮華至今記得,兒時,他爺爺曾講過的一個故事:數十年前,駱榮華的爺爺是第一批入黨的村民之一。在他的發動下,村裡總是積極完成上級的指令。上個世紀50年代,上級下達一項指令。駱榮華的爺爺做完本村的工作後,被要求負責去做與泊潮村隔海相望的臨高安全村的工作。

多次奔走工作卻依然未見成效,駱榮華的爺爺想出了一個妙招。時逢端午節,他便將村裡的龍舟游到了安全村,向對方表達善意。如此一來,雙方成了朋友,工作也很快便做通了。

事實上,泊潮村長久以來便是革命老區。在這裡,曾建立儋州第一個黨支部。

今年3月20日,省政府將泊潮海龍舟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個有著數百年歷史和無數故事的習俗,得到了一份鄭重的認可。這個光環,泊潮村民很高興。

每年端午,泊潮村民要紮游龍,還要穿上節日盛裝,“每年的服裝基本都是村民自備。此外,隆重的節日還需要不少道具裝備,這些都是不小的開支。”張國龍告訴記者,“村民對龍舟有極大的熱情。如果有一定的經費支持,我們泊潮村的賽龍舟活動會更加豐富多彩,吸引更多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