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朝實行海禁,但朱棣卻讓鄭和七下西洋,真正目的是這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最輝煌的事蹟,鄭和下西洋對中國的外交、經濟和文化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和作用。鄭和也因此成為了被後世歌頌的人物。明成祖朱棣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

但是我們知道,明朝開始實行海禁,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土免受他人的侵略,那為什麼在這種時候,朱棣還命令鄭和下西洋呢?

有人考證說,朱棣這個舉動,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靖難之役之後,建文帝的屍體一直沒有被找到,所以當時有人推測,

覺得建文帝可能是南下或者流亡到海外去了。建文帝呢,又是個深得民心和得到周邊國家認可的正統皇帝。

那麼,建文帝對於朱棣,就是個威脅了,如果找不到建文帝,當世上的人開始說朱棣是亂臣賊子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有人會借機想要推翻自己的政權,所以朱棣想要找到建文帝,讓他來給自己一個名正言順的帝位,這樣才有利於朱棣把握政權同時獲得大家的認可。

但是,這個原因也是有待商榷,因為如果單純的只是想要尋找建文帝,那鄭和出發的時候,為什麼要帶那麼多的中土特產和財物贈給東南亞、南亞的國家呢。從把本土特產和財物贈給外國國家來看,也能推測出朱棣要鄭和下西洋的原因。

把自己的本土特產和財物贈給其他國家,其實就是一種外交,雖然明朝實行海禁,但是本來的目的也是為了抵抗外部的侵襲,如果先跟外部結成朋友,那也是減低外部侵襲機率的一個方法,同時,朱棣也想通過這樣的外交告訴對方,現在中國的主人已經換了,

新的主人是自己。

除了鄭和下西洋會給他國帶去國家財物和特產之外,鄭和下西洋的陣仗也是一個讓人思考的地方。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是帶領著百艘戰艦和上萬名官兵去的,試想一下,這樣的陣仗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前來來回回的穿來穿去,

周邊的國家看到,難道不會認為這個國家是個很強的國家嗎?

所以,這也能看出朱棣的一個目的,就是宣揚國威,震懾四方。鄭和在第三次航行的時候,曾經被一個小國的國王差點搶走自己的財物,但是最後鄭和活捉了這位國王。鄭和把這個國王帶回中國,朱棣沒有把他殺掉,反而讓他回國,從此,這個小國就成為了明朝的擁護國。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大概也是明朝的外交策略,所以實行了海禁。為了防止人先犯我,便先去宣揚國威,打消其他國家有要犯我的念頭。其實,鄭和下西洋不管是是因為什麼原因,絕對不會是要發展海外經濟。但是朱棣的這個舉動,大概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會發展了中國的海外貿易,還間接促進了以麻六甲及東南亞長達一百年的興盛和繁榮吧。

鄭和把這個國王帶回中國,朱棣沒有把他殺掉,反而讓他回國,從此,這個小國就成為了明朝的擁護國。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大概也是明朝的外交策略,所以實行了海禁。為了防止人先犯我,便先去宣揚國威,打消其他國家有要犯我的念頭。其實,鄭和下西洋不管是是因為什麼原因,絕對不會是要發展海外經濟。但是朱棣的這個舉動,大概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會發展了中國的海外貿易,還間接促進了以麻六甲及東南亞長達一百年的興盛和繁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