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蕩寇風雲》:導演說不是 可終究還是一部抗日神劇


看《蕩寇風雲》覺得好累,各種硬湊的情節,盼到最後戚家軍終於騎著“泥馬”把倭寇們趕走了,

我長舒一口氣:“泥馬,算你贏了。”

影片中的戚繼光變成了臉譜化英雄,通過各種機械的情景和生硬的伏筆拼湊出了所謂的“偉大”。為了講他擅於突襲,就得突出別的將軍愚蠢至極,每天在固定的時候吃飯、固定的時間進攻、然後在固定的時間掛掉;為了讓戚繼光的娘子在最後關頭成為守城領袖,戚繼光在家就是“妻管嚴”,這樣家中“no zuo no die”的妻子在危難時刻就能成為披掛上陣守城池,

這是什麼邏輯?戰爭簡直成了“過家家”遊戲。

按照史料記載,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曾寫下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

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

可惜,編劇根本沒有深刻地開掘戚繼光的軍事天份,僅僅局限于做表面文章,挑選士兵的方式是趕上了村民鬥毆;訓練士兵的方法是一邊跑步一邊借用《士兵突擊》裡的“不拋棄、不放棄”當心靈雞湯;武器的改良就是把盾牌加厚了;創新的陣型就是盾牌的開合、開合,

然後前兩排蹲下,第三排放槍。最搞笑的是“泥馬”,戚繼光去民間考察,發現漁民在灘塗上行走的交通工具,村民告訴他:“這叫泥馬”,後來倭寇撤退,戚軍被淤泥阻隔,將士問戚繼光怎麼辦,不等戚繼光回答,觀眾們就知道了:“上泥馬!”,果然,“泥馬”出來了,雕蟲小技成了起承轉合的關鍵,懸念和解鎖如此刻意,都說在轉角遇見愛,我們在《蕩寇風雲》裡轉個鏡頭就能看見“假”。

影片的結構也是片段式的平鋪,沒有形成立體的呼應,倭寇的囂張、戚軍的英武、朝廷的昏庸都交待得很“老實”,就像是讓觀眾閱兵,高舉著牌子,大喇叭裡廣播著:“迎面走來的是囂張佇列、英武佇列、昏庸佇列。”這麼老套的隊型,居然是曾經執導《翹課威龍》、與周星馳合作《武狀元蘇乞兒》的香港導演陳嘉上安排的,

他大概是在速成瞭解內地歷史時,惡補了太多的抗日神劇。雖然導演反復說自己拍的不是抗日神劇,但終究,他還是拍了一部抗日神劇。

中國電影在塑造民族英雄的時候總會讓人想起上學時硬著頭皮寫下的好人好事的作文惡夢。一般的套路就是編,最好是找固執變態的倭寇當對立面;二是誇的很低級,不懂怎樣塑造人物的性格,所以,人物與情節兩相脫離,英雄不像生活中的,不像戰場上的,也不像是廟堂裡的,反正就那麼憑空而立。怪不得中國觀眾最愛看的還是孫悟空,石頭縫裡出來,自帶神通。而對於如何做一個“人”,這是很難瞭解的事,大概因為中國人活在各種口號和符號裡太久了。

所以,人物與情節兩相脫離,英雄不像生活中的,不像戰場上的,也不像是廟堂裡的,反正就那麼憑空而立。怪不得中國觀眾最愛看的還是孫悟空,石頭縫裡出來,自帶神通。而對於如何做一個“人”,這是很難瞭解的事,大概因為中國人活在各種口號和符號裡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