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年前留學生,他們用心靈追尋香甜的空氣,非為一衣一食以自足

“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電視中,年輕的劉步蟾一行人登上巨輪遠赴異國,面對浩浩江海,

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

奮然無悔

1895年,中日發生著名的甲午海戰,這一戰的歷史意義已無用多說,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這一戰很大程度上也是雙方留學生之間的一場較量。

1894年9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海面與北洋艦隊遭遇,黃海海戰爆發,之後雙方精銳盡顯:

中方參戰艦艇14艘,其中僅管帶(艦長)中就有7人是英美兩國的留學生,

包括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鎮遠艦管帶林泰曾、靖遠艦管帶葉祖珪、濟遠艦管帶方伯謙以及康濟艦管帶薩鎮冰等。其他如濟遠號幫帶大副沈綬昌、廣丙號幫帶大副黃祖蓮、致遠號幫帶大副陳金揆等,也都是留學出身。

日方參戰艦艇12艘,艦長中東鄉平八郎是留英出身,其他親歷此役的第一遊擊隊司令官坪井航三、大本營參謀官伊集院五郎、聯合艦隊參謀島村速雄等也是留英留美出身。

從戰爭的結果看,中國留學生似乎略遜一籌。但戰爭從來不是單一的,僅從雙方留學生的表現論,中國留學生們較之日本非但毫不遜色,反而逆境奮起,更顯情懷。

在火力、機動性、毀傷力都不如日軍的情況下,劉步蟾率領北洋水師抱著必死的決心迎難而上,

在定遠號沉沒後自殺殉國。駕駛致遠號的大副陳金揆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與鄧世昌一道向日艦吉野號發動自殺性攻擊,未遂犧牲。其他英勇犧牲,為國捐軀之人更是難以計數。

不是中國軍人不能,擔任北洋水師總教習的英國人琅威理曾這樣評價中日兩國的海軍:“倘與日本海軍校,中國未嘗或遜,……且與歐西大戰,亦當綽綽有餘。”“就炮術而論,

中國兵優於日本兵,日人應自承認之,除六磅以下小炮外,日軍之命中率約占百分之十二,而中國約占百分之二十”。

但是,由於政治、經濟、環境等諸多原因,留學生們的為國捐軀沒有改變歷史的走向。

不過,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甲午戰敗後,日本人把定遠號拖回國,建了個定遠館,館舍落成後卻發生了不少怪事。日本艦船模型學會理事秋山紅葉在1961年發表的《定遠館始末記》一文中稱:館舍落成後,

有人到那裡,半夜裡看到走動的人影,都穿著中國水兵制服;有盜賊進到裡面,居然聽到有聲音威嚴地責問 “稅”,恰是中國膠東話裡的“誰”。秋山說,北洋海軍的幽靈一直在這裡遊蕩。

為了鎮住這些不屈的幽靈,日本人先在定遠館設立了靈位,接著又把館舍捐給了天滿宮神社,以為神社可以降住這些怨靈。但是,傳說當地人夜裡去定遠館中取東西,還是與這些穿中國水兵服的人不期而遇,並最終嚇得發瘋。

從現代的唯物主義出發,鬼神之事本屬無稽之談,但是正如秋山所說:“他們都是死戰到最後的勇士,這樣善戰的‘定遠’艦的後身,有如此傳說,不是正常的麼?”

可以說這一戰,他們雖敗猶榮。他們對得起當年遠離故土、奔赴異國時許下的諾言。

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

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

父母親大人膝下:

不得手諭久矣。海外遊子,懸念何如?又聞川戰複起,兵自增,而匪複猖,水深火熱之家鄉!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強!無故侵佔我國土!二十一條之否認被拒絕,而租地期滿,又故意不肯交還!私位飽囊之政府,只知自爭地盤,擁數十萬之雄兵,無非殘殺同胞,熱血男兒何堪睹此?

男也雖不敢雲以天下為己任,而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樂以自足,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視為終身之事業也!

這封感人至深的家書出自共和國十大元帥聶榮臻之手。寫這封信的時候,聶榮臻22歲。

1919年12月9日,聶榮臻和百餘名勤工儉學的學生,乘“鳳凰”號輪船,離開上海,遠涉重洋。6年後,由於工作需要,聶榮臻回國到黃埔軍校任職。留法期間,他結識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在他的同學中,有蔡和森、蔡暢、向警予、陳毅,周恩來、鄧小平、朱德、李富春等一大批至今我們聽到仍如雷貫耳的名字。

歷史的吊詭在於,10年之後,這批留學生遇到了當年年輕的劉步蟾們遇到的同樣的敵人。而且,這一次敵人更瘋狂,更兇狠,更惡毒。

救亡圖存、保家衛國,為抗擊日寇,聶榮臻先後擔任了八路軍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

忻口會戰中,與林彪共同指揮所部進行平型關戰鬥,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日軍佔領太原後,受八路軍總部之命改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日寇佔領的腹地開花,創立革命根據地。當時他帶去的只有區區3000人。僅僅兩年後, 晉察冀根據地便發展到72個縣、1200多萬人口、主力部隊近10萬人。

毛主席說:“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根據地的不斷發展,讓日本人感受到了威脅。1939年秋,日軍分十二路向晉察冀邊區進行“掃蕩”。聶榮臻指揮所部在雁宿崖同日軍激戰數次,殲敵第二混成旅團1500餘人,並在黃土嶺戰鬥中與楊成武指揮部隊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此舉震動了全中國,也震驚了日軍。

6年後,日軍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戰取得勝利。聶榮臻們完成了他的前輩劉步蟾們沒有完成的事業。

解放後,聶榮臻也沒有閑下來,而是積極投身國防,受命領導研製“兩彈”任務、人造衛星等艱巨工作,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奠定了基礎。也實現了他早年在法國留學時寫給母親的誓言。

無論是早些年的劉步蟾,還是後來的聶榮臻,百餘年來,一批又一批留學生遠赴重洋。但是,吸引他們的不是異國的空氣“多麼香甜”,而是內心那份堅定的抱負和擔當:所學並非為一衣一食以自足,更在中國之自強。

接著又把館舍捐給了天滿宮神社,以為神社可以降住這些怨靈。但是,傳說當地人夜裡去定遠館中取東西,還是與這些穿中國水兵服的人不期而遇,並最終嚇得發瘋。

從現代的唯物主義出發,鬼神之事本屬無稽之談,但是正如秋山所說:“他們都是死戰到最後的勇士,這樣善戰的‘定遠’艦的後身,有如此傳說,不是正常的麼?”

可以說這一戰,他們雖敗猶榮。他們對得起當年遠離故土、奔赴異國時許下的諾言。

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

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

父母親大人膝下:

不得手諭久矣。海外遊子,懸念何如?又聞川戰複起,兵自增,而匪複猖,水深火熱之家鄉!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強!無故侵佔我國土!二十一條之否認被拒絕,而租地期滿,又故意不肯交還!私位飽囊之政府,只知自爭地盤,擁數十萬之雄兵,無非殘殺同胞,熱血男兒何堪睹此?

男也雖不敢雲以天下為己任,而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樂以自足,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視為終身之事業也!

這封感人至深的家書出自共和國十大元帥聶榮臻之手。寫這封信的時候,聶榮臻22歲。

1919年12月9日,聶榮臻和百餘名勤工儉學的學生,乘“鳳凰”號輪船,離開上海,遠涉重洋。6年後,由於工作需要,聶榮臻回國到黃埔軍校任職。留法期間,他結識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在他的同學中,有蔡和森、蔡暢、向警予、陳毅,周恩來、鄧小平、朱德、李富春等一大批至今我們聽到仍如雷貫耳的名字。

歷史的吊詭在於,10年之後,這批留學生遇到了當年年輕的劉步蟾們遇到的同樣的敵人。而且,這一次敵人更瘋狂,更兇狠,更惡毒。

救亡圖存、保家衛國,為抗擊日寇,聶榮臻先後擔任了八路軍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

忻口會戰中,與林彪共同指揮所部進行平型關戰鬥,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日軍佔領太原後,受八路軍總部之命改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日寇佔領的腹地開花,創立革命根據地。當時他帶去的只有區區3000人。僅僅兩年後, 晉察冀根據地便發展到72個縣、1200多萬人口、主力部隊近10萬人。

毛主席說:“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根據地的不斷發展,讓日本人感受到了威脅。1939年秋,日軍分十二路向晉察冀邊區進行“掃蕩”。聶榮臻指揮所部在雁宿崖同日軍激戰數次,殲敵第二混成旅團1500餘人,並在黃土嶺戰鬥中與楊成武指揮部隊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此舉震動了全中國,也震驚了日軍。

6年後,日軍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戰取得勝利。聶榮臻們完成了他的前輩劉步蟾們沒有完成的事業。

解放後,聶榮臻也沒有閑下來,而是積極投身國防,受命領導研製“兩彈”任務、人造衛星等艱巨工作,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奠定了基礎。也實現了他早年在法國留學時寫給母親的誓言。

無論是早些年的劉步蟾,還是後來的聶榮臻,百餘年來,一批又一批留學生遠赴重洋。但是,吸引他們的不是異國的空氣“多麼香甜”,而是內心那份堅定的抱負和擔當:所學並非為一衣一食以自足,更在中國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