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多少人,被這句話害了一輩子

數學家高斯的故事,你可能早就聽過:

高斯10歲那年第上數學課,

老師佈置了道題,1+2+3+······+99+100=?

老師本意是讓學生一個一個相加,可高斯很快就舉手說算好了,起初老師不信:“你一定是算錯了,回去再算算。”高斯非常堅定,說出答案就是說出答案就是5050,怎麼算的呢?

1+100=101, 2+99=101······50+51=101,這樣的組合有50組,所以50X101=5050。

看完故事,好像我們只能感歎:“這高斯小小年紀,

天賦異稟,果真是天才呀!”

這樣的名人故事一拎一大把:

誰誰誰從小就表現出“繪畫天賦、寫作天賦、唱歌天賦、籃球天賦……”,還有誰誰誰從小智商高,靠天賦吊打同齡人……於是,我們容易習慣這樣的思維模式:某某人哪方面表現傑出,就傾向認為他有天賦。

PS:「智商」大概是心理學領域裡,被大眾曲解最嚴重的概念了,以後我會專門寫文談談,科學研究裡,真正的「智力理論」是什麼。

反過來,若是自己哪方面表現不佳,比如寫作,剛開始挺來勁,寫了幾篇文章,卻發現沒人看、評論、點贊,於是便想:“唉,算了吧,我沒天賦。”

有多少人,被這句話害了一輩子,因為相信自己沒天賦就做不好,沒法長期堅持。

天賦真的有想像中那麼重要嗎?非也。

01

注意啊,我沒有說天賦不重要,我是說天賦根本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太多人因為相信“我沒天賦”,進而相信“我沒有做好這件事的可能”。

這種心態,在心理學上稱作僵固型思維(Fixed Mindset)。

相應的,相信自己能夠提升能力、做好事兒的心態,稱作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這兩個概念,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徳韋克(C.S.Dweck)提出的,她發現,成長型思維的人,不論是學業成績,還是個人成就,

都要好於僵固型思維的人。

我在寫作這事上沒得一點天賦,和你們中大多數人一樣,初中加高中寫了六年應試作文,那種文字說實話,大多是糟糠。

對於寫作,有太多人相信「沒有天賦,你是寫不好東西的」,我不信這個邪,通過長期練習,也能寫出像樣的文字來,並且我相信未來還會寫得更好,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當然,這聽起來有點像雞湯,但的確是心理學領域裡的重要結論:一個人的信念影響成就。

原因在於,大腦是高度可塑的,心理上的信念塑造了生理大腦,進而塑造了行為。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推薦你德韋克的書《看見成長的自己》(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不過,光有信念,光是相信自己能通過努力而成長,就夠了嗎?

還不夠。

02

在很多人心中,成就=天賦+努力。

所以便誕生了如「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等等言論。

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認知。

15年3月開始寫的

那時候真的很拼,先讀書,記紙質筆記,再在紙質本子上寫文章,最後打字騰到電腦上。特別是寫文章,常常磨上八九個小時才寫完。

這麼拼,寫出來的文字,現在回頭看卻臊得很,篇篇不忍卒讀,儘管當時自我感覺良好。

我相信自己能寫好,我也很拼很努力啊,為什麼還是寫不好呢?

那是因為,成就>>天賦+努力。

成就是非常複雜的,有些人只看到了天賦和努力,卻沒有看到影響成就的方法、環境、資源甚至運氣等等因素。

比如創業,要想做大一家公司,僅靠創業者的滿腔激情是不夠的,他還需要投資人給他資源,他還需要創業前的經驗積累,他更需要互利網時代的紅利,也許,還需要那麼一點運氣。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看著很努力,卻原地踏步。比如兩年前寫QQ日誌的我,只是自顧自地寫,在QQ好友的小圈子裡沾沾自喜。沒有參考別人,沒有學基本的寫作技法,沒有去更大的平臺上尋求文章品質的回饋。

而參考別人,學基本的寫作技法,去更大的平臺尋求文章品質的回饋,這三件事,正是我開公號以後在做的。

既然這麼多因素決定成就,可能有人想問,天賦和努力、環境、資源、方法哪個因素更重要呢?

實際上,這種問題毫無意義,就好比你問我「對於身體健康,是蔬菜還是米飯重要?是飲食還是運動重要?是運動還是作息重要?」答案當然是都重要,缺哪補哪。卻總有人非要爭個高低,甚至撕起逼來,純粹是浪費時間。

03

看完本文,我們至少學到了:

①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成事兒,當然要想獲得成就,僅有努力還不夠。

②成就=天賦+努力+方法+環境+資源+運氣+……

天賦只是成就一個因素,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且所有因素間沒有高下之分。

失敗同理,其原因遠不止一種,而總有些人,將失敗歸因於沒有天賦。或許是因為膚淺的認知,或許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敢直視自己的缺點,只是尋找天賦上的藉口。

別讓“天賦”害了你。

我是靳小凡,一名大四工科男,關注心理、成長和讀書

多好文發在了我的,喜歡的話到那兒找我吧 :)

所以便誕生了如「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等等言論。

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認知。

15年3月開始寫的

那時候真的很拼,先讀書,記紙質筆記,再在紙質本子上寫文章,最後打字騰到電腦上。特別是寫文章,常常磨上八九個小時才寫完。

這麼拼,寫出來的文字,現在回頭看卻臊得很,篇篇不忍卒讀,儘管當時自我感覺良好。

我相信自己能寫好,我也很拼很努力啊,為什麼還是寫不好呢?

那是因為,成就>>天賦+努力。

成就是非常複雜的,有些人只看到了天賦和努力,卻沒有看到影響成就的方法、環境、資源甚至運氣等等因素。

比如創業,要想做大一家公司,僅靠創業者的滿腔激情是不夠的,他還需要投資人給他資源,他還需要創業前的經驗積累,他更需要互利網時代的紅利,也許,還需要那麼一點運氣。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看著很努力,卻原地踏步。比如兩年前寫QQ日誌的我,只是自顧自地寫,在QQ好友的小圈子裡沾沾自喜。沒有參考別人,沒有學基本的寫作技法,沒有去更大的平臺上尋求文章品質的回饋。

而參考別人,學基本的寫作技法,去更大的平臺尋求文章品質的回饋,這三件事,正是我開公號以後在做的。

既然這麼多因素決定成就,可能有人想問,天賦和努力、環境、資源、方法哪個因素更重要呢?

實際上,這種問題毫無意義,就好比你問我「對於身體健康,是蔬菜還是米飯重要?是飲食還是運動重要?是運動還是作息重要?」答案當然是都重要,缺哪補哪。卻總有人非要爭個高低,甚至撕起逼來,純粹是浪費時間。

03

看完本文,我們至少學到了:

①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成事兒,當然要想獲得成就,僅有努力還不夠。

②成就=天賦+努力+方法+環境+資源+運氣+……

天賦只是成就一個因素,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且所有因素間沒有高下之分。

失敗同理,其原因遠不止一種,而總有些人,將失敗歸因於沒有天賦。或許是因為膚淺的認知,或許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敢直視自己的缺點,只是尋找天賦上的藉口。

別讓“天賦”害了你。

我是靳小凡,一名大四工科男,關注心理、成長和讀書

多好文發在了我的,喜歡的話到那兒找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