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屈原投江只是其一?

明天就是熱熱鬧鬧的端午節了

馬上要放假了

又能和小夥伴一起浪浪浪

盡情放“粽”了

真的超~開~心~

端午節

主角當然是軟軟糯糯的小粽子啦

又軟又萌還有內涵

大江南北各路群眾都是ta的“super粉絲”

哈哈哈,是不是忍不住想吃了嘍~

對於粽子,小醫研究甚少,在這就不給大家推薦了,什麼甜粽、鹹粽、肉粽等等,

大家可憑個人喜好去超市選購。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幾個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開腦洞,漲姿勢,以後再提到端午節,腦袋裡不要再僅僅只想到“屈公子”哦~

故事一:孝女曹娥的傳說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小漁村。村裡有個姓曹的漁夫。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曹娥她爸怕錯過漁汛,不顧曹娥反對出江去捕魚。

父親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後來,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尋還沒見到父親。太陽快落山了,曹娥從她父親的夥伴口中得知:他們一起在張網,

突然一個大浪,把她父親的小船推進了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父親、父親”,拔腳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邊來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著江水,看見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縱身向江水撲去。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人們卻在下游十多裡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遊動。人們趕過去,發現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的屍體。

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說這是她的孝心感動了上天。

據說波濤洶湧的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為,那是因為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為“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

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

據說,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故事二: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等人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繼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打擊。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不與和權貴們同流合污。

屈原道:“甯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裡,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西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屈原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憂傷,紛紛湧到汨羅河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劃起了船隻,托起他的身體滑來滑去,百姓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把米飯捏成團蒸熟扔進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們祭祀屈原的節日。

故事三:忠臣伍子胥的傳說

伍子胥是楚國人,後來因為楚國要將他全家滅掉(父兄均為楚王所殺),伍子胥就逃到了吳國。後來和孫武成為好朋友,差點滅掉了楚國,並將楚平王屍體挖掘出來鞭屍。

吳王闔廬死後,吳王夫差即位。在吳越爭霸之中,吳軍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建議,斬草除根,但夫差一意孤行同意議和。隨後,越國使用離間計,收買奸臣,最終夫差賜死伍子胥。

死前,伍子胥說:我死後把我眼睛挖出來,放在都城東門上,看越軍滅吳。夫差大怒,將伍子胥屍體裝在皮革袋子裡,在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在過去,統治者們把這些故事附會于端午節進行紀念,是有其目的的。紀念曹娥是紀念其孝道,紀念屈原是紀念其愛國,紀念伍子胥是紀念其忠君。而在這三者中,紀念屈原的說法影響最大。

故事二: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等人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繼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打擊。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不與和權貴們同流合污。

屈原道:“甯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裡,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西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屈原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憂傷,紛紛湧到汨羅河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劃起了船隻,托起他的身體滑來滑去,百姓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把米飯捏成團蒸熟扔進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們祭祀屈原的節日。

故事三:忠臣伍子胥的傳說

伍子胥是楚國人,後來因為楚國要將他全家滅掉(父兄均為楚王所殺),伍子胥就逃到了吳國。後來和孫武成為好朋友,差點滅掉了楚國,並將楚平王屍體挖掘出來鞭屍。

吳王闔廬死後,吳王夫差即位。在吳越爭霸之中,吳軍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建議,斬草除根,但夫差一意孤行同意議和。隨後,越國使用離間計,收買奸臣,最終夫差賜死伍子胥。

死前,伍子胥說:我死後把我眼睛挖出來,放在都城東門上,看越軍滅吳。夫差大怒,將伍子胥屍體裝在皮革袋子裡,在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在過去,統治者們把這些故事附會于端午節進行紀念,是有其目的的。紀念曹娥是紀念其孝道,紀念屈原是紀念其愛國,紀念伍子胥是紀念其忠君。而在這三者中,紀念屈原的說法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