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一天,無人駕駛的車真的出去接了個活|趣思考

Taro/文

去年一年,幾乎每個公司都在談論無人駕駛,好像沒有一個無人駕駛的大戰略就會在萬物互聯的未來世界中喪失先機。

就連近幾年的CES展,也有很多人感慨越來越像底特律車展了,今年年初,寶馬、英特爾和Mobileye就在CES展上 宣佈,三方聯合研發自動駕駛車的目標,在2021年生產出第一輛能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並於今年在道路上投放40輛擁有自動駕駛功能的寶馬車進行試驗。傳統汽車製造商和互聯網科技公司紛紛入局相互借力,
也許製造業和互聯網關係最為融洽的就是人工智慧領域了。當然,看《少數派報告》這一類科幻電影裡那些酷炫飛馳的沒有方向盤、刹車、油門、換檔杆的無人駕駛智慧汽車,覺得未來感十足、很有feel是一回事,當這一切變為現實則完全是另一回事。關於無人駕駛,技術、倫理及安全方面的討論已經很多,科技會讓人戰慄但終究是不可逆的,所以今天就只談談無人駕駛這項技術的現狀和實現後的各種可能性。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人的臉書狀態截圖,說“人工智慧更恐怖,一位朋友在MIT讀書,和我講他們教授買了輛特斯拉,裝了學校開發的人工智慧,晚上這個車自己出去跑uber掙錢……”原來在美國,無人駕駛都進入第五階段了(全天候全路況任意環境任意目的地無需人工干預)?不過,這多半是個段子,MIT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官網上並沒有刊載相關消息,

其他媒體也沒有任何報導。但這個段子倒是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未來的圖景。除了開uber,只要是閒置時間段,讓車自己去送外賣,送快遞那也是可以的。想像一下,以後晚上下班回家,社區裡原本停的滿滿當當的車瞬間少掉一半,你再也不用為了找停車位絞盡腦汁該有多爽!不僅如此,像加油清洗保養這一類routine的事情都可以讓車自己去完成,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於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和價值,
或者浪費在更多美好的事物上,哈哈。

那麼無人駕駛的本質是一台有計算能力的車呢還是一台有行駛功能的電腦呢?可以預見的是汽車的交通工具屬性會逐漸變淡,而作為一個超級移動終端的屬性會日益增強。從交通工具的層面看無人駕駛,

最重要的就是未來可能實現車禍零傷亡。車禍,作為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詞,將會成為古董詞。可能2015年後出生的人,應該難以理解車禍是什麼。儘管特斯拉的autopilot出了兩次故障,uber的無人智慧車也闖了紅燈,但人工智慧還是更善於避免嚴重車禍發生。就拿測試總里程數領先的穀歌來舉例(谷歌的無人駕駛項目已分拆為一家單獨的公司Waymo),2016年Waymo公司在公開道路的測試里程數近63.6萬英里(約合102.4萬公里),較之前一年增長了49%。從2009年至今,總測試里程為160萬公里,相當於一名擁有75年駕齡的司機,總共發生了16次撞車事故,大部分是輕微碰撞。而且,“脫離自動模式”從2015年的341次降到去年的124次,降幅達64%。總體來看,一年內每一千英里自動轉人工作業的比例從0.80降至0.20。值得一提的是,Waymo選擇的測試路段多為比較複雜的城市和郊區路面,而不是沒有兒童和自行車,交通基礎設施也更簡單的高速路面。就在去年年底,特斯拉的Model X也因隔著一輛車偵測到了追尾,使得他的荷蘭車主倖免於難。自動駕駛技術創業公司Drive AI曝光的雨夜無人駕駛視頻更是閃瞎了很多人。

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資料顯示,93%的交通事故是由人為過失造成的。2012年美國全年因道路碰撞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120億美金。而人工智慧除了不受動機、私欲和情緒影響,至少還在兩點上具有遠超人類的潛力。第一,無人駕駛可以反應敏捷、不知疲倦、在雷達、衛星和網路的説明下不懼黑夜洞察路況。第二,無人駕駛還具有極強的學習和自我調整能力。請注意當所有的無人駕駛車共用資訊時,任何一部車的進化就是無人駕駛車的共同進化。這些或許並不足以消除大眾的安全疑慮,因為統計學意義上的正確往往很難被真正地接受。就像飛機已被證明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但因為一次空難的消息而拒絕搭乘飛機的也大有人在。再比如,經統計資料證實,在美國死于游泳池溺水的兒童比例遠高於死於槍擊案的兒童比例,可人們對於禁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卻罕有人會提出不再向兒童開放游泳池。人是極為矛盾的個體,有時甚至是短視的,陌生的就覺得恐懼,熟悉的就覺得安全,選擇了一種事實上風險更高的活動還總認為不幸只會降臨在別人身上。

不過,這也並不一定是壞事,畢竟大眾的擔憂會促使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者更加注重安全因素的考量,相關監管部門也會在安全測試上更嚴苛。百度之前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說自己為了試驗自動刹車功能,安排寫無人車代碼的工程師從路邊沖到馬路上親自攔這輛車,最終試驗通過。百度的做法極端了一點,但也從側面說明隨著無人駕駛技術越來越成熟,它的可靠性也會越來越高。至於一旦出事,到底是車主、汽車製造商、GPS網路服務提供商,還是軟體發展商負責,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也是立法部門需要思考的。此外,由於路線經過最大程度優化,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可降低60%。同時,由於無人駕駛汽車完全能夠實現自動泊車,停靠時無須為乘客下車預留開門空間,這就使得每輛車子所需的停車位空間可縮減至少15%,因此全球的停車位面積也將大大減少,未來僅美國地區即可減少停車位元面積需求約57億平方米。

如果從超級移動終端的視角看無人駕駛,傳統汽車廠商好像並沒有優勢。首先,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通過資料中心的統一控制和運籌分配,可以將汽車閒置時間降到15%以內,從而用更少的汽車提供更快捷的服務,這就意味著汽車的需求量減少,但這是否意味著私家車保有量會下降呢?這還得看消費者願意買車的理由。想有一輛自己的車,無非就是可以有掌控權和私密性,隨心所欲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再就是車可以象徵身份,除了最後一項,其餘理由無人駕駛基本都能滿足。雖然目前在美國,私家車出行是更經濟的方式,私家車每英里的出行成本為 0.9 美元,而共用出行每英里成本為 1.54 美元,但巴克萊銀行的一份分析報告稱,倘若在無人駕駛狀態下,uber每英里的成本只有0.34美元,這幾乎要比傳統新車的使用成本便宜近58%。中國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養車成本很高,當無人駕駛完全實現後,使用網約車的成本必定會遠低於私家車的養護費用。

然而即便如此,私家車擁有量是否會下降也還是不確定的,就像自網約車平臺誕生以來,人們使用私家車的頻率的確降低了,但公安部交管局的資料表明,近5年私家車保有量卻連年攀升,截至2015年底,汽車保有量達1.72億輛,新註冊量和年增長量均達歷史最高水準。因此,老牌汽車廠商依靠銷售汽車硬體來獲利在短期內還是可能的。

傳統車企積極佈局無人駕駛,與其說是防禦性的,不如說是找到了打破目前發展瓶頸的可能。相比汽車硬體本身,還是車聯網的移動互聯網入口價值更振奮人心,因為汽車將變成一個移動看板。依據《麥肯錫季刊》的調查報告,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內的乘客通過移動互聯網使用數位媒體服務的時間多一分鐘,每年全球數位媒體業務產生的利潤將增加50億歐元。不僅如此,無人駕駛汽車將獲得豐富的大眾出行資料,它能夠得到你住在哪裡、在哪裡工作、每天途徑哪裡、在哪裡停留過等等。從這些使用者行為資料中挖掘出的深層資訊將可能帶來巨大的廣告價值。

就像“優護家”聯合創始人,前微軟小冰高級產品經理舉的摩拜的例子,比如摩拜通過分析資料得出,每天中午在中關村騎行的用戶中,大約有10%可能會在午餐後買杯奶茶。中關村某奶茶店,每做一杯奶茶需要3分鐘,每小時就是20杯,每天如果滿負荷工作15個小時,那麼每天的最大產量是300杯,如果每杯奶茶賣10元,每天可以營收3000元。假如平均每天奶茶店只能做到1/3的銷售額(考慮到人群流量的潮汐變化等因素),那麼平均每天收入1000元。去掉店租、人力、物料成本等費用,每天利潤500元,每月15000。如果摩拜可以説明奶茶店進行資料分析,發現中關村所有喝奶茶的人中,大約只有10%來它的店裡消費過,也就是說它還有90%的利潤空間。現在摩拜說,我可以幫助你做精准的定向廣告行銷,但是你要給我交廣告費,奶茶打個折,8元一杯,我可以幫你做到每天收入2000元。奶茶店肯定會合作,少量的廣告費用就可以換來多出來的1000元,利潤上漲了200%。

圍繞無人駕駛,不論是乘客(人/物),車主(私人/網約車服務商/汽車租賃商),環境,車企,軟體發展商,保險公司還是政府都將獲益。乘客出行將更自由,物流成本將大幅降低,政府將擁有更多土地資源,保險公司理賠的可能性將下降……總之,距離你的車自己出去掙錢已不再遙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較之前一年增長了49%。從2009年至今,總測試里程為160萬公里,相當於一名擁有75年駕齡的司機,總共發生了16次撞車事故,大部分是輕微碰撞。而且,“脫離自動模式”從2015年的341次降到去年的124次,降幅達64%。總體來看,一年內每一千英里自動轉人工作業的比例從0.80降至0.20。值得一提的是,Waymo選擇的測試路段多為比較複雜的城市和郊區路面,而不是沒有兒童和自行車,交通基礎設施也更簡單的高速路面。就在去年年底,特斯拉的Model X也因隔著一輛車偵測到了追尾,使得他的荷蘭車主倖免於難。自動駕駛技術創業公司Drive AI曝光的雨夜無人駕駛視頻更是閃瞎了很多人。

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資料顯示,93%的交通事故是由人為過失造成的。2012年美國全年因道路碰撞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120億美金。而人工智慧除了不受動機、私欲和情緒影響,至少還在兩點上具有遠超人類的潛力。第一,無人駕駛可以反應敏捷、不知疲倦、在雷達、衛星和網路的説明下不懼黑夜洞察路況。第二,無人駕駛還具有極強的學習和自我調整能力。請注意當所有的無人駕駛車共用資訊時,任何一部車的進化就是無人駕駛車的共同進化。這些或許並不足以消除大眾的安全疑慮,因為統計學意義上的正確往往很難被真正地接受。就像飛機已被證明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但因為一次空難的消息而拒絕搭乘飛機的也大有人在。再比如,經統計資料證實,在美國死于游泳池溺水的兒童比例遠高於死於槍擊案的兒童比例,可人們對於禁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卻罕有人會提出不再向兒童開放游泳池。人是極為矛盾的個體,有時甚至是短視的,陌生的就覺得恐懼,熟悉的就覺得安全,選擇了一種事實上風險更高的活動還總認為不幸只會降臨在別人身上。

不過,這也並不一定是壞事,畢竟大眾的擔憂會促使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者更加注重安全因素的考量,相關監管部門也會在安全測試上更嚴苛。百度之前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說自己為了試驗自動刹車功能,安排寫無人車代碼的工程師從路邊沖到馬路上親自攔這輛車,最終試驗通過。百度的做法極端了一點,但也從側面說明隨著無人駕駛技術越來越成熟,它的可靠性也會越來越高。至於一旦出事,到底是車主、汽車製造商、GPS網路服務提供商,還是軟體發展商負責,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也是立法部門需要思考的。此外,由於路線經過最大程度優化,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可降低60%。同時,由於無人駕駛汽車完全能夠實現自動泊車,停靠時無須為乘客下車預留開門空間,這就使得每輛車子所需的停車位空間可縮減至少15%,因此全球的停車位面積也將大大減少,未來僅美國地區即可減少停車位元面積需求約57億平方米。

如果從超級移動終端的視角看無人駕駛,傳統汽車廠商好像並沒有優勢。首先,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通過資料中心的統一控制和運籌分配,可以將汽車閒置時間降到15%以內,從而用更少的汽車提供更快捷的服務,這就意味著汽車的需求量減少,但這是否意味著私家車保有量會下降呢?這還得看消費者願意買車的理由。想有一輛自己的車,無非就是可以有掌控權和私密性,隨心所欲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再就是車可以象徵身份,除了最後一項,其餘理由無人駕駛基本都能滿足。雖然目前在美國,私家車出行是更經濟的方式,私家車每英里的出行成本為 0.9 美元,而共用出行每英里成本為 1.54 美元,但巴克萊銀行的一份分析報告稱,倘若在無人駕駛狀態下,uber每英里的成本只有0.34美元,這幾乎要比傳統新車的使用成本便宜近58%。中國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養車成本很高,當無人駕駛完全實現後,使用網約車的成本必定會遠低於私家車的養護費用。

然而即便如此,私家車擁有量是否會下降也還是不確定的,就像自網約車平臺誕生以來,人們使用私家車的頻率的確降低了,但公安部交管局的資料表明,近5年私家車保有量卻連年攀升,截至2015年底,汽車保有量達1.72億輛,新註冊量和年增長量均達歷史最高水準。因此,老牌汽車廠商依靠銷售汽車硬體來獲利在短期內還是可能的。

傳統車企積極佈局無人駕駛,與其說是防禦性的,不如說是找到了打破目前發展瓶頸的可能。相比汽車硬體本身,還是車聯網的移動互聯網入口價值更振奮人心,因為汽車將變成一個移動看板。依據《麥肯錫季刊》的調查報告,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內的乘客通過移動互聯網使用數位媒體服務的時間多一分鐘,每年全球數位媒體業務產生的利潤將增加50億歐元。不僅如此,無人駕駛汽車將獲得豐富的大眾出行資料,它能夠得到你住在哪裡、在哪裡工作、每天途徑哪裡、在哪裡停留過等等。從這些使用者行為資料中挖掘出的深層資訊將可能帶來巨大的廣告價值。

就像“優護家”聯合創始人,前微軟小冰高級產品經理舉的摩拜的例子,比如摩拜通過分析資料得出,每天中午在中關村騎行的用戶中,大約有10%可能會在午餐後買杯奶茶。中關村某奶茶店,每做一杯奶茶需要3分鐘,每小時就是20杯,每天如果滿負荷工作15個小時,那麼每天的最大產量是300杯,如果每杯奶茶賣10元,每天可以營收3000元。假如平均每天奶茶店只能做到1/3的銷售額(考慮到人群流量的潮汐變化等因素),那麼平均每天收入1000元。去掉店租、人力、物料成本等費用,每天利潤500元,每月15000。如果摩拜可以説明奶茶店進行資料分析,發現中關村所有喝奶茶的人中,大約只有10%來它的店裡消費過,也就是說它還有90%的利潤空間。現在摩拜說,我可以幫助你做精准的定向廣告行銷,但是你要給我交廣告費,奶茶打個折,8元一杯,我可以幫你做到每天收入2000元。奶茶店肯定會合作,少量的廣告費用就可以換來多出來的1000元,利潤上漲了200%。

圍繞無人駕駛,不論是乘客(人/物),車主(私人/網約車服務商/汽車租賃商),環境,車企,軟體發展商,保險公司還是政府都將獲益。乘客出行將更自由,物流成本將大幅降低,政府將擁有更多土地資源,保險公司理賠的可能性將下降……總之,距離你的車自己出去掙錢已不再遙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