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權力的轉移”中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黃仁偉表示中國可通過“一帶一路”對國際秩序糾偏

"中國在'一帶一路'中一定會建立一種能夠被別的國家接受的秩序",在今天(27日)上午的"2017上海論壇"開幕式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黃仁偉在主旨演講中提到,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權力轉移,

很多人認為中國是這場權力轉移的主角,擔心中國會不會重蹈歷史覆轍?他以"一帶一路"為例給出答案。

本屆上海論壇的主題為"亞洲與世界:新動力、新格局、新秩序",除黃仁偉外,開幕式上還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里德斯教授、土耳其第11屆總統阿卜杜拉·居爾、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捷米爾·薩里耶夫,匈牙利央行行長傑爾吉·馬托奇發表主旨演講。

"一帶一路"絕不是三五年可完成

談及21世紀正在進行的"權力轉移",黃仁偉指出,這場權力轉移不同于古代的王朝興衰,不同於新航路發現以後東方財富向西方轉移,也不同於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不是一場世界的霸權之爭。

▲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黃仁偉在主旨演講中。

"大家都把目光對準了中國,認為中國是這場權力轉移的主角,問題就是中國會不會在這場權力轉移中重蹈歷史的覆轍,重複歷史的悲劇",黃仁偉指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人對此沒有答案,也有人認為中國會走德國、日本、蘇聯的老路,但他認為,中國智慧可以讓中國和世界避免歷史悲劇。

演講中,黃仁偉用 "一帶一路"作為一個例子進行說明。他指出,

權力轉移不完全是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轉移,最終是思想、觀念、制度軟實力的轉移,這是最深刻的權力轉移,也非常艱難。中國歷史上就很看重"軟實力"轉移,比如萬里長城、南北大運河。而"一帶一路"將打通世界,是"要想富先修路"這一中國智慧的體現。

黃仁偉舉例,2000年以來,中國用了將近大概15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國範圍的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遠距離速變電、無線電通信、港口、機場、全球定位系統,

這給建立歐亞大陸以至全球的基礎設施網路打下基礎,但要大約3倍時間,也就是40年到50年時間來實現。

"很多國家,包括我們國內的很多朋友,都以為我們在三兩年裡面就可以完成'一帶一路'",黃仁偉指出,"一帶一路"絕不是在一年兩年、甚至五年內可以完成,而是和中國的改革開放、現代化一樣,會走一條漸進式道路,中國文化的特點是量力而行,

不主張"一家包打天下"。

他提到, "一帶一路"早期收穫項目實際上都是同沿線國家的具體工程結合的,比如中巴走廊,印尼雅加達到萬隆的高鐵,已經帶來一種成功的模式和路徑。今後越來越多項目會落地,連成片,連成線,最後連成網,因此中國在 "一帶一路"中一定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一帶一路"不是改變當地制度和文化

"一帶一路"還會引起國際關係的變化,大家很擔心,中國會不會用"一帶一路"強迫誰做什麼?黃仁偉回應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人際關係的哲學,講究的是兩相情願,"一帶一路"的所有專案是和當地發展結合的社會經濟專案,一定是雙方或多方互相情願的事情。

黃仁偉強調,"一帶一路"不是政治工具,不設政治前提,沒有要求接受某某制度、某某價值觀,才能參與"一帶一路"。全球治理有多種模式和理念,西方的全球治理要求各國接受西方的治理模式或普世價值,如果不接受就不能取得合法性,這是一個前提條件,但 "一帶一路"是以當地制度、文化為主體,與之結合,而不是用"一帶一路"改變當地的制度和文化。

他指出,中國的"秩序觀"有兩個核心概念,就是仁政和王道,相對應的就是暴政和霸道。因此他認為,中國的"秩序觀"會對現在的國際秩序產生糾偏作用,中國在"一帶一路"中一定會建立一種能夠被別的國家接受的秩序。

他提到,"一帶一路" 會遇到很多風險,對此"天天在研究",安全風險、政治風險、文化風險、生態風險等,但所有這些風險都要靠當地國家和人民參與治理,而不是中國"包下來"。比如中巴走廊專案肯定會遇到恐怖主義的風險,在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和巴基斯坦合作,控制這一帶恐怖主義的風險,也就與此同時和巴基斯坦合作打擊了恐怖主義。

演講中,黃仁偉還指出,"一帶一路"不是一個施捨,是用市場的方式運行,要可持續的話比如義和利並行,"不能搞以前的那種無償援助"。

【連結】

他國領導人怎麼看"一帶一路"

在開幕演講中,土耳其前總統、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匈牙利央行行長等人都談到了"一帶一路"。

▲土耳其前總統阿卜杜拉·居爾在論壇上。

2007年至2014年擔任土耳其第11屆總統的阿卜杜拉·居爾表示,中國的 "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土耳其的大力支持,土耳其是中亞和歐洲的橋樑,有很多基礎設施項目,比如高速公路、鐵路,可以把中國和歐洲更好地連接起來,因此非常期待繼續拓展國際合作。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捷米爾·薩里耶夫在論壇上。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捷米爾·薩里耶夫談了中亞和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關係,他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特別是小國可以長期獨立孤立世界其他國家而自我發展,要尋找一個對所有國家都有利的雙贏模式,而這個責任在於各國政府和工作機制。

▲匈牙利央行行長傑爾吉·馬托奇在論壇上。

匈牙利央行行長傑爾吉·馬托奇認為,中國可能會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當中成為一個領導者,"一帶一路"能成為一個復蘇世界經濟的重要倡議,也是歐洲非常需要的能夠連接歐洲和亞洲的倡議, "我們其實需要非常多的絲路,以便於連接歐亞大陸"。

南都記者 商西 實習生 王婷

大家很擔心,中國會不會用"一帶一路"強迫誰做什麼?黃仁偉回應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人際關係的哲學,講究的是兩相情願,"一帶一路"的所有專案是和當地發展結合的社會經濟專案,一定是雙方或多方互相情願的事情。

黃仁偉強調,"一帶一路"不是政治工具,不設政治前提,沒有要求接受某某制度、某某價值觀,才能參與"一帶一路"。全球治理有多種模式和理念,西方的全球治理要求各國接受西方的治理模式或普世價值,如果不接受就不能取得合法性,這是一個前提條件,但 "一帶一路"是以當地制度、文化為主體,與之結合,而不是用"一帶一路"改變當地的制度和文化。

他指出,中國的"秩序觀"有兩個核心概念,就是仁政和王道,相對應的就是暴政和霸道。因此他認為,中國的"秩序觀"會對現在的國際秩序產生糾偏作用,中國在"一帶一路"中一定會建立一種能夠被別的國家接受的秩序。

他提到,"一帶一路" 會遇到很多風險,對此"天天在研究",安全風險、政治風險、文化風險、生態風險等,但所有這些風險都要靠當地國家和人民參與治理,而不是中國"包下來"。比如中巴走廊專案肯定會遇到恐怖主義的風險,在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和巴基斯坦合作,控制這一帶恐怖主義的風險,也就與此同時和巴基斯坦合作打擊了恐怖主義。

演講中,黃仁偉還指出,"一帶一路"不是一個施捨,是用市場的方式運行,要可持續的話比如義和利並行,"不能搞以前的那種無償援助"。

【連結】

他國領導人怎麼看"一帶一路"

在開幕演講中,土耳其前總統、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匈牙利央行行長等人都談到了"一帶一路"。

▲土耳其前總統阿卜杜拉·居爾在論壇上。

2007年至2014年擔任土耳其第11屆總統的阿卜杜拉·居爾表示,中國的 "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土耳其的大力支持,土耳其是中亞和歐洲的橋樑,有很多基礎設施項目,比如高速公路、鐵路,可以把中國和歐洲更好地連接起來,因此非常期待繼續拓展國際合作。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捷米爾·薩里耶夫在論壇上。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捷米爾·薩里耶夫談了中亞和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關係,他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特別是小國可以長期獨立孤立世界其他國家而自我發展,要尋找一個對所有國家都有利的雙贏模式,而這個責任在於各國政府和工作機制。

▲匈牙利央行行長傑爾吉·馬托奇在論壇上。

匈牙利央行行長傑爾吉·馬托奇認為,中國可能會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當中成為一個領導者,"一帶一路"能成為一個復蘇世界經濟的重要倡議,也是歐洲非常需要的能夠連接歐洲和亞洲的倡議, "我們其實需要非常多的絲路,以便於連接歐亞大陸"。

南都記者 商西 實習生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