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萬“粽”觸目:古代流傳至今的七大名牌粽子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婦把景擷。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閒驚破紗窗夢。”這首《漁家傲》是北宋著名詩人歐陽修描寫端午節傳統風俗的作品。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如今,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

喝雄黃酒。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則是為了避邪。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即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時期,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

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代詩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真實的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

兩宋時期,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而且端午吃粽子與賽龍舟已經成為兩大必不可少的節慶活動。北宋著名詩人蘇軾在《六么令·天中節》的詞中說:“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呐喊,

憑弔祭江誦君賦。感歎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南宋詩人許文通在《端陽採擷》詩中也說:“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由此可見,在我國古代端午節,吃粽子與賽龍舟這兩大節慶缺一不可。

元朝時期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

到了明代時,出現了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最早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因為吃粽子風俗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粽子便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美食。

古往今來,吃粽子始終是最為流行的一種節慶活動。“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過去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的來說,我國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異彩紛呈。如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有的粽子是重在包裝的,有的粽子是講營養的。各地粽子的文化習俗不同,吃法也不同。因此各地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可謂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據有關資料,古代流行下來的最為有名的粽子有七種:

一、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作為一種民俗食品,粽子在嘉興一帶流播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萬曆秀水縣誌》卷一雲:“端午貼符懸艾啖角黍飲蒲黃酒,婦女制繪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於臂。”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它的粽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

嘉興粽子的特點是入口鮮美,肥而不膩,香糯可口,咸甜適中。同時攜帶方便而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速食”之稱,小小粽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稻米之鄉嘉興的一種象徵,被譽為“飲食文化的代表,對外交流的使者”。許多海內外朋友都是因為品嘗過嘉興粽子後,才知道浙江嘉興的地名。

二、廣東粽子: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與北京粽子相反,它的特點是個頭大,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除常見的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廣式粽子的品種很多,有栗子、鮮肉、蛋黃、香菇;裹枕粽有烤鴨、香菇、栗子、鮮肉、蛋黃、米仁,其他還有堿水粽、豆沙粽、鮮肉粽、鮮肉蛋黃粽、赤豆粽等。

三、海南粽子:

海南粽子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個頭很大,糯米中有咸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煮熟之後,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海南雖為一個海島,孤懸海外,古時稱為蠻夷之地,中原的文化自然會淡一些,不過,每年的端午節,海南卻總過得有聲有色。在海南,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先是街邊開始賣粽葉,然後賣菖蒲和艾草也慢慢地多了起來,過節時,家家戶戶都會買來掛在門框上,以求避邪護身,屋子也會因此彌漫著野草的淡淡清香。海南人過端午節,除了與內地相同的龍舟競賽、吃粽子、在門口懸掛菖蒲和艾草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四、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其特點是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北京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或者蜂蜜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小棗具有舒筋活血、降低膽固醇的功效。第三種是豆沙粽,還能清熱解毒,比較少見。粽子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北京粽子多選用上乘的選料,傳統手工的加工程式,精緻小巧,美味又健康,因此可是很多白領小資的最愛啊!

在北京,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過端午節時大多在院門前和房檐掛菖蒲插艾葉。關於這個習俗也來源於讚揚善德文化:傳說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在行軍中遇到一位逃難的婦女,此女人抱著大的孩子,領著小的孩子,黃巢問她為何不抱小的孩子?女人答:大孩系鄰居所托帶,不敢有閃失;小孩是己生,故用手牽之。黃巢感歎,命她在端午日家門前掛菖蒲、艾葉,可避兵災。該婦女將此做法傳告了鄉親,於是全村平安,以至成俗。

五、西安蜂蜜涼粽子:

西安的蜂蜜涼粽子始于唐代,是由唐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上的“賜緋含香粽”演化而來的,注釋是“蜜淋”,意思是給粽子淋上蜂蜜。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述當時唐長安城裡“庾家粽子,白瑩如玉”。唐元稹詩雲:“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這些都充分說明,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古長安,上自宮廷,下至市肆民間,以糯米加蜂蜜製成的粽子,已成為膾炙人口的風味佳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蜂蜜涼粽子。所以西安的蜂蜜涼粽子,歷史最悠久當之無愧。

在陝西,興安州的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六、山東黃米粽子: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裡,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上等的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小紅棗,特點是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讓人感到非常的清新美味。

山東過端午,最有特色的是鄒平縣的端午節,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市的端午節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的端午節,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即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劃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蹟來殺死五種毒蟲。

七、四川辣粽:

說到最辣的粽子,哪個地方的人最愛吃辣,就自然而然想到四川的粽子了。四川人喜歡吃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口味獨特,是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四川的椒鹽豆粽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再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四川的辣椒熏魚粽,因為當地多山高林密空氣濕度大,人們愛用紅椒加上煙熏魚包粽子,吃完一個粽子會辣出一身汗。四川的辣棕一般用竹葉包,如沒有竹葉,葦葉也行。每邊三片葦葉,折成鬥形。包好了,和拳頭差不多大。接下來煮粽子,加冷水,大火燒滾,再用小火燜,讓粽子留在裡面自然冷卻就做好了。吃起來外焦裡嫩,頗具風味。

四川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達數萬之眾。光緒二十一年,即西元1895年,因民眾擲李子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衝突,這種風俗因而被叫停。

有的粽子是重在包裝的,有的粽子是講營養的。各地粽子的文化習俗不同,吃法也不同。因此各地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可謂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據有關資料,古代流行下來的最為有名的粽子有七種:

一、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作為一種民俗食品,粽子在嘉興一帶流播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萬曆秀水縣誌》卷一雲:“端午貼符懸艾啖角黍飲蒲黃酒,婦女制繪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於臂。”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它的粽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

嘉興粽子的特點是入口鮮美,肥而不膩,香糯可口,咸甜適中。同時攜帶方便而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速食”之稱,小小粽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稻米之鄉嘉興的一種象徵,被譽為“飲食文化的代表,對外交流的使者”。許多海內外朋友都是因為品嘗過嘉興粽子後,才知道浙江嘉興的地名。

二、廣東粽子: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與北京粽子相反,它的特點是個頭大,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除常見的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廣式粽子的品種很多,有栗子、鮮肉、蛋黃、香菇;裹枕粽有烤鴨、香菇、栗子、鮮肉、蛋黃、米仁,其他還有堿水粽、豆沙粽、鮮肉粽、鮮肉蛋黃粽、赤豆粽等。

三、海南粽子:

海南粽子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個頭很大,糯米中有咸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煮熟之後,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海南雖為一個海島,孤懸海外,古時稱為蠻夷之地,中原的文化自然會淡一些,不過,每年的端午節,海南卻總過得有聲有色。在海南,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先是街邊開始賣粽葉,然後賣菖蒲和艾草也慢慢地多了起來,過節時,家家戶戶都會買來掛在門框上,以求避邪護身,屋子也會因此彌漫著野草的淡淡清香。海南人過端午節,除了與內地相同的龍舟競賽、吃粽子、在門口懸掛菖蒲和艾草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四、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其特點是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北京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或者蜂蜜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小棗具有舒筋活血、降低膽固醇的功效。第三種是豆沙粽,還能清熱解毒,比較少見。粽子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北京粽子多選用上乘的選料,傳統手工的加工程式,精緻小巧,美味又健康,因此可是很多白領小資的最愛啊!

在北京,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過端午節時大多在院門前和房檐掛菖蒲插艾葉。關於這個習俗也來源於讚揚善德文化:傳說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在行軍中遇到一位逃難的婦女,此女人抱著大的孩子,領著小的孩子,黃巢問她為何不抱小的孩子?女人答:大孩系鄰居所托帶,不敢有閃失;小孩是己生,故用手牽之。黃巢感歎,命她在端午日家門前掛菖蒲、艾葉,可避兵災。該婦女將此做法傳告了鄉親,於是全村平安,以至成俗。

五、西安蜂蜜涼粽子:

西安的蜂蜜涼粽子始于唐代,是由唐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上的“賜緋含香粽”演化而來的,注釋是“蜜淋”,意思是給粽子淋上蜂蜜。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述當時唐長安城裡“庾家粽子,白瑩如玉”。唐元稹詩雲:“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這些都充分說明,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古長安,上自宮廷,下至市肆民間,以糯米加蜂蜜製成的粽子,已成為膾炙人口的風味佳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蜂蜜涼粽子。所以西安的蜂蜜涼粽子,歷史最悠久當之無愧。

在陝西,興安州的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六、山東黃米粽子: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裡,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上等的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小紅棗,特點是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讓人感到非常的清新美味。

山東過端午,最有特色的是鄒平縣的端午節,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市的端午節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的端午節,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即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劃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蹟來殺死五種毒蟲。

七、四川辣粽:

說到最辣的粽子,哪個地方的人最愛吃辣,就自然而然想到四川的粽子了。四川人喜歡吃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口味獨特,是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四川的椒鹽豆粽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再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四川的辣椒熏魚粽,因為當地多山高林密空氣濕度大,人們愛用紅椒加上煙熏魚包粽子,吃完一個粽子會辣出一身汗。四川的辣棕一般用竹葉包,如沒有竹葉,葦葉也行。每邊三片葦葉,折成鬥形。包好了,和拳頭差不多大。接下來煮粽子,加冷水,大火燒滾,再用小火燜,讓粽子留在裡面自然冷卻就做好了。吃起來外焦裡嫩,頗具風味。

四川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達數萬之眾。光緒二十一年,即西元1895年,因民眾擲李子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衝突,這種風俗因而被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