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周新書推薦】在虛實之間探知世界的真實和趣味

端午假期第二天,讓我們的視線圍繞著地球走一走。

先去南美。瑪律克斯出了本非虛構文學作品,其實是他年輕時做記者的十四篇採訪,後收錄成書,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又黑色幽默的海難故事,

值得一讀。智利作家路易士·塞普爾維達的短篇小說集《邊緣故事集》也出版了,小人物的大人生在這位傳奇作家的筆下熠熠生輝。

從南美取道北上,《雙城故事:今日紐約最壞以及最好的地方》打破了紐約的迷幻神話,紐約和所有超級大城市一樣,亦有著它的傷痛與陰暗。美國保姆攝影師薇薇安·邁爾為我們留下了超過10萬張照片,《我與這個世界的距離》是她的自拍精選集,

她如同旁觀者一樣拍攝自己,從無惺惺作態,簡直酷極了。此外,還有寫給自然愛好者的《我的好奇心櫥櫃:一本寫給自然愛好者的收藏指南》,以及寫給美食及科學愛好者的《品嘗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沿》,將新知和趣味一網打盡。

將視線轉向歐洲,我們去法國看看。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給法國印象派之父卡米耶·畢沙羅寫了本傳記《渴望風流:尋找光榮的深處》,

既有他個人與貧困、落選的不懈鬥爭,也有印象派畫家群體的立世故事。法國文化史學家薩比那為我們梳理了輕浮的歷史,我們或可從中一窺社會與大眾心理變遷。

看向東方,《大國的崩潰》向讀者揭示了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在改變蘇聯命運和世界面貌的五個月裡,究竟發生了什麼?賀雪峰的《治村》將我們最終帶回中國,他對於農村的多元探索涉及鄉村政治、資源下鄉、土地權利、文化建設方方面面,

探討了中國諸多重大而迫切的鄉村治理問題,值得深思。

願你一圈走下來也能有所收穫咯,假期快樂。

《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

內容簡介:

1955年,“卡爾達斯號”驅逐艦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莫比爾結束了幾個月的常規維修,

起航回國,在只差兩小時抵達卡塔赫納時遭遇事故。據稱,驅逐艦上八名水手遭遇暴風雨而落海失蹤。官方之後發出公報,說向因公殉職的海軍士兵致敬。之後軍方披露:一名叫做貝拉斯科的水手乘坐一隻無槳的木筏逃生,漂流到烏拉巴的一處海灘活了下來。消息一出,包括瑪律克斯在內的各大報刊記者都競相趕往現場,然而根本採訪不到倖存者——軍方早已將倖存者安排住進了卡塔赫納海軍醫院,
使他與世隔絕。這時瑪律克斯開始懷疑官方是否在隱瞞關於海難的真實內幕,不久後他幸運地獲得了採訪倖存者的獨家報導權。

強烈的好奇心促使瑪律克斯決定將真相調查到底。那時他還沒有意識到,他將印證之前腦中閃現的那個懷疑,在無意中揭露一項政府醜聞;更不會意識到,他將不得不離開波哥大,前往巴黎避難;甚至還會因為這本書的署名問題,在多年後被告上法庭。這篇報導最終以第一人稱敘述,成為了一篇講述一個孤身冒險經歷者內心獨白的故事。書中的“我”即倖存者貝拉斯科,為了活命,與寒冷、饑餓、鯊魚、孤獨和“我想死”的可怕念頭作鬥爭,孤身漂流十日,演繹了現實版的《老人與海》。

推薦理由:

1.本書被公認為非虛構文學的絕佳範本。人類的求生本能和人性的強悍在與絕境的搏鬥中鋪展開來,哥倫比亞的政治現實等因素也在書中得以反映。

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爾加斯·略薩評價:“這本書集冒險文學的所有成功特點於一身:客觀性,不斷推進的情節,優秀的戲劇性轉折,懸念與幽默感……最具挑戰的是:如何才能將主人公在漂流中度過的這空虛無聊、一模一樣的十天寫得不重複、不野蠻?一切都是真實而感人的,既無憐憫,也無煽情。這要歸功於瑪律克斯的文學天才。”

《邊緣故事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路易士·塞普爾維達的三十四個短篇故事——“我總想記錄下那一系列東西,它們永不會出現在歷史書上,對我來說卻具有決定性。”這些故事書寫了鬥爭不輟的男男女女,有智利作家法蘭西斯科·科洛阿內、名字與命運都充滿不確定性的猶太詩人阿夫羅姆·蘇茲凱維爾、盤踞厄爾巴直至1400年的海盜西蒙·馮·烏德勒支、致力於合作社之推進的厄瓜多爾工會活動家比達爾·桑切茲和生活與美相隔萬里的義大利採石工等等。他們都不可避免地與悲劇聯繫在一起,而每個普通的人背後,都有一段值得書寫的偉大事蹟。

卷首中提到了在集中營看到的一段碑文——“我曾在這裡,無人述說我的故事”,“我起了雞皮疙瘩……”作者如是評論道,“我聽到急切的感召,必須有誰來講述此類人的故事……沒有人會顧念他們,但他們以全人類的名義生活著。”作者認為,“如今,沒有比一個體面的、有原則的、敢於說不的人更邊緣的了。但幸運的是,這樣的人仍然存在。”書中散發著旅行的氣息,從拉普尼亞到亞馬孫,穿過德國、義大利到馬達加斯加,作者自稱“旅人”,可謂其使命感使然。

推薦理由:

1.不同時期刊載的文本彙集於這個意味深長的標題之下:“邊緣故事集”。本書履行著作者對弱勢群體的諾言,又延展到了自然層面的歌頌。

2.書中半是魔幻的描述,半是隱匿的真實,作者在這本小書中所記載和尋求的,正是這樣一類很可能不被記錄的抗爭與追求。畢竟,生活正是由微小的成功與巨大的失敗構成的無窮合集。

《雙城故事:今日紐約最壞以及最好的地方》

內容簡介:

紐約是一座充滿誘惑又極度分裂的大都會:它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百老匯、高雅的林肯中心、喧鬧沸騰的第五大道,也有飛奔過地鐵軌道的老鼠、髒亂的後街、隨處可見的流浪漢。這裡的貧富差距懸殊:金字塔頂端1%的人擁有超過城市總收入三分之一的財富;與此同時,上千名兒童仍流浪街頭。28位當代作家、紐約客,每天來往穿梭于這座龐大而又孤獨的城市,試圖描述這座城市中每一位漂泊者的心碎與無奈。書中描述了多幕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畫面:每夜在地道裡入眠的流浪漢的命運與傳說;士紳化給布魯克林某個街區帶來的沉重壓力;被極度邊緣化的事務所夜班助理們自娛自樂上演的鬧劇;忍無可忍的房客為維護自身權益訴諸法庭的審判;人們走過裝飾奢華的寵物店與瑜伽教室,它們諷刺般地開在廉價髮廊以及戒癮診所旁邊……

推薦理由:

1.全書以小說與紀實相結合的手法,通過細緻的描寫,描繪出一幅令人毛髮聳立的紐約畫像。

2.作者以紐約為藍本討論了生活在超級大城市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住房、最低工資、醫療、教育體系、種族問題、信仰、性取向、服務業和社交等等。

3.本書是28位紐約客對巨大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的有力反擊;通過小說和非虛構報導,他們記錄下生活在紐約各行各業人士的故事,試圖尋找這座極度分裂的城市中所倖存的最後一點人性。

《輕浮的歷史》

內容簡介:

作者梳理了幾個世紀的“輕浮史”,讓讀者一窺社會的變遷和大眾心理的變化。輕浮可以指輕佻的人,也可以指浮誇的物,是與嚴肅、有用、責任相背的一切。在歐洲的歷史中,輕浮曾是貴族階層的特權,是他們用來遺忘無聊與死亡的武器。在當代社會,輕浮則悄然融入了大眾的生活方式。法國一直以來被視作浪漫文化的發源地,很大因素也源於其“輕浮”的品性。時尚左右著人們的社交生活,除服飾之外,還有室內陳設、餐飲、排程、露面場合、坐騎,乃至藝術。作為有閑的權貴階層的特權,輕浮在18世紀的優雅聚會、調笑和智力遊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影響了藝術的發展。這些被視為調劑日常的美麗幸福泡沫,讓人難以捨棄。

推薦理由:

1.法國文化史學家薩比娜整理了幾個世紀來輕浮的歷史,圖文並茂,以小見大,反映了社會的變遷。

2.作者用自由風趣的筆觸為我們揭開了輕浮的面紗。輕浮始於女子與性,終於社交與個性化。當然,男性也有意識地輕浮著,包括眾人所知的王爾德、維斯芒斯、孟德斯鳩等人,都從自己的追求中獲得輕浮與虛榮並引以為豪。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

內容簡介:

在蘇聯解體以來的二十幾年中,參與事件的諸多政治人物都出版了回憶錄,包括老布希、戈巴契夫、葉利欽、克拉夫丘克,以及他們的顧問或參與事件的其他人。事件中的目擊者和參與者所講述的故事包含了大量的資訊,但卻無法對事件的完整意義進行全面闡釋。

本書的作者著眼于事件的四個政治中心人物來講述蘇聯最後5個月間發生的故事,這些人的行為決定了他們國家和人民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了全世界的命運:喬治·布希,支持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維護蘇聯核武庫的長期安全,但也要確保蘇聯的和平滅亡;伯里斯·葉利欽,俄羅斯的叛逆領袖,他幾乎單槍匹馬擊敗了政變,並拒絕採取米洛舍維奇的救國路線或者修改俄羅斯現有的邊界;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烏克蘭領導人,他堅持國家獨立;最後一位是戈巴契夫,他失去了一切:聲譽、權力和國家,身為領導人,他帶領自己的國家,打開國門,引入民主程序,宣導經濟改革,為家園和周遭的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推薦理由:

1.本書挑戰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希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夥伴的複雜博弈。

2.本書作者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立場來呈現一個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3.普利策獎獲得者安妮·阿普爾鮑姆評價這本書:“如果你對1991年蘇聯解體事件還蒙昧無知,如果你已記不得前蘇聯各個共和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麼,你將發現你根本無法搞懂當下該地區的政治。這本書很實用,因為它終結了有關冷戰結束的一些謎團,是瞭解該地區當下緊張局勢和博弈現狀的必備書。”

《治村》

內容簡介:

賀雪峰長期從事農村調查,自1996年以來,他先後在全國二十餘省市調查,調查內容涉及村民自治、鄉鎮財政、鄉鎮選舉、信訪制度、稅費改革、農民工、城鄉關係、城市化等諸多方面。在鄉村政治規範、基本社會秩序、土地利益分配、村社集體功能、鄉村共同體塑造、財政資源使用、自給自足經濟與互聯網下鄉等方面,當前中國的鄉村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挑戰。在城市化背景之下,農村出現空心化和蕭條化的同時,也發生著劇烈的經濟分化。此外,鄉村治理中還滋生出賄選、富人治村、刁民化和社會排斥等問題。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大量實地調研,探討了當下中國諸多重大而迫切的鄉村治理問題,並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方案。

推薦理由:

1.本書涉及到鄉村治理的諸多問題,依據大量一手資料,集作者近年研究之大成。

2.作者強調,在鄉村政治、資源下鄉、土地權利、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各方面,要根據中國國情和各地實際情況展開多元探索。探索的核心是將農民組織起來,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讓農民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渴望風流:尋找光榮的深處》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被譽為傳記小說大師的美國作家歐文·斯通的絕筆之作。作者描寫了法國印象派繪畫之父卡米耶·畢沙羅與貧困、落選做不屈抗爭,堅持藝術理想的故事,同時也描述了法國印象派畫家如何努力在逆境中立身存世的經歷。選擇從事藝術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艱難的人生道路,畢沙羅從22歲開始學畫,在60歲後才獲得普遍認可。母親始終不支持他做畫家,也否定其與自家女僕朱莉的愛情。和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直接導致了卡米爾沒有繼承到遺產,致使其一生窮苦。幸運的是,妻子朱莉支持他的繪畫事業,朋友的幫助也使他免於無盡無休的受苦(德加、高更、莫里索等人都購買了卡米爾的畫),他們沒有摻入憐憫的意識,而是真誠地尊崇他的作品,懂得它們的價值。

推薦理由:

1.這是一部印象派的群像傳,再現了整個印象派的光輝時代,展現了畢沙羅、莫内、梵古等大師窮困潦倒、哀榮備至的生平。

2.印象派這一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美術流派,在十九世紀有著一段令人為之動容的故事。在這個尚未接納他們的時代,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他們義無反顧地投向藝術的創作之中,並傾之全部熱情。最終,他們開啟了美術史上的新紀元,許多傳世之作隨之誕生。正如歐文·斯通在本書結尾寫的那樣,“20世紀會是屬於他們的。”

《我與這個世界的距離:薇薇安·邁爾自拍精選攝影集》

內容簡介:

薇薇安·邁爾是美國的一位業餘街頭攝影師,她一生拍攝了超過10萬張照片,由美國歷史學家約翰·馬魯夫整理其作品後發佈,受到世界各地的媒體報導,並被認可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馬盧夫猜測,保姆薇薇安在平時的休息日裡,常會帶著她的祿來雙反相機在各個街道上漫遊,隨時拍攝那些環繞在她身邊的生活瞬間。從薇薇安的自拍像中,可以看出她的自傲與自信,她從未對著鏡頭做忸怩或親昵之態,總像一個旁觀者那樣拍攝自己。大部分時間她穿一件男士夾克、男式皮鞋,戴一個大帽子,不停地拍照。人們由此推測,她可能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女權主義者、電影評論家。

這本自拍攝影集精選了近100張薇薇安·邁爾的黑白和彩色自拍照片,拍攝年代從1950年到1986年,記錄了邁爾從20多歲到60歲的年華。這些自拍照裡的她,常常出現在反光物體表面或者玻璃上,大多形單影隻,馬盧夫對此這樣分析:“她是一個孤獨的人,死時沒有孩子或家庭或愛情”,“她用她的相機,讓窮人發聲。為此,她研究許多的人生活在社會的邊緣,她的影像顯示出她看到真理在她身邊。”

推薦理由:

1.美國街頭紀實攝影大師喬爾·邁耶羅維茨如此評價薇薇安的自拍照:“我對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驚喜降臨時的那種喜悅,你感到一個無名之輩,帶著他上乘的作品橫空出世,像是慧眼,也有悟性,悟透人性,理解攝影,讀懂街頭,此種絕非常事。邁爾的作品透著對人類的理解,還有溫暖、戲謔,我就想,這是名真正的攝影師。”

2.《紐約時報》評論:“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讓這座城市擁有其爵士風味的矛盾瞬間……與哈裡·卡拉漢(Harry Callahan)比肩的攝影大師。”《新聞週刊》則直言:“她的照片太有力量了。”

《我的好奇心櫥櫃:一本寫給自然愛好者的收藏指南》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著名自然作家戈登·格賴斯寫給自然愛好者的博物學指南。他分享了自己走上博物收納之路的故事,不僅通過林奈分類系統向讀者介紹了自然界中生命體的分類規律,還給出了如何解讀、分辨和保存這些自然物的方法。例如:如何保存蝴蝶標本、螃蟹殼、羽毛等自然收集物;如何分辨不同種類的貝殼;怎樣製作一個完美標本等等。讓我們懂得怎樣正確看待自然世界,去發現、收納、保存自然世界中的美好事物。

推薦理由:

1.這本書將幫助那些有自然觀察與自然物收集習慣、願意通過觀察實踐瞭解和探索自然萬物奧秘的人。對還未瞭解和進入自然觀察領域的讀者,給以引導,幫助其建立自然觀察、自然物收集的意識和習慣。

2.它可能引發每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去瞭解自然、親近自然乃至收藏自然的欲望和好奇,建起收集擺放自己藏品的收納箱或一個真正的櫥櫃。

3.本書也是一本工具書,當遇到感興趣的生物或遺跡想要知道它們的種屬、名字,並希望將它們保存下來時,翻開本書就會找到製作標本、清理遺跡的方法。

《品嘗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沿》

內容簡介:

約翰·麥奎德指出,21世紀的先進實驗證明,整個舌頭都能感覺到五種味道(2001年,“鮮味”被認為是第五種味道)。每個味蕾都分佈著五種不同的受體蛋白質,每種受體蛋白質專門偵測一種基本味道分子。品嘗作為一門科學,非常有趣也非常有用,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才能展現它真正的魅力。同時,品嘗也不只是個人的進食,它包涵著約定俗成的意義。這些意義既有科學的演化,也有文化的沉澱,並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影響我們對食物的感知。

推薦理由:

1.美國記者約翰·麥奎德曾憑藉《毀滅之路:新奧爾良的破壞與超級風暴來襲》一書獲普利策獎。本書延續了他對科學的縝密思考以及對於環境問題的獨特見解。

2.作者從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談到今日的美食科學發展與味道革命,親自深入廚房、超市、農場、餐廳、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學實驗室,揭露了許多最新的飲食科學研究成果。

3.全書結合了科學、古代神話、哲學和文學,講述了關於“品嘗”的各種故事,以及我們的味覺在之後幾十年會如何演變,為讀者提供了一場美味的知識盛宴。

……………………………………

前往巴黎避難;甚至還會因為這本書的署名問題,在多年後被告上法庭。這篇報導最終以第一人稱敘述,成為了一篇講述一個孤身冒險經歷者內心獨白的故事。書中的“我”即倖存者貝拉斯科,為了活命,與寒冷、饑餓、鯊魚、孤獨和“我想死”的可怕念頭作鬥爭,孤身漂流十日,演繹了現實版的《老人與海》。

推薦理由:

1.本書被公認為非虛構文學的絕佳範本。人類的求生本能和人性的強悍在與絕境的搏鬥中鋪展開來,哥倫比亞的政治現實等因素也在書中得以反映。

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爾加斯·略薩評價:“這本書集冒險文學的所有成功特點於一身:客觀性,不斷推進的情節,優秀的戲劇性轉折,懸念與幽默感……最具挑戰的是:如何才能將主人公在漂流中度過的這空虛無聊、一模一樣的十天寫得不重複、不野蠻?一切都是真實而感人的,既無憐憫,也無煽情。這要歸功於瑪律克斯的文學天才。”

《邊緣故事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路易士·塞普爾維達的三十四個短篇故事——“我總想記錄下那一系列東西,它們永不會出現在歷史書上,對我來說卻具有決定性。”這些故事書寫了鬥爭不輟的男男女女,有智利作家法蘭西斯科·科洛阿內、名字與命運都充滿不確定性的猶太詩人阿夫羅姆·蘇茲凱維爾、盤踞厄爾巴直至1400年的海盜西蒙·馮·烏德勒支、致力於合作社之推進的厄瓜多爾工會活動家比達爾·桑切茲和生活與美相隔萬里的義大利採石工等等。他們都不可避免地與悲劇聯繫在一起,而每個普通的人背後,都有一段值得書寫的偉大事蹟。

卷首中提到了在集中營看到的一段碑文——“我曾在這裡,無人述說我的故事”,“我起了雞皮疙瘩……”作者如是評論道,“我聽到急切的感召,必須有誰來講述此類人的故事……沒有人會顧念他們,但他們以全人類的名義生活著。”作者認為,“如今,沒有比一個體面的、有原則的、敢於說不的人更邊緣的了。但幸運的是,這樣的人仍然存在。”書中散發著旅行的氣息,從拉普尼亞到亞馬孫,穿過德國、義大利到馬達加斯加,作者自稱“旅人”,可謂其使命感使然。

推薦理由:

1.不同時期刊載的文本彙集於這個意味深長的標題之下:“邊緣故事集”。本書履行著作者對弱勢群體的諾言,又延展到了自然層面的歌頌。

2.書中半是魔幻的描述,半是隱匿的真實,作者在這本小書中所記載和尋求的,正是這樣一類很可能不被記錄的抗爭與追求。畢竟,生活正是由微小的成功與巨大的失敗構成的無窮合集。

《雙城故事:今日紐約最壞以及最好的地方》

內容簡介:

紐約是一座充滿誘惑又極度分裂的大都會:它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百老匯、高雅的林肯中心、喧鬧沸騰的第五大道,也有飛奔過地鐵軌道的老鼠、髒亂的後街、隨處可見的流浪漢。這裡的貧富差距懸殊:金字塔頂端1%的人擁有超過城市總收入三分之一的財富;與此同時,上千名兒童仍流浪街頭。28位當代作家、紐約客,每天來往穿梭于這座龐大而又孤獨的城市,試圖描述這座城市中每一位漂泊者的心碎與無奈。書中描述了多幕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畫面:每夜在地道裡入眠的流浪漢的命運與傳說;士紳化給布魯克林某個街區帶來的沉重壓力;被極度邊緣化的事務所夜班助理們自娛自樂上演的鬧劇;忍無可忍的房客為維護自身權益訴諸法庭的審判;人們走過裝飾奢華的寵物店與瑜伽教室,它們諷刺般地開在廉價髮廊以及戒癮診所旁邊……

推薦理由:

1.全書以小說與紀實相結合的手法,通過細緻的描寫,描繪出一幅令人毛髮聳立的紐約畫像。

2.作者以紐約為藍本討論了生活在超級大城市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住房、最低工資、醫療、教育體系、種族問題、信仰、性取向、服務業和社交等等。

3.本書是28位紐約客對巨大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的有力反擊;通過小說和非虛構報導,他們記錄下生活在紐約各行各業人士的故事,試圖尋找這座極度分裂的城市中所倖存的最後一點人性。

《輕浮的歷史》

內容簡介:

作者梳理了幾個世紀的“輕浮史”,讓讀者一窺社會的變遷和大眾心理的變化。輕浮可以指輕佻的人,也可以指浮誇的物,是與嚴肅、有用、責任相背的一切。在歐洲的歷史中,輕浮曾是貴族階層的特權,是他們用來遺忘無聊與死亡的武器。在當代社會,輕浮則悄然融入了大眾的生活方式。法國一直以來被視作浪漫文化的發源地,很大因素也源於其“輕浮”的品性。時尚左右著人們的社交生活,除服飾之外,還有室內陳設、餐飲、排程、露面場合、坐騎,乃至藝術。作為有閑的權貴階層的特權,輕浮在18世紀的優雅聚會、調笑和智力遊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影響了藝術的發展。這些被視為調劑日常的美麗幸福泡沫,讓人難以捨棄。

推薦理由:

1.法國文化史學家薩比娜整理了幾個世紀來輕浮的歷史,圖文並茂,以小見大,反映了社會的變遷。

2.作者用自由風趣的筆觸為我們揭開了輕浮的面紗。輕浮始於女子與性,終於社交與個性化。當然,男性也有意識地輕浮著,包括眾人所知的王爾德、維斯芒斯、孟德斯鳩等人,都從自己的追求中獲得輕浮與虛榮並引以為豪。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

內容簡介:

在蘇聯解體以來的二十幾年中,參與事件的諸多政治人物都出版了回憶錄,包括老布希、戈巴契夫、葉利欽、克拉夫丘克,以及他們的顧問或參與事件的其他人。事件中的目擊者和參與者所講述的故事包含了大量的資訊,但卻無法對事件的完整意義進行全面闡釋。

本書的作者著眼于事件的四個政治中心人物來講述蘇聯最後5個月間發生的故事,這些人的行為決定了他們國家和人民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了全世界的命運:喬治·布希,支持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維護蘇聯核武庫的長期安全,但也要確保蘇聯的和平滅亡;伯里斯·葉利欽,俄羅斯的叛逆領袖,他幾乎單槍匹馬擊敗了政變,並拒絕採取米洛舍維奇的救國路線或者修改俄羅斯現有的邊界;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烏克蘭領導人,他堅持國家獨立;最後一位是戈巴契夫,他失去了一切:聲譽、權力和國家,身為領導人,他帶領自己的國家,打開國門,引入民主程序,宣導經濟改革,為家園和周遭的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推薦理由:

1.本書挑戰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希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夥伴的複雜博弈。

2.本書作者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立場來呈現一個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3.普利策獎獲得者安妮·阿普爾鮑姆評價這本書:“如果你對1991年蘇聯解體事件還蒙昧無知,如果你已記不得前蘇聯各個共和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麼,你將發現你根本無法搞懂當下該地區的政治。這本書很實用,因為它終結了有關冷戰結束的一些謎團,是瞭解該地區當下緊張局勢和博弈現狀的必備書。”

《治村》

內容簡介:

賀雪峰長期從事農村調查,自1996年以來,他先後在全國二十餘省市調查,調查內容涉及村民自治、鄉鎮財政、鄉鎮選舉、信訪制度、稅費改革、農民工、城鄉關係、城市化等諸多方面。在鄉村政治規範、基本社會秩序、土地利益分配、村社集體功能、鄉村共同體塑造、財政資源使用、自給自足經濟與互聯網下鄉等方面,當前中國的鄉村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挑戰。在城市化背景之下,農村出現空心化和蕭條化的同時,也發生著劇烈的經濟分化。此外,鄉村治理中還滋生出賄選、富人治村、刁民化和社會排斥等問題。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大量實地調研,探討了當下中國諸多重大而迫切的鄉村治理問題,並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方案。

推薦理由:

1.本書涉及到鄉村治理的諸多問題,依據大量一手資料,集作者近年研究之大成。

2.作者強調,在鄉村政治、資源下鄉、土地權利、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各方面,要根據中國國情和各地實際情況展開多元探索。探索的核心是將農民組織起來,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讓農民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渴望風流:尋找光榮的深處》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被譽為傳記小說大師的美國作家歐文·斯通的絕筆之作。作者描寫了法國印象派繪畫之父卡米耶·畢沙羅與貧困、落選做不屈抗爭,堅持藝術理想的故事,同時也描述了法國印象派畫家如何努力在逆境中立身存世的經歷。選擇從事藝術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艱難的人生道路,畢沙羅從22歲開始學畫,在60歲後才獲得普遍認可。母親始終不支持他做畫家,也否定其與自家女僕朱莉的愛情。和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直接導致了卡米爾沒有繼承到遺產,致使其一生窮苦。幸運的是,妻子朱莉支持他的繪畫事業,朋友的幫助也使他免於無盡無休的受苦(德加、高更、莫里索等人都購買了卡米爾的畫),他們沒有摻入憐憫的意識,而是真誠地尊崇他的作品,懂得它們的價值。

推薦理由:

1.這是一部印象派的群像傳,再現了整個印象派的光輝時代,展現了畢沙羅、莫内、梵古等大師窮困潦倒、哀榮備至的生平。

2.印象派這一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美術流派,在十九世紀有著一段令人為之動容的故事。在這個尚未接納他們的時代,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他們義無反顧地投向藝術的創作之中,並傾之全部熱情。最終,他們開啟了美術史上的新紀元,許多傳世之作隨之誕生。正如歐文·斯通在本書結尾寫的那樣,“20世紀會是屬於他們的。”

《我與這個世界的距離:薇薇安·邁爾自拍精選攝影集》

內容簡介:

薇薇安·邁爾是美國的一位業餘街頭攝影師,她一生拍攝了超過10萬張照片,由美國歷史學家約翰·馬魯夫整理其作品後發佈,受到世界各地的媒體報導,並被認可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馬盧夫猜測,保姆薇薇安在平時的休息日裡,常會帶著她的祿來雙反相機在各個街道上漫遊,隨時拍攝那些環繞在她身邊的生活瞬間。從薇薇安的自拍像中,可以看出她的自傲與自信,她從未對著鏡頭做忸怩或親昵之態,總像一個旁觀者那樣拍攝自己。大部分時間她穿一件男士夾克、男式皮鞋,戴一個大帽子,不停地拍照。人們由此推測,她可能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女權主義者、電影評論家。

這本自拍攝影集精選了近100張薇薇安·邁爾的黑白和彩色自拍照片,拍攝年代從1950年到1986年,記錄了邁爾從20多歲到60歲的年華。這些自拍照裡的她,常常出現在反光物體表面或者玻璃上,大多形單影隻,馬盧夫對此這樣分析:“她是一個孤獨的人,死時沒有孩子或家庭或愛情”,“她用她的相機,讓窮人發聲。為此,她研究許多的人生活在社會的邊緣,她的影像顯示出她看到真理在她身邊。”

推薦理由:

1.美國街頭紀實攝影大師喬爾·邁耶羅維茨如此評價薇薇安的自拍照:“我對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驚喜降臨時的那種喜悅,你感到一個無名之輩,帶著他上乘的作品橫空出世,像是慧眼,也有悟性,悟透人性,理解攝影,讀懂街頭,此種絕非常事。邁爾的作品透著對人類的理解,還有溫暖、戲謔,我就想,這是名真正的攝影師。”

2.《紐約時報》評論:“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讓這座城市擁有其爵士風味的矛盾瞬間……與哈裡·卡拉漢(Harry Callahan)比肩的攝影大師。”《新聞週刊》則直言:“她的照片太有力量了。”

《我的好奇心櫥櫃:一本寫給自然愛好者的收藏指南》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著名自然作家戈登·格賴斯寫給自然愛好者的博物學指南。他分享了自己走上博物收納之路的故事,不僅通過林奈分類系統向讀者介紹了自然界中生命體的分類規律,還給出了如何解讀、分辨和保存這些自然物的方法。例如:如何保存蝴蝶標本、螃蟹殼、羽毛等自然收集物;如何分辨不同種類的貝殼;怎樣製作一個完美標本等等。讓我們懂得怎樣正確看待自然世界,去發現、收納、保存自然世界中的美好事物。

推薦理由:

1.這本書將幫助那些有自然觀察與自然物收集習慣、願意通過觀察實踐瞭解和探索自然萬物奧秘的人。對還未瞭解和進入自然觀察領域的讀者,給以引導,幫助其建立自然觀察、自然物收集的意識和習慣。

2.它可能引發每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去瞭解自然、親近自然乃至收藏自然的欲望和好奇,建起收集擺放自己藏品的收納箱或一個真正的櫥櫃。

3.本書也是一本工具書,當遇到感興趣的生物或遺跡想要知道它們的種屬、名字,並希望將它們保存下來時,翻開本書就會找到製作標本、清理遺跡的方法。

《品嘗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沿》

內容簡介:

約翰·麥奎德指出,21世紀的先進實驗證明,整個舌頭都能感覺到五種味道(2001年,“鮮味”被認為是第五種味道)。每個味蕾都分佈著五種不同的受體蛋白質,每種受體蛋白質專門偵測一種基本味道分子。品嘗作為一門科學,非常有趣也非常有用,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才能展現它真正的魅力。同時,品嘗也不只是個人的進食,它包涵著約定俗成的意義。這些意義既有科學的演化,也有文化的沉澱,並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影響我們對食物的感知。

推薦理由:

1.美國記者約翰·麥奎德曾憑藉《毀滅之路:新奧爾良的破壞與超級風暴來襲》一書獲普利策獎。本書延續了他對科學的縝密思考以及對於環境問題的獨特見解。

2.作者從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談到今日的美食科學發展與味道革命,親自深入廚房、超市、農場、餐廳、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學實驗室,揭露了許多最新的飲食科學研究成果。

3.全書結合了科學、古代神話、哲學和文學,講述了關於“品嘗”的各種故事,以及我們的味覺在之後幾十年會如何演變,為讀者提供了一場美味的知識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