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頂級物理學家隱姓埋名17年究竟為何?若干年後國外才恍然大悟!

核心閱讀: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科學家是誰?有人說,他的那些重大發現,隨便作出一項便可獲諾貝爾獎,而他卻選擇了隱姓埋名……

第一軍情作者:滄海觀瀾

今天——5月28日,是一位中國科學家110歲誕辰。

他曾經享譽世界物理學界,卻在聲名鼎盛時悄然藏身戈壁。

他的發現至少幫助6人榮獲諾獎,他卻因為一次選擇此生與諾貝爾獎無緣。

太空中的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名字卻在絕密檔案櫃中一鎖就是17年。

他叫王淦昌。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生於江蘇常熟一個叫做楓塘灣的小鎮。

13歲那年,已成為孤兒的王淦昌跟隨親戚來到上海讀書。

1924年,王淦昌高中畢業。在租界林立、紙醉金迷的舊上海,這位中學時就自學微積分課程的“學霸”,卻沒有大學可以上,只能到一所技工學校學習修汽車。

1925年5月30日,“五卅慘案”爆發。第二天,王淦昌和同學冒著生命危險上街散發傳單。隊伍走到英租界時,他們被一個印度巡捕抓住。

巡捕說,這裡是英租界,不允許中國人發傳單。

王淦昌說:“正因為這裡是英租界,我們才來散發傳單!你和我還不是一樣,我的祖國受帝國主義欺淩,你的祖國已經淪為帝國主義殖民地,當了亡國奴。我們在為祖國的命運呼喊拼搏,你卻為侵略者效勞。若此事發生在你的國土上,你能抓自己的兄弟同胞嗎”?

良知未泯的印度巡捕深受觸動,將學生們帶到僻靜處,悄悄放了。

隨後,

王淦昌遠赴北平,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師從葉企孫、吳有訓教授。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再釀震驚中外的 “三•一八”慘案。王淦昌在遊行隊伍中,親眼目睹身邊同學慘遭殺戮,悲憤難平。

葉企孫先生告訴他:“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國家太落後了,如果我們像歷史上漢朝、唐朝那樣先進、那樣強大,誰敢欺侮我們呢?”

這句話,讓王淦昌記了一輩子。

1930年,王淦昌考取官費留學生,遠渡重洋,到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

師從著名女核子物理學家L•邁特納。

1931年,王淦昌首次提出可能發現中子的一種實驗構想。第二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用此方法發現中子,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讓當初因為王淦昌來自“中國這個近代物理學荒漠”而輕視其建議的邁特納後悔不迭。

1933年底,年僅26歲的王淦昌順利獲得博士學位,準備回國。不少德國科學家勸他留下,“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物理實驗室,

一定能讓你大展宏圖。戰火中的中國,哪裡能放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王淦昌卻說:“我是中國人,來德國求學,為的就是報效祖國。”

1934年,王淦昌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先後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任教。這位年輕的“娃娃教授”,培養出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在內的一批高徒。

1941年,王淦昌又一次創造性地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建議,論文在美國《物理評論》發表後,K.C.Wang(王淦昌)名震世界物理學界。

1956年,美國科學家萊因斯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中微子,並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迄今,在中微子研究領域,已有5名不同國籍的科學家榮獲諾獎,這裡面,沒有一個中國人!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王淦昌擁有同樣水準的實驗設備,他將是世界上第一個探測到中微子的人!

1947年9月,王淦昌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有關宇宙線中介子衰變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前夕,他用自己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購買了一個用於研究宇宙射線的“雲室”和一批電子設備,費盡周折帶回祖國。

1950年4月,應中國科學院院長錢三強之邀,王淦昌成為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研究員。

1956年9月,王淦昌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和副所長,從事基本粒子研究。

1959年3月,王淦昌領導的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發現了一種反物質——反西格馬負超子存在的證據。不料,3個月後,蘇聯單方面撕毀《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中蘇關係裂痕加深。“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這一原本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重大物理學研究專案,自此無人領銜。

彼時,國內正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王淦昌得知消息後,心急火燎地趕到莫斯科中國大使館,將一張14萬盧布的存摺交到劉曉大使手中,請他想辦法送回國內。這筆相當於3萬元人民幣的鉅款,是他在蘇聯工作期間一點一滴節省下來的!

劉大使知道王淦昌的妻子帶著4個孩子生活也很拮据,一再婉拒。

王淦昌動情地說,“遊子在外,誰不惦記家中的父老鄉親?眼看著國家遇到了困難,我作為一個中國人,難道不應盡一點兒心意嗎?”

1960年12月,王淦昌奉召歸國。4個月後,他出現在二機部部長劉傑的辦公室。劉傑和時任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正在那裡等著他。

劉傑向王淦昌傳達了中央要求自力更生發展核武器的指示和周恩來總理的口信。他懇切地說:“王教授,我們今天請你來,是想請你做另外一件事。這件事和杜布納的研究完全不同。我們想請你參與和領導研製原子彈。”

“現在有人卡我們,說我們離開他們的援助,10年、20年也休想製造出原子彈來!因此我們要為祖國爭一口氣……”

“這件事情要絕對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一旦投身其間,恐怕就要從此告別基本粒子研究工作,您的意見如何?”

略一沉吟,王淦昌堅定地說:“我願以身許國!”

3天后,他放下自己回國後已經開始研究的理論物理研究課題,告別家中老小,孤身一人來到核武器研究所。從此,在世界物理學界鼎鼎大名的王淦昌仿佛憑空消失了。

他的名字變成了“王京”,通信地址變成了神秘的信箱代號;他放棄了自己功成名就的基本粒子研究,改做他不熟悉但國家迫切需要的核應用研究;他從此再未公開發表一篇論文,從不參加國際學術交流,離諾貝爾獎漸行漸遠……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地爆炸第一顆氫彈。

1969年9月23日,中國成功進行首次地下核子試驗。

1976年11月17日,中國成功進行迄今最大當量(5百萬噸)核子試驗。

……

渡盡劫波,核雲散盡。

1978年,王淦昌終於調回北京,擔任了核工業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熟悉他的人們才第一次知道,核武器研究基地那個沉默寡言的“王京”研究員,就是聲名顯赫的大科學家王淦昌!

同年,獲准公開身份的王淦昌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儘管當了大官,王老仍然保持著在戈壁高原的簡樸生活,但他堅持每月都從工資裡拿出三分之一(100元)繳納黨費,要知道,當時,一個二級工的工資每月才只有30元!

黨支部的同志勸他不用交那麼多黨費,王老卻說,“黨章規定黨員可以自願繳納黨費。”他用這種樸素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黨的感情。

1986年3月,王淦昌與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聯名向中央提出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並由此催生了舉世矚目的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畫――“863”計畫,為中國高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上世紀80、90年代,古稀之年的王淦昌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科研和工作活力。82歲高齡時,還登上幾十米高處察看秦山核電站建設工程。

在核電站建設上,王淦昌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引進設備為輔。當有人認為發展核電只需從國外引進時,王淦昌說:“我們不能用錢從國外買來一個現代化,而必須自己艱苦奮鬥,才能創造出來……”

1991年12月15日,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30萬千瓦壓水堆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終結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

1999年5月8日,美國用5枚精確制導炸彈悍然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又一項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堪比“兩彈一星”工程的絕密工程“995工程”隨即啟動。

同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召開大會,隆重表彰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個中深意,不言自明。

然而,金燦燦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已不能別在王淦昌先生襟前。一年前的1998年12月10日,先生溘然長逝……

享譽世界的核子物理學家,我國實驗原子核子物理、宇宙射線及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開拓者,我國核武器研製的奠基人之一,我國慣性約束聚變的首倡者……

對王淦昌先生一生的成就,曾有人評論說:“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就足以在中國乃至世界科技發展歷程中名垂青史!”

以身許國一輩子,英雄埋名十七年。

培養出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在內的一批高徒。

1941年,王淦昌又一次創造性地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建議,論文在美國《物理評論》發表後,K.C.Wang(王淦昌)名震世界物理學界。

1956年,美國科學家萊因斯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中微子,並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迄今,在中微子研究領域,已有5名不同國籍的科學家榮獲諾獎,這裡面,沒有一個中國人!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王淦昌擁有同樣水準的實驗設備,他將是世界上第一個探測到中微子的人!

1947年9月,王淦昌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有關宇宙線中介子衰變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前夕,他用自己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購買了一個用於研究宇宙射線的“雲室”和一批電子設備,費盡周折帶回祖國。

1950年4月,應中國科學院院長錢三強之邀,王淦昌成為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研究員。

1956年9月,王淦昌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和副所長,從事基本粒子研究。

1959年3月,王淦昌領導的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發現了一種反物質——反西格馬負超子存在的證據。不料,3個月後,蘇聯單方面撕毀《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中蘇關係裂痕加深。“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這一原本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重大物理學研究專案,自此無人領銜。

彼時,國內正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王淦昌得知消息後,心急火燎地趕到莫斯科中國大使館,將一張14萬盧布的存摺交到劉曉大使手中,請他想辦法送回國內。這筆相當於3萬元人民幣的鉅款,是他在蘇聯工作期間一點一滴節省下來的!

劉大使知道王淦昌的妻子帶著4個孩子生活也很拮据,一再婉拒。

王淦昌動情地說,“遊子在外,誰不惦記家中的父老鄉親?眼看著國家遇到了困難,我作為一個中國人,難道不應盡一點兒心意嗎?”

1960年12月,王淦昌奉召歸國。4個月後,他出現在二機部部長劉傑的辦公室。劉傑和時任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正在那裡等著他。

劉傑向王淦昌傳達了中央要求自力更生發展核武器的指示和周恩來總理的口信。他懇切地說:“王教授,我們今天請你來,是想請你做另外一件事。這件事和杜布納的研究完全不同。我們想請你參與和領導研製原子彈。”

“現在有人卡我們,說我們離開他們的援助,10年、20年也休想製造出原子彈來!因此我們要為祖國爭一口氣……”

“這件事情要絕對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一旦投身其間,恐怕就要從此告別基本粒子研究工作,您的意見如何?”

略一沉吟,王淦昌堅定地說:“我願以身許國!”

3天后,他放下自己回國後已經開始研究的理論物理研究課題,告別家中老小,孤身一人來到核武器研究所。從此,在世界物理學界鼎鼎大名的王淦昌仿佛憑空消失了。

他的名字變成了“王京”,通信地址變成了神秘的信箱代號;他放棄了自己功成名就的基本粒子研究,改做他不熟悉但國家迫切需要的核應用研究;他從此再未公開發表一篇論文,從不參加國際學術交流,離諾貝爾獎漸行漸遠……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地爆炸第一顆氫彈。

1969年9月23日,中國成功進行首次地下核子試驗。

1976年11月17日,中國成功進行迄今最大當量(5百萬噸)核子試驗。

……

渡盡劫波,核雲散盡。

1978年,王淦昌終於調回北京,擔任了核工業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熟悉他的人們才第一次知道,核武器研究基地那個沉默寡言的“王京”研究員,就是聲名顯赫的大科學家王淦昌!

同年,獲准公開身份的王淦昌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儘管當了大官,王老仍然保持著在戈壁高原的簡樸生活,但他堅持每月都從工資裡拿出三分之一(100元)繳納黨費,要知道,當時,一個二級工的工資每月才只有30元!

黨支部的同志勸他不用交那麼多黨費,王老卻說,“黨章規定黨員可以自願繳納黨費。”他用這種樸素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黨的感情。

1986年3月,王淦昌與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聯名向中央提出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並由此催生了舉世矚目的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畫――“863”計畫,為中國高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上世紀80、90年代,古稀之年的王淦昌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科研和工作活力。82歲高齡時,還登上幾十米高處察看秦山核電站建設工程。

在核電站建設上,王淦昌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引進設備為輔。當有人認為發展核電只需從國外引進時,王淦昌說:“我們不能用錢從國外買來一個現代化,而必須自己艱苦奮鬥,才能創造出來……”

1991年12月15日,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30萬千瓦壓水堆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終結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

1999年5月8日,美國用5枚精確制導炸彈悍然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又一項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堪比“兩彈一星”工程的絕密工程“995工程”隨即啟動。

同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召開大會,隆重表彰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個中深意,不言自明。

然而,金燦燦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已不能別在王淦昌先生襟前。一年前的1998年12月10日,先生溘然長逝……

享譽世界的核子物理學家,我國實驗原子核子物理、宇宙射線及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開拓者,我國核武器研製的奠基人之一,我國慣性約束聚變的首倡者……

對王淦昌先生一生的成就,曾有人評論說:“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就足以在中國乃至世界科技發展歷程中名垂青史!”

以身許國一輩子,英雄埋名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