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難識別的操縱:以愛之名|你經歷過這4種類型的高壓型控制嗎?

有一種暴力,可以表現得溫柔體貼,無微不至

有一種“愛”,充滿束縛和壓迫,操縱和控制

可能是你的伴侶,也可能是你的父母,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認識你們的其它人,總會說他們真愛你啊!他們為你付出了好多。

但每次,你心裡總覺得似乎不是那麼回事。

你有時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有點奇怪,因為你和他們的關係並不像那些明顯有虐待性的關係——他們並不會打你,甚至有些時候好像是很保護你,或者是“為你好”。你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權利去不滿。你好像有想要反抗的衝動,但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要反抗什麼。

我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話題,是一種看似是“愛”,

實則是暴力的“高壓型控制”。

什麼是高壓型控制?(Coercive Control)

高壓型控制,是在兩個人的關係中,一方通過一系列的行為伎倆來達到控制和支配另一方的目的。(Day & Bowen, 2014)。

不同於身體或性暴力,高壓型控制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是心理和情緒上的,並且通常都十分微妙,

甚至連受害者自身都很難覺察(後文會對此進行說明)。Fontes(2015)在書中將它稱為是一種隱形的枷鎖。

高壓型控制近幾年在歐美的法律政策、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主要關於在親密關係中,高壓型控制是不是一種暴力?(Kelly & Johnson, 2008; Fontes, 2015)

答案是肯定的:

1. 在親密關係中,高壓型控制就是一種暴力行為。

儘管這種高壓型控制不會直接對人造成身體上明顯的傷痕,

但它所造成的精神上的創傷,有可能比身體的傷痕更難恢復。並且,當行為策略達不到預期的控制效果時,身體上的虐待就會隨之而來。有些時候,身體虐待也會成為高壓型控制的施暴者,達到支配目的的一種手段(Ellin, 2016)。

2015年12月,高壓型控制作為一種罪行,被寫入英國家庭暴力法的相關條款中。施暴者最高可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和相應的罰金。美國的相關法律人士及婦女權益宣導者們,

也在積極地做出努力,希望在美遭受高壓型控制的人,也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儘管傷害看似是無形的,但傷害卻是確實存在的。

2. 除了異性戀伴侶關係中,高壓型控制也發生在同性☆禁☆伴☆禁☆侶關係、以及親子關係之中。

Frankland & Brown(2013)的研究發現,在同性的親密關係中,也有6.5%的人曾遭受過,4.4%的人曾經施加過高壓型控制。另外,我們也發現,在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中,這種通過行為策略來控制對方去什麼地方,

見什麼人,做什麼事的狀況,也普遍發生在親子關係中。

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高壓型控制,就是關係中有一個人個性有點“控制狂”罷了。事實上,儘管高壓型控制和“控制狂”看上去都是一個人對他人的一種過多的操控,但高壓型控制和“控制狂”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 高壓型控制 VS. 控制狂

控制狂對於“控制感”的需求,主要源於自身內心的脆弱感和對失序的恐懼,他們需要通過控制外在的人、事、物來獲得自己對於生活的掌控感。不同的是,實施高壓型控制的人,控制的對象主要是人(伴侶、孩子等),並且這種控制是策略性的,目的在於在關係中獲得絕對的權力,使自己在關係中能夠獲得更多利益。

高壓型控制的受害者,常被對方言語中的“愛”和“在乎”所蒙蔽,即使自己在心理上受到了很大創傷也往往無法察覺。瞭解高壓型控制施暴者的常用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識別自己或他人正在遭受的傷害。

高壓型控制的四大策略

1982年,美國的一個家暴心理教育專案提出了“權利與控制之輪”(Power and Control Wheel),來幫助更多人更直觀地識別、覺察自己可能正在遭受的暴力。我們也據此總結了高壓型控制最常見的四大策略(McClennen, 2010; Murphy, 2014),幫助大家識別你身邊可能存在的高壓型控制:

1. 隔離(Isolation)

你說:我想和他們一起玩

Ta說:具體去哪?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回?

你太單純了,他們根本沒把你當朋友,只不過是把你當取款機而已。

這個世界太複雜了,人心難測,只有我在真正關心你,在乎你

他們接近你都是有目的的,不像我是真的愛你,凡事都從你的利益出發

一方面,ta會努力讓你主動與自己的社交圈隔離。Ta會控制你所接觸的人,所去到的地方,所參與的活動等等,以上這些你都需要向他報備,並必須首先獲得ta的允許。同時,你的外出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出門的頻率,持續時間,最晚到家時間等等。Ta還會詆毀你的所接觸的人,試圖使你遠離他們。逐漸地,你就遠離了可能給自己幫助的其他親人朋友。

另一方面,ta還會設法讓你的社交圈遠離你。在眾人面前,反復強調你有多麼的不願意參與這些社交活動。甚至製造一些謠言,導致你與親友的關係破裂。不斷地在你生活中製造“眾叛親離”的場面,並不斷告訴你,其他人最終都會離開,唯有ta是可以信任的,對你不離不棄的人。慢慢的,你也開始相信ta的這套說辭——ta這麼做是愛我的,也只有ta如此愛我。

2. 情緒虐待(Emotional Abuse)

你說:為什麼我要按照你說的做呢?

Ta說:相愛的人難道不應該努力讓彼此感到幸福嗎?

你愛我嗎?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照我說的去做,讓我開心,不是嗎?

你不聽話,惹我生氣,你這是孝順嗎?我白養你了?!

Ta會在關係中反復向你強調,彼此之間就應該互相尊重和體諒。起初,這樣的約定會讓人相信這段關係將會是平等而美好的。然而,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這卻變成了你需要單方面遵守的約定。

當你做出讓ta感到不滿的行為時,ta就會以“你愛(孝順)我就應該尊重我的感受”進行道德綁架,使你產生負罪感。而當ta做出讓你感到不快的事時,ta卻說,“是你太敏感,我只不過是開個玩笑”,“我那麼愛你,你怎麼可以因為這點小事就和我斤斤計較?”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ta不斷通過這些言語,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是不是太斤斤計較,是不是做的不夠好,或者是不是沒辦法做到像ta那麼愛你一樣愛ta。久而久之,自責、愧疚、沮喪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就會緊緊包圍著你。

3. 貶低、否認和指責(Degradation, Denying & Blaming)

你說:我不喜歡這麼做

Ta說:這個最適合你了,你不夠成熟,考慮的不夠周全,聽我的沒錯。

以後你就知道這麼做的好處了,你看,我一直都在為你考慮

你說:我想嘗試那個

Ta說:別傻了,那個你做不來的。

你總是想一些不切實際的,你現在的能力就只能先做我說的這個。

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避免你走彎路

雖然這種言語,看上去是在為你著想,為你考慮,但事實上則是在強化你對自我“不夠成熟”、“考慮不周”、“做不到”、“不切實際”的認知。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自我價值,並逐漸相信ta比你更瞭解自己。此外,一旦你指出ta是否是在質疑你的能力,ta通常都會否認,並責怪你居然污蔑ta的善意。

4. 其他

Ta可能還會通過經濟虐待(economic abuse)來威脅你,如禁止你工作,不支付你(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費等等。在親密關係中,ta還可能會利用你們的孩子來威脅你,例如,強調你這麼做是對家庭和孩子不負責任。另外,一些男性會在親密關係中反復強調男性理應在地位上高於女性,因此女性就應該服從他。

這些策略通常會被施暴者以各種組合的形式使用。通過隔離,受害者逐漸相信只有施暴者才是最愛自己的,並疏遠了自己的其他朋友。通過情緒虐待,受害者開始認為要向對方愛自己一樣愛對方,那就應該順從ta、令ta開心。通過貶低、否認等其他手段,受害者開始自我懷疑和否定,並變得更加依賴施暴者。就這樣,受害者掉入了“權力與控制”的深淵。

為什麼說,高壓型控制難以被覺察

剛剛離婚的Lisa Fontes遇見了她的前男友。在眾人看來,他事業有成,魅力十足,並且他對Lisa照顧有加。起初,Lisa覺得大概是因為對方對自己太著迷了,才會著急地要和自己同居,才會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和誰往來都十分在意。再後來,當他要求Lisa交出自己所有Email和社交媒體的帳號和密碼時,她也仍然覺得這是愛情中彼此信任和甜蜜的互動。

可能有人會說,Lisa一定是一個年紀輕輕,涉世未深,被愛衝昏頭腦的傻姑娘。肯定是因為她受教育水準不高,肯定是因為她愛財,…(KY主創:而這種類型的猜測/想法在專業上又被稱為責怪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事實上,施暴者的責任需要被更多人看見和重視)

其實,Lisa Fontes已經年過40,是一名心理學博士,並且她所從事的正是“兒童與婦女虐待”相關的諮詢與宣導工作。這段經歷讓她意識到高壓型控制的隱蔽性——受害者往往在關係中受盡心理上的折磨而不自知的。她在《無形的枷鎖:戰勝親密關係中的高壓型控制》(Invisible Chains: Overcoming Coercive Control in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一書中指出:

有兩個原因使得受害者很難覺察到自己正在遭受高壓型控制。

1. 施暴者使用不同的行為策略,讓受害者相信對方的控制是一種強烈的愛的表現。通過洗腦式的反復強調“這就是愛”、“你太單純,我說的這個才是現實會發生的事情”等等,受害者逐漸將對方所說的當做自己所認為的,甚至相信ta比自己更瞭解自己。

2. 通常,施暴者在外人面前並不表現出控制的一面。別人也看不出ta有任何過分的舉動,甚至認為ta很關心你,在意你。另外,由於ta所使用的隔離策略,也讓你失去了支持你的親人朋友們。所以當你轉向他們尋求建議和幫助時,他們在大多數時候,會認為是你過分猜疑、不信任對方。而這又加劇了你對自我判斷的懷疑。

高壓型控制帶給人的影響

我們不難看出施暴者通過高壓型控制,會逐漸瓦解對方的自我價值和自尊感。Ta會讓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觀點,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自己是誰。而這種自我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很難再被根除。往往,甚至在你們分開之後,這種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懷疑,都還會持續影響著你的福祉。一個曾經活潑開朗、善於交朋友的人,可能在經歷過高壓型控制後,變得真正在人際中笨拙、對他人和世界充滿警惕、無法和人走近。

就像Lisa Fontes在後來的回憶中所說,“他讓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我不支援我丈夫的工作,我做的菜也不好吃,就連我的家人,甚至是朋友都更喜歡他而不是我”。不僅如此,這種看法還影響到Lisa對自己的看法,“我甚至相信他這麼說是對的,我因此陷入自我懷疑,我覺得自己就是像他所說的那麼糟糕”。

此外,高壓型控制還可能會讓人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關注【】KnowYourself並回復【習得性無助】給後臺,瞭解更多),認為無論自己嘗試什麼,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不如就索性聽從對方的,即使自己感覺到不適或已經察覺到被操控,也會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

高壓型控制還可能會使受害者出現類似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症狀,例如反復回想ta的話(“他們都是想利用你,只有我是愛你的”),對自己和世界產生持續的負面想法(“就像ta所說,我是做不好決定的,我什麼都不懂”),感到自責或羞恥,出現睡眠困難,反復不斷地出現噩夢等等(Walker, 2009)。

通常情況下,高壓型控制很難被察覺。如果通過前文的介紹,你發現你的伴侶或者父母正在有意地使用一些策略對你進行控制,你可能會問,“那麼,ta到底愛不愛我呢?”也許ta是愛你的,但你必須意識到,在ta眼裡,對你的控制遠比對你的愛更重要。你同時也要意識到,即便ta認為自己是愛你的,這種ta主觀上的愛,會帶給你的傷害遠大於可能帶給你的利益。

雖然,認識到這一點是很殘酷的。但認識到這一點,你才算是給了自己選擇的機會:你還要繼續滿足ta麼?你是選擇繼續滿足ta,還是滿足你自己呢?

以上。

References:

Bailey, K. (2015). At last, a domestic violence law that shines a light on coercive control. The Guardian.

Day, A. & Bowen, E. (2015). Offending competency and coercive control i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 62-71.

Ellin, A. (2016). With coercive control, the abuse is psychological. New York Times.

Fontes, L.A. (2016). It felt like love. Huffington Post.

Fontes, L.A. (2015). Invisible Chains: Overcoming Coercive Control in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Frankland, A. & Brown, J. (2014). Coercive control in same-sex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9, 15-22.

Kelly, J.B. & Johnson, M.P. (2008). Differentiation among type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Research update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Family Court Review, 46(3), 476-499.

McClennen, J. (2010). Social Work and Family Violence: Theorie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Murphy, C. (2014). Tactics of coercive control used by men against intimate female partners.

Walker, L.E.A. (2009). The Battered Woman Syndrome (3rd ed.).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他們需要通過控制外在的人、事、物來獲得自己對於生活的掌控感。不同的是,實施高壓型控制的人,控制的對象主要是人(伴侶、孩子等),並且這種控制是策略性的,目的在於在關係中獲得絕對的權力,使自己在關係中能夠獲得更多利益。

高壓型控制的受害者,常被對方言語中的“愛”和“在乎”所蒙蔽,即使自己在心理上受到了很大創傷也往往無法察覺。瞭解高壓型控制施暴者的常用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識別自己或他人正在遭受的傷害。

高壓型控制的四大策略

1982年,美國的一個家暴心理教育專案提出了“權利與控制之輪”(Power and Control Wheel),來幫助更多人更直觀地識別、覺察自己可能正在遭受的暴力。我們也據此總結了高壓型控制最常見的四大策略(McClennen, 2010; Murphy, 2014),幫助大家識別你身邊可能存在的高壓型控制:

1. 隔離(Isolation)

你說:我想和他們一起玩

Ta說:具體去哪?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回?

你太單純了,他們根本沒把你當朋友,只不過是把你當取款機而已。

這個世界太複雜了,人心難測,只有我在真正關心你,在乎你

他們接近你都是有目的的,不像我是真的愛你,凡事都從你的利益出發

一方面,ta會努力讓你主動與自己的社交圈隔離。Ta會控制你所接觸的人,所去到的地方,所參與的活動等等,以上這些你都需要向他報備,並必須首先獲得ta的允許。同時,你的外出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出門的頻率,持續時間,最晚到家時間等等。Ta還會詆毀你的所接觸的人,試圖使你遠離他們。逐漸地,你就遠離了可能給自己幫助的其他親人朋友。

另一方面,ta還會設法讓你的社交圈遠離你。在眾人面前,反復強調你有多麼的不願意參與這些社交活動。甚至製造一些謠言,導致你與親友的關係破裂。不斷地在你生活中製造“眾叛親離”的場面,並不斷告訴你,其他人最終都會離開,唯有ta是可以信任的,對你不離不棄的人。慢慢的,你也開始相信ta的這套說辭——ta這麼做是愛我的,也只有ta如此愛我。

2. 情緒虐待(Emotional Abuse)

你說:為什麼我要按照你說的做呢?

Ta說:相愛的人難道不應該努力讓彼此感到幸福嗎?

你愛我嗎?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照我說的去做,讓我開心,不是嗎?

你不聽話,惹我生氣,你這是孝順嗎?我白養你了?!

Ta會在關係中反復向你強調,彼此之間就應該互相尊重和體諒。起初,這樣的約定會讓人相信這段關係將會是平等而美好的。然而,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這卻變成了你需要單方面遵守的約定。

當你做出讓ta感到不滿的行為時,ta就會以“你愛(孝順)我就應該尊重我的感受”進行道德綁架,使你產生負罪感。而當ta做出讓你感到不快的事時,ta卻說,“是你太敏感,我只不過是開個玩笑”,“我那麼愛你,你怎麼可以因為這點小事就和我斤斤計較?”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ta不斷通過這些言語,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是不是太斤斤計較,是不是做的不夠好,或者是不是沒辦法做到像ta那麼愛你一樣愛ta。久而久之,自責、愧疚、沮喪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就會緊緊包圍著你。

3. 貶低、否認和指責(Degradation, Denying & Blaming)

你說:我不喜歡這麼做

Ta說:這個最適合你了,你不夠成熟,考慮的不夠周全,聽我的沒錯。

以後你就知道這麼做的好處了,你看,我一直都在為你考慮

你說:我想嘗試那個

Ta說:別傻了,那個你做不來的。

你總是想一些不切實際的,你現在的能力就只能先做我說的這個。

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避免你走彎路

雖然這種言語,看上去是在為你著想,為你考慮,但事實上則是在強化你對自我“不夠成熟”、“考慮不周”、“做不到”、“不切實際”的認知。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自我價值,並逐漸相信ta比你更瞭解自己。此外,一旦你指出ta是否是在質疑你的能力,ta通常都會否認,並責怪你居然污蔑ta的善意。

4. 其他

Ta可能還會通過經濟虐待(economic abuse)來威脅你,如禁止你工作,不支付你(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費等等。在親密關係中,ta還可能會利用你們的孩子來威脅你,例如,強調你這麼做是對家庭和孩子不負責任。另外,一些男性會在親密關係中反復強調男性理應在地位上高於女性,因此女性就應該服從他。

這些策略通常會被施暴者以各種組合的形式使用。通過隔離,受害者逐漸相信只有施暴者才是最愛自己的,並疏遠了自己的其他朋友。通過情緒虐待,受害者開始認為要向對方愛自己一樣愛對方,那就應該順從ta、令ta開心。通過貶低、否認等其他手段,受害者開始自我懷疑和否定,並變得更加依賴施暴者。就這樣,受害者掉入了“權力與控制”的深淵。

為什麼說,高壓型控制難以被覺察

剛剛離婚的Lisa Fontes遇見了她的前男友。在眾人看來,他事業有成,魅力十足,並且他對Lisa照顧有加。起初,Lisa覺得大概是因為對方對自己太著迷了,才會著急地要和自己同居,才會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和誰往來都十分在意。再後來,當他要求Lisa交出自己所有Email和社交媒體的帳號和密碼時,她也仍然覺得這是愛情中彼此信任和甜蜜的互動。

可能有人會說,Lisa一定是一個年紀輕輕,涉世未深,被愛衝昏頭腦的傻姑娘。肯定是因為她受教育水準不高,肯定是因為她愛財,…(KY主創:而這種類型的猜測/想法在專業上又被稱為責怪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事實上,施暴者的責任需要被更多人看見和重視)

其實,Lisa Fontes已經年過40,是一名心理學博士,並且她所從事的正是“兒童與婦女虐待”相關的諮詢與宣導工作。這段經歷讓她意識到高壓型控制的隱蔽性——受害者往往在關係中受盡心理上的折磨而不自知的。她在《無形的枷鎖:戰勝親密關係中的高壓型控制》(Invisible Chains: Overcoming Coercive Control in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一書中指出:

有兩個原因使得受害者很難覺察到自己正在遭受高壓型控制。

1. 施暴者使用不同的行為策略,讓受害者相信對方的控制是一種強烈的愛的表現。通過洗腦式的反復強調“這就是愛”、“你太單純,我說的這個才是現實會發生的事情”等等,受害者逐漸將對方所說的當做自己所認為的,甚至相信ta比自己更瞭解自己。

2. 通常,施暴者在外人面前並不表現出控制的一面。別人也看不出ta有任何過分的舉動,甚至認為ta很關心你,在意你。另外,由於ta所使用的隔離策略,也讓你失去了支持你的親人朋友們。所以當你轉向他們尋求建議和幫助時,他們在大多數時候,會認為是你過分猜疑、不信任對方。而這又加劇了你對自我判斷的懷疑。

高壓型控制帶給人的影響

我們不難看出施暴者通過高壓型控制,會逐漸瓦解對方的自我價值和自尊感。Ta會讓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觀點,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自己是誰。而這種自我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很難再被根除。往往,甚至在你們分開之後,這種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懷疑,都還會持續影響著你的福祉。一個曾經活潑開朗、善於交朋友的人,可能在經歷過高壓型控制後,變得真正在人際中笨拙、對他人和世界充滿警惕、無法和人走近。

就像Lisa Fontes在後來的回憶中所說,“他讓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我不支援我丈夫的工作,我做的菜也不好吃,就連我的家人,甚至是朋友都更喜歡他而不是我”。不僅如此,這種看法還影響到Lisa對自己的看法,“我甚至相信他這麼說是對的,我因此陷入自我懷疑,我覺得自己就是像他所說的那麼糟糕”。

此外,高壓型控制還可能會讓人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關注【】KnowYourself並回復【習得性無助】給後臺,瞭解更多),認為無論自己嘗試什麼,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不如就索性聽從對方的,即使自己感覺到不適或已經察覺到被操控,也會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

高壓型控制還可能會使受害者出現類似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症狀,例如反復回想ta的話(“他們都是想利用你,只有我是愛你的”),對自己和世界產生持續的負面想法(“就像ta所說,我是做不好決定的,我什麼都不懂”),感到自責或羞恥,出現睡眠困難,反復不斷地出現噩夢等等(Walker, 2009)。

通常情況下,高壓型控制很難被察覺。如果通過前文的介紹,你發現你的伴侶或者父母正在有意地使用一些策略對你進行控制,你可能會問,“那麼,ta到底愛不愛我呢?”也許ta是愛你的,但你必須意識到,在ta眼裡,對你的控制遠比對你的愛更重要。你同時也要意識到,即便ta認為自己是愛你的,這種ta主觀上的愛,會帶給你的傷害遠大於可能帶給你的利益。

雖然,認識到這一點是很殘酷的。但認識到這一點,你才算是給了自己選擇的機會:你還要繼續滿足ta麼?你是選擇繼續滿足ta,還是滿足你自己呢?

以上。

References:

Bailey, K. (2015). At last, a domestic violence law that shines a light on coercive control. The Guardian.

Day, A. & Bowen, E. (2015). Offending competency and coercive control i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 62-71.

Ellin, A. (2016). With coercive control, the abuse is psychological. New York Times.

Fontes, L.A. (2016). It felt like love. Huffington Post.

Fontes, L.A. (2015). Invisible Chains: Overcoming Coercive Control in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Frankland, A. & Brown, J. (2014). Coercive control in same-sex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9, 15-22.

Kelly, J.B. & Johnson, M.P. (2008). Differentiation among type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Research update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Family Court Review, 46(3), 476-499.

McClennen, J. (2010). Social Work and Family Violence: Theorie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Murphy, C. (2014). Tactics of coercive control used by men against intimate female partners.

Walker, L.E.A. (2009). The Battered Woman Syndrome (3rd ed.).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