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用文化自信建設青春中國

“青年之聲問兩會決勝小康創青春”系列評論之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好聲音”不斷唱響,“關鍵字”持續亮相,代表委員們彙聚民意、共商國是,引發了國人極高的關注度。就在這期間,一場別具一格的記者會也讓人印象深刻。

3月7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記者會。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和海霞等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而“如何讓青少年更好地認可、熱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個頗見功底的提問,也引出了中華文化和青年群體如何同頻共振的話題。

西方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曾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

這裡被西哲巨匠所推崇的,正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所以對它賦予“至高無上”這般的讚美之詞,在於中華文化在歷史座標中的精神光輝:相比於很多國家和地區在文化和宗教上表現的排他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願意用自然道理和人文關懷來解決問題,因此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正因如此,羅素才深深認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具有積極意義。
這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5000年中華文明庚續相延的密碼。

說到中華文化之包羅萬象,不勝枚舉。儒家精神、詩歌文化、傳統禮儀等,這些不同的領域之間,都有各自的集大成造詣,卻都能以海納百川的姿態,融合為中華文化的“大一統”,並且彼此共生,完成和實生物、厚德載物的豐富內涵。這種從西元前就已成主旋律的文化姿態,放在現在,也可見其先進性。

當前,全球一些地區戰火紛飛,

生命的尊嚴慘遭踐踏,同時世界飽受民粹主義思潮和極端暴恐文化威脅:英國退出了歐盟,美國新任總統連推兩次“禁穆令”,歐洲一家漫畫社遭到恐怖分子血洗,巴黎恐襲無辜百姓遭到屠戮……再看,近年來歐美仍在堅持文化、意識形態輸出,裹挾著技術和市場之威席捲世界各地,“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直接導致了中東的戰亂與動盪。這種看起來是文化的合理競爭,
卻掩藏資本力量和價值觀念在背後的“侵蝕”企圖,其主旨是用庸俗和媚惑來取悅廣大受眾。這其中,年輕人尤甚。

檢驗文化是不是具有優秀基因,能否“美美與共”是一項重要標準。政局動盪誘發的暴恐文化,民粹主義帶來的世界割裂,資本推動帶來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輸出,或是顛覆人性,或是咄咄逼人,對於受眾具有強勢的把控。而中華文化主張“和合”,宣導“世界大同”,描繪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大同心圓。中華文化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深入人心。

當代青年是自信的一代,這不僅表現在對自己的自信,更表現在對國家、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他們自覺擁抱中華傳統文化,但不可否認地是,中華文化在一些年青人中,出現了斷痕:年輕人熱衷於過西方節日,卻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逐漸冷落;對西方文化如數家珍,卻對中華傳統文化瞭解不多,浮於表面;還有近年來流行的戲謔文化、惡搞文化,也讓青年疏遠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踏實做。引導青少年親近傳統文化需要循循善誘,把他們引領到傳統生活中去。”馮驥才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就有這樣的發聲。讓中華文化融入青年血液,讓優秀素養提升青年修養,讓青春與傳統文化有了惺惺相惜的默契,這是中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期待之處。最近,《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綜藝節目異軍突起,收割一眾青年的忠誠,讓人感到“芳卿可人”。中華文化並非是“端著”的文化,這讓很多年輕人眼界大開。因此,如何探尋用傳播學讓中華文化無遠弗屆,一代代傳承,這也是一個時代命題。

“蓋舉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對於傳統文化,青年當有此自信。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家層面對于中華文化,再次“輕推一掌”,並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不忘本來、面向未來,這是中華文化的必經之路,也將是青年的修行之路。(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皮波)

“青年之聲問兩會決勝小康創青春”系列評論:

一、中青網評:網紅青年要引領時代清流

二、中青網評:“錢學森之問”不能永遠在路上

三、中青網評:青年的座標中沒有“苟且”

四、中青網評:讓理想信念做主青年精神世界

五、中青網評:逆風飛揚更能成就奪目青春

六、中青網評:青年加油幹脫貧有棟樑

描繪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大同心圓。中華文化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深入人心。

當代青年是自信的一代,這不僅表現在對自己的自信,更表現在對國家、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他們自覺擁抱中華傳統文化,但不可否認地是,中華文化在一些年青人中,出現了斷痕:年輕人熱衷於過西方節日,卻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逐漸冷落;對西方文化如數家珍,卻對中華傳統文化瞭解不多,浮於表面;還有近年來流行的戲謔文化、惡搞文化,也讓青年疏遠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踏實做。引導青少年親近傳統文化需要循循善誘,把他們引領到傳統生活中去。”馮驥才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就有這樣的發聲。讓中華文化融入青年血液,讓優秀素養提升青年修養,讓青春與傳統文化有了惺惺相惜的默契,這是中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期待之處。最近,《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綜藝節目異軍突起,收割一眾青年的忠誠,讓人感到“芳卿可人”。中華文化並非是“端著”的文化,這讓很多年輕人眼界大開。因此,如何探尋用傳播學讓中華文化無遠弗屆,一代代傳承,這也是一個時代命題。

“蓋舉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對於傳統文化,青年當有此自信。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家層面對于中華文化,再次“輕推一掌”,並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不忘本來、面向未來,這是中華文化的必經之路,也將是青年的修行之路。(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皮波)

“青年之聲問兩會決勝小康創青春”系列評論:

一、中青網評:網紅青年要引領時代清流

二、中青網評:“錢學森之問”不能永遠在路上

三、中青網評:青年的座標中沒有“苟且”

四、中青網評:讓理想信念做主青年精神世界

五、中青網評:逆風飛揚更能成就奪目青春

六、中青網評:青年加油幹脫貧有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