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史今說:古代不怕趴窩的“賓士”如何煉成的?(第130期)

編語:早在中國秦朝時期,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就修建了馳道,同時也建立了世界上“郵政快遞式”的驛站制度,這使得古代在資訊、物品的交流速度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後來此種制度也多應用在交通、經濟、軍事等多方面,

並被其他中國歷朝歷代逐漸完善和發展,它的儼然已經成為古代時期最類似現代化的“高速公路”、“高鐵”,同時也使得,在古代官道上車水馬龍的隊伍,猶如古代版的“賓士”一般,一次次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各位讀者,粉絲們講講在古代不怕趴窩“賓士”是怎樣煉就出來的,又是怎樣保障的吧?

驛站的速度快慢也給古代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員提供了大大的便利和效率,讓我們揭開它這層薄而透明的歷史面紗吧!

由於秦朝以後逐漸形成的統一性,

中國歷代王朝的驛站制度到了隋唐時期,也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盛階段,尤其在唐朝時期,當時的唐朝的驛站設立遍佈全國,就像一張大網似得,將整個中國大陸之間聯繫變得猶如小倆口夫妻一般的關係形影不離。

問題一:聽小編介紹了這些,那麼請問唐朝時期的驛站到底發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答:據《大唐六典》記載,唐朝驛站制度發展至最大規模的時候,其中水驛(即水路上的驛站),就多達260多個,陸驛則是高達了1297個。而唐朝也為當時社會上的再就業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其中從事驛站事務的大唐集團旗下的員工就有兩萬多人,而這裡面就單單說負責駕駛大唐這輛在高速路上賓士的司機就有一萬七千餘人,而在唐朝時期,這些人都有一個統稱,叫做“驛夫”或“驛丁”。

問題二:就是說唐朝驛站規模這麼大,那麼唐朝是怎樣有效管理的呢?

答:其實這很簡單,唐代的驛站制度,就和當代的大型企業一樣。在其中最大的驛稱之為亭驛,也就可以理解為大型企業裡在全國的總辦事處。

整體是這樣的首先將分佈在全國各地的驛站,配備二十五名有著專門職業操守與駕駛水準(騎馬的技術水準)一流的驛夫(大唐集團驛站員工)。

其次就是大唐旗下的各道陸驛被劃分為六個等級(等級高低是由小到大排序)。

第一等的驛站(許可權最大):配備有二十人的驛夫。

第二等的驛站:配備有十五人的驛夫。

之後的三、四、五、六等依次往下遞減,到了最低的六等驛站則是:配備有兩~三人的驛夫。這樣就能形成對大唐旗下這個龐大的陸驛的有效管制,大大的避免減少了濫竽充數,或者堵塞交通的不利因素。使得即使在盛唐時期,車水馬龍的交通高峰期也能保持流暢性。

最後就是唐代的水驛,則是根據驛站事務的繁雜程度,則分為三等。對於處於交通高峰期的地段,則將相關的水驛調整為十二人,不是交通高峰期的地段,則常設為九人或六人的驛夫不等。而終唐一代,唐朝實際的驛夫,人數遠遠不止一萬七千人,據不完全的統計當時的人數則是在兩萬五千人以上。

問題三:既然唐朝進行了很有效的管理、管制措施,加強了大唐王朝各地間的流通性。那麼唐代的驛站究竟是達到怎樣的一個速度呢?

答:這裡小編告訴大家,大家不妨可以,從唐代詩人岑參的《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來窺見一二,當時唐朝的“賓士”究竟有多快的高速度吧!

《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岑參(唐代)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

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發安西,路上無停留。

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山口月欲出,先照關城樓。

溪流與松風,靜夜相颼飀。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離憂。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

詩中對唐代驛站的“賓士”速度,可謂是讚譽頗高,就比如上述詩中的這句“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用我們如今的話說就是驛站裡的馬匹奔跑起來的速度好比流星一樣,早上從長安開車,傍晚就可以到達寧夏(甘肅)了,而且這裡說的還只是在一般車道上的行駛速度。

因為唐朝在驛站的交通規則上也有相對的官方規定:就是要求快馬一天內最低行駛速度是90公里,如若稍微緊急點的事情,可以按要求限速在150公里以內的速度。而單程最快的速度則是為一天250公里。這在古代而言,的的確確可以算得上是古代高速路上的“大奔”了。

最後用兩段歷史典故來為大家重點說明本期核心問題——不怕趴窩的古代“賓士”們是怎樣保障它們的高效流通性的。

歷史高能故事篇一:

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755年11月9日,當時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叛,當時的大唐官員,為了能夠直接儘快將這個重大訊息,通報給當時遠在1500公里以外華清宮的唐玄宗,使用的就是最高規格的250公里速度,這個消息最終在六天內就被唐玄宗獲知了。要知道,如果當時的消息再慢上幾天,可能大唐真的就變天了。

注: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唐代的里程與如今的演算法略有出處,我們如今的一裡地是500米,唐代則是454.2米。而用現在我們的眼光去看,當時來自邊疆的八百里加急,最快是需要2天時間的。

古代可並沒我們現在的高鐵這樣的交通神器,而所謂的八百里加急也只是一個稍稍誇大的說法而已。不過,作為當時主要交通工具的匹馬,畢竟只是動物,可想而知,正因為唐代驛站設立的合理化、高效化,這才能讓消息有了最極限的傳遞效率,我們大家不服是不行的。所以說,古代這些不怕趴窩的“大奔”(驛馬),正因為有了作用似“高速公路”的驛站它們才有了不怕趴窩又能高速奔跑的保障。

歷史高能故事篇二:


唐朝中期後,當時的驛站、郵驛制度開始變得混亂起來,貪官污吏們的出場,他們開始任意的克扣驛夫們的工資,驛夫們在快揭不開鍋的時候,一經商量,終於知道自己的這位大老闆——大唐王朝。

已經沒辦法再正常給他們發工資了,既然失去了經濟來源。加之大唐王朝這個上市集團的大企業,也因連年經營不善,時時有被人並購的危險,於是到了唐武宗年間,終於爆發了肅州地區(今甘肅酒泉),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驛夫起義,而作為這次獨立創業的總裁汜國忠、張忠都是亡命之徒的出身,他們一直從肅州一路打到了沙州,並在沿路不斷擴大隊伍,這其中大部分就是各個驛站裡驛夫們的加入了。

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唐朝中央政府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情報或者得到的都是假情報來源,一時之間被起義軍打的抱頭鼠傳,狼狽不堪,這給了當時唐朝統治者很大的震撼。

由此可知,一個國家的交通資訊不流暢,同樣是致命的,大唐王朝由於後來的不善經營,導致的這場特殊的驛夫起義,就已經足夠說明了問題了。這也可以說是大唐王朝時期,唯一的一次集體趴窩事件了。

總結:自此之後,中國歷代的王朝,元代、明代、清代時期,驛站制度為了能夠保持這支“集團式”大軍的順利運營,都加強了很多的手段。

元代就是因為自己的疆域過於遼闊,才在交通上、驛站制度上都大大的加強,這也是當時元代鞏固政權的重要方式。

明代則是在這些基礎之上,更是創造性的發展出了——定點和接力的方式來保障驛站大道上通暢和效率。

第一等的驛站(許可權最大):配備有二十人的驛夫。

第二等的驛站:配備有十五人的驛夫。

之後的三、四、五、六等依次往下遞減,到了最低的六等驛站則是:配備有兩~三人的驛夫。這樣就能形成對大唐旗下這個龐大的陸驛的有效管制,大大的避免減少了濫竽充數,或者堵塞交通的不利因素。使得即使在盛唐時期,車水馬龍的交通高峰期也能保持流暢性。

最後就是唐代的水驛,則是根據驛站事務的繁雜程度,則分為三等。對於處於交通高峰期的地段,則將相關的水驛調整為十二人,不是交通高峰期的地段,則常設為九人或六人的驛夫不等。而終唐一代,唐朝實際的驛夫,人數遠遠不止一萬七千人,據不完全的統計當時的人數則是在兩萬五千人以上。

問題三:既然唐朝進行了很有效的管理、管制措施,加強了大唐王朝各地間的流通性。那麼唐代的驛站究竟是達到怎樣的一個速度呢?

答:這裡小編告訴大家,大家不妨可以,從唐代詩人岑參的《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來窺見一二,當時唐朝的“賓士”究竟有多快的高速度吧!

《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岑參(唐代)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

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發安西,路上無停留。

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山口月欲出,先照關城樓。

溪流與松風,靜夜相颼飀。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離憂。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

詩中對唐代驛站的“賓士”速度,可謂是讚譽頗高,就比如上述詩中的這句“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用我們如今的話說就是驛站裡的馬匹奔跑起來的速度好比流星一樣,早上從長安開車,傍晚就可以到達寧夏(甘肅)了,而且這裡說的還只是在一般車道上的行駛速度。

因為唐朝在驛站的交通規則上也有相對的官方規定:就是要求快馬一天內最低行駛速度是90公里,如若稍微緊急點的事情,可以按要求限速在150公里以內的速度。而單程最快的速度則是為一天250公里。這在古代而言,的的確確可以算得上是古代高速路上的“大奔”了。

最後用兩段歷史典故來為大家重點說明本期核心問題——不怕趴窩的古代“賓士”們是怎樣保障它們的高效流通性的。

歷史高能故事篇一:

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755年11月9日,當時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叛,當時的大唐官員,為了能夠直接儘快將這個重大訊息,通報給當時遠在1500公里以外華清宮的唐玄宗,使用的就是最高規格的250公里速度,這個消息最終在六天內就被唐玄宗獲知了。要知道,如果當時的消息再慢上幾天,可能大唐真的就變天了。

注: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唐代的里程與如今的演算法略有出處,我們如今的一裡地是500米,唐代則是454.2米。而用現在我們的眼光去看,當時來自邊疆的八百里加急,最快是需要2天時間的。

古代可並沒我們現在的高鐵這樣的交通神器,而所謂的八百里加急也只是一個稍稍誇大的說法而已。不過,作為當時主要交通工具的匹馬,畢竟只是動物,可想而知,正因為唐代驛站設立的合理化、高效化,這才能讓消息有了最極限的傳遞效率,我們大家不服是不行的。所以說,古代這些不怕趴窩的“大奔”(驛馬),正因為有了作用似“高速公路”的驛站它們才有了不怕趴窩又能高速奔跑的保障。

歷史高能故事篇二:


唐朝中期後,當時的驛站、郵驛制度開始變得混亂起來,貪官污吏們的出場,他們開始任意的克扣驛夫們的工資,驛夫們在快揭不開鍋的時候,一經商量,終於知道自己的這位大老闆——大唐王朝。

已經沒辦法再正常給他們發工資了,既然失去了經濟來源。加之大唐王朝這個上市集團的大企業,也因連年經營不善,時時有被人並購的危險,於是到了唐武宗年間,終於爆發了肅州地區(今甘肅酒泉),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驛夫起義,而作為這次獨立創業的總裁汜國忠、張忠都是亡命之徒的出身,他們一直從肅州一路打到了沙州,並在沿路不斷擴大隊伍,這其中大部分就是各個驛站裡驛夫們的加入了。

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唐朝中央政府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情報或者得到的都是假情報來源,一時之間被起義軍打的抱頭鼠傳,狼狽不堪,這給了當時唐朝統治者很大的震撼。

由此可知,一個國家的交通資訊不流暢,同樣是致命的,大唐王朝由於後來的不善經營,導致的這場特殊的驛夫起義,就已經足夠說明了問題了。這也可以說是大唐王朝時期,唯一的一次集體趴窩事件了。

總結:自此之後,中國歷代的王朝,元代、明代、清代時期,驛站制度為了能夠保持這支“集團式”大軍的順利運營,都加強了很多的手段。

元代就是因為自己的疆域過於遼闊,才在交通上、驛站制度上都大大的加強,這也是當時元代鞏固政權的重要方式。

明代則是在這些基礎之上,更是創造性的發展出了——定點和接力的方式來保障驛站大道上通暢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