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年端午,還會回來嗎?

我是湖北一個農村的,後來定居在上海。知道今天是端午,所以早上煮了個單位發的粽子,吃完應該就算過完端午了。但總心有不甘,覺得這麼一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怎麼這樣就過掉了?回想小時候的端午節,

記憶很深刻。

那時,端午前,房前屋後就長滿了艾草,有孩子個頭高,稍微一走近,就有一股濃濃的艾草味。隔壁老人家,就會擱下來,洗乾淨,搗碎,做成艾米果。很香很黏,老奶奶會偷偷藏在布兜裡,給喜歡的小孩子塞幾個。

那會村裡有一叢包粽子的竹子,鄰居大嬸去取好後,就會挨家挨戶送去。然後每家聊聊今年包什麼餡的粽子,告訴別人怎麼做好吃。

到端午前,大人就會和好糯米,準備好紅棗、豆沙、紅豆、綠豆等料餡,小孩子最喜歡吃的還是白米粽,有種天然的粽香,蘸點白糖,一次能吃好幾個。

有的家長會包小個頭的粽子,用繩子串起來,給孩子掛在脖子上,讓他帶出去玩,這往往是孩子最值得炫耀的時刻,後面會跟著一群孩子,誰表現好,他就賞給誰一個小粽子。

在我們鄉下,端午是和中秋、過年一樣的三大節,所以親戚都會來走動。

送來各自包的粽子,帶點自家結的李子,抱兩個自家新出的西瓜。後來我想想,我們選擇一年過三節,也是有濃濃的親情意味的。因為每隔三四個月,就去看看自家親戚,這比我們這些常年在外的遊子要講究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