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昔日杜月笙私家糧倉變身成為藝術空間

牆壁上殘留“商品安全,人人有責”的紅色警示標語,耳邊響起蘇州河上的汽笛聲,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進新閘橋邊的南蘇州路1247號建築裡,仍能感受到百年前的滄桑歷史。

建築內部。

這座看似不起眼、和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的倉庫建築建於1908年,據說曾是杜月笙的私家糧倉,在杜月笙之前,1247號還曾是“中國通商銀行第二倉庫”。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上海最早開設的華資銀行。1935年開始,杜月笙擔任中國通商銀行董事長,

兼任總經理。這棟老舊倉庫閒置已久、廢棄多年,外立面殘破不堪,曾被路人形容為“公共廁所”。

據八號橋工作人員介紹,整棟建築改造僅花了48天。在改造後的藝術空間裡,仍能看到倉庫原有的木質地板和立柱、白色牆磚等,保存了原有的工業痕跡。設計團隊以“珍藏歷史、保護倉庫”的審慎原則,通過“修舊如舊”的保護性修繕和功能更新。外立面為紅磚清水牆,

以青磚嵌飾,倉庫窗及閘大量採用木紋形式,且配以精美的細部設計,屋頂為歇山形式,盡可能地保留了倉庫古舊的歷史原貌。地板和立柱裸☆禁☆露著粗糙的木紋,牆面上陳年的白灰遮不住磚縫的裂痕,顯得既古樸又前衛。該項目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共分為三層,一層為互動休閒空間,包括文藝酒吧、體驗書店等,二層為文化藝術空間,引入各種藝術展覽、培訓活動等,三層為時尚演出空間,
提供話劇演出、影視拍攝等場所。

八號橋藝術空間展廳。

當下城市更新過程中,工業遺存的處理成為一大難題。“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的改造也引發業內人士思考。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院長張同認為,把老建築改造成一個藝術空間,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與專門的美術館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老建築是有溫度的。藝術介入公共空間也必須要具有溫度,這需要對社會有一種關懷,與社會發展要建立起關係,把人文溫度真正嵌入社會改造中來。” 據統計,目前上海有1300多個公共藝術空間。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李翔甯提出,這些年,藝術空間成為城市更新的動力,比如上海的西岸、蘇州河兩岸一系列藝術空間成團塊式發展,
而上海2040規劃也對公共藝術空間提出多層次的新要求。過去,我們把城市分為幾個板塊,比如藝術區、生活區,現在則變成圖元化,需要將各個區域打散融合在一起。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洪健對波蘭華沙印象深刻,那裡的古城在二戰時被炸毀,當地政府後來重新修建,如今樓下是商店,樓上是民宿,把老空間復原利用。“相比而言,上海是幸運的,所以更加要珍惜現有的工業遺存,把以前的歷史文化延續下去。”

“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將成為展示和弘揚海派藝術的場所,給老倉庫帶來新的文化生命。該藝術空間首展“鳶緣——法蘭西藝術之旅特展”也在5月27日開幕,展出洪健、趙曉音、張見、高茜、葉芃、洪亦涵六位藝術家的法國藝術采風作品,以此作為推進更多跨國文化藝術交流的開端。

所以更加要珍惜現有的工業遺存,把以前的歷史文化延續下去。”

“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將成為展示和弘揚海派藝術的場所,給老倉庫帶來新的文化生命。該藝術空間首展“鳶緣——法蘭西藝術之旅特展”也在5月27日開幕,展出洪健、趙曉音、張見、高茜、葉芃、洪亦涵六位藝術家的法國藝術采風作品,以此作為推進更多跨國文化藝術交流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