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司馬遷說:“夫作事者必于東南,

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興自蜀漢 ”。

歷史上的統一,成事者皆以西北伐東南,只有項羽的反秦複楚和朱元璋的反蒙複漢是例外。項羽麾師北上,一把火把咸陽燒了,定都彭城(徐州),一心想的是衣錦還鄉,不足成大事。劉邦興于蜀漢,以長安為都城,才是明智之舉。

朱元璋取天下,從安徽起事,定都南京,

但燕王朱棣發動政變,還是遷都北京。辛亥之後,山河破碎,中國的再統一,竟然還是從北方統一南方,再次應了司馬遷的話。

∷ 中國地理太極圖

《淮南子 ·天文》說: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斜,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個故事講什麼?講的是中國的地形。小時候學地理,我們就知道,從黑龍江愛輝到雲南騰沖畫一條線,

西北高,東南低。中國是塊傾斜的大地,從海邊到帕米爾高原,分三個階梯,500米以下一級,1000-2000米一級,4000米以上一級。西北、西南是個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東南沿海也是個半月形文化傳播帶。

這是中國地理的太極圖。其實,北京把著第二階梯的一個角,也是這麼一個地勢。中國早期,重心在西北。西北是個 “高壓槽 ”,風是上風,水是上水。中國有四京,西京(長安)比東京(開封)早,北京(燕亳)比南京(金陵)早。

兵法,西北為陰,東南為陽,講究 “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澤 ”。兵家一向以西北伐東南為順勢,以東南伐西北為逆勢。

∷ 中國的東西南北

中國的東西是以晉陝峽谷間的黃河為分界線。早先,函谷關以東是一塊,函谷關以西是一塊。晚一點兒,潼關以東是一塊,潼關以西是一塊。

中國的南北是由秦嶺、淮河分界。人,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連橘子都不一樣。“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

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歷史上的交通要道,南北幹線是大同到洛陽和洛陽到荊州的古道,東西幹線是沿渭水和南河(靈寶到鄭州的黃河)去連雲港的道。兩者構成一個大十字。

▲戰國縱橫家,所謂合縱是晉楚合縱(確切講,是三晉加燕,與楚合縱),所謂連橫是齊秦連橫,就是圍繞這個大十字。

∷ 從北方看中國

(一)橫著看

自古胡騎南下,長城沿線有若干突破口。

1.河北方向,幽燕之地,秦有遼西、右北平、漁陽、上穀四郡。秦長城在瀋陽-赤峰一線,明長城偏南,今山海關(榆關)、喜峰口(盧龍塞)、古北口、居庸關是明長城上的四個突破口。北方民族,凡從東北進北京,多選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入;凡從內蒙進北京,多沿張家口-宣化-懷來一線,從居庸關入。

2.山西方向,秦有雁、代二郡。凡從內蒙進山西,多選大同。打下大同打太原,從太原南下,走長治、高平、晉城,可去洛陽,走臨汾、運城、永濟,可去西安。

▲ 陰 山

3.陝甘寧方向,也有五個秦代邊郡:北有雲中、九原,南有上郡、北地、隴西。這五個郡遮著八百里秦川。雲中、九原在內蒙,位於黃河以北,陰山以南。上郡在陝西北部,北地、隴西在寧夏和甘肅東部。河西走廊,漢代還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北方民族南下,翻越陰山山脈(山上有秦長城),有三條道可選:一條走東路,從雲中(在托克托縣古城鄉),沿黃河南下;一條走中路,從九原(在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西北),穿內蒙的鄂爾多斯市(舊伊克昭盟)和陝西榆林、延安南下,秦直道是古代連接九原、甘泉,直達咸陽的國防高速,就從這裡過;一條走西路,逾高闕塞(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從河套地區,沿黃河南下。

(二)豎著看

漢地縱深,從北到南,分三道防線:

1.長城線:山海關-北京-呼和浩特-包頭-嘉峪關,今京沈、京包、包蘭、蘭新四線大體在這條線上。這條線大約在北緯40或41度上下。這條線上的古城多半都是邊塞。秦皇漢武的北巡主要走這條線。

2.黃河線:蘭州-寶雞-咸陽-西安-洛陽-鄭州-開封,今寶蘭、隴海二線大體是沿這條線走。這條線大約在北緯 35度上下。中國早期的都邑和大城市主要在這條線上,秦皇漢武的東巡和西巡主要走這條線。

3.長江線:長三角-九江-荊州-重慶。這條線大約在北緯30度上下。秦皇漢武的南巡主要走這條線。

▲秦皇巡狩封禪路線圖

∷ 兩次大一統

武王克商、周公東征是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周人是從陝西崛起,東土是靠五侯九伯鎮撫。五侯者,齊、魯、晉、衛、燕。如果加上孔子周遊的宋、曹、鄭、陳、蔡,還有西方的秦,南方的吳、楚,就是《史記》的十二諸侯。

▲ 古都洛陽

洛陽,四方入貢道裡均,是本來意義上的中國,虢、鄭在它兩旁,晉國在它背後,楚國當其正南。周室東遷,晉鄭是依。一部春秋史,鄭虢爭政是序幕,晉楚爭霸是高☆禁☆潮。長江流域和南中國,楚最發達,吳越次之,巴蜀又次之。

秦滅六國和東西周是中國的第二次大一統,還是從陝西征服中國。

歷史上的統一,成事者皆以西北伐東南,只有項羽的反秦複楚和朱元璋的反蒙複漢是例外。項羽麾師北上,一把火把咸陽燒了,定都彭城(徐州),一心想的是衣錦還鄉,不足成大事。劉邦興于蜀漢,以長安為都城,才是明智之舉。朱元璋取天下,從安徽起事,定都南京,但燕王朱棣發動政變,還是遷都北京。

∷ 金陵王氣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南方,位置突前,守著長江天塹,對江浙很重要,對東南沿海很重要,從孫權起就是南方最重要的古都。朱元璋之後,洪秀全、孫中山、蔣介石都曾把首都定在南京,但沒有一位真正統一過北方。

▲ 六朝古都南京

古人說金陵有天子氣,被始皇東巡鎮住,500年後才能抬頭。500年後,正好是晉室南渡,定都建康。南京不能統一北方,這不是因為秦始皇把它鎮住了,而是因為中國的重心,早期一直在西北,周秦漢唐都是從陝西、山西取天下。它的北方有個非常廣闊的騎射遊牧帶,時刻威脅著整個中國,離它太近不行,離它太遠也不行。宋以來,中國的經濟中心不斷朝南方(南京、蘇杭)轉移,但政治中心反而往北挪,最後竟然挪到長城線上。此不可不察也。

司馬遷說 “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興自蜀漢 ”。辛亥之後,山河破碎,中國的再統一,竟然還是從北方統一南方,再次應了司馬遷的話。

常任俠先生有詩,“東南王氣沉幽塚,西北浮雲隱玉關 ”。

徐悲鴻先生有詩,“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 ”。

可去洛陽,走臨汾、運城、永濟,可去西安。

▲ 陰 山

3.陝甘寧方向,也有五個秦代邊郡:北有雲中、九原,南有上郡、北地、隴西。這五個郡遮著八百里秦川。雲中、九原在內蒙,位於黃河以北,陰山以南。上郡在陝西北部,北地、隴西在寧夏和甘肅東部。河西走廊,漢代還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北方民族南下,翻越陰山山脈(山上有秦長城),有三條道可選:一條走東路,從雲中(在托克托縣古城鄉),沿黃河南下;一條走中路,從九原(在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西北),穿內蒙的鄂爾多斯市(舊伊克昭盟)和陝西榆林、延安南下,秦直道是古代連接九原、甘泉,直達咸陽的國防高速,就從這裡過;一條走西路,逾高闕塞(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從河套地區,沿黃河南下。

(二)豎著看

漢地縱深,從北到南,分三道防線:

1.長城線:山海關-北京-呼和浩特-包頭-嘉峪關,今京沈、京包、包蘭、蘭新四線大體在這條線上。這條線大約在北緯40或41度上下。這條線上的古城多半都是邊塞。秦皇漢武的北巡主要走這條線。

2.黃河線:蘭州-寶雞-咸陽-西安-洛陽-鄭州-開封,今寶蘭、隴海二線大體是沿這條線走。這條線大約在北緯 35度上下。中國早期的都邑和大城市主要在這條線上,秦皇漢武的東巡和西巡主要走這條線。

3.長江線:長三角-九江-荊州-重慶。這條線大約在北緯30度上下。秦皇漢武的南巡主要走這條線。

▲秦皇巡狩封禪路線圖

∷ 兩次大一統

武王克商、周公東征是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周人是從陝西崛起,東土是靠五侯九伯鎮撫。五侯者,齊、魯、晉、衛、燕。如果加上孔子周遊的宋、曹、鄭、陳、蔡,還有西方的秦,南方的吳、楚,就是《史記》的十二諸侯。

▲ 古都洛陽

洛陽,四方入貢道裡均,是本來意義上的中國,虢、鄭在它兩旁,晉國在它背後,楚國當其正南。周室東遷,晉鄭是依。一部春秋史,鄭虢爭政是序幕,晉楚爭霸是高☆禁☆潮。長江流域和南中國,楚最發達,吳越次之,巴蜀又次之。

秦滅六國和東西周是中國的第二次大一統,還是從陝西征服中國。

歷史上的統一,成事者皆以西北伐東南,只有項羽的反秦複楚和朱元璋的反蒙複漢是例外。項羽麾師北上,一把火把咸陽燒了,定都彭城(徐州),一心想的是衣錦還鄉,不足成大事。劉邦興于蜀漢,以長安為都城,才是明智之舉。朱元璋取天下,從安徽起事,定都南京,但燕王朱棣發動政變,還是遷都北京。

∷ 金陵王氣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南方,位置突前,守著長江天塹,對江浙很重要,對東南沿海很重要,從孫權起就是南方最重要的古都。朱元璋之後,洪秀全、孫中山、蔣介石都曾把首都定在南京,但沒有一位真正統一過北方。

▲ 六朝古都南京

古人說金陵有天子氣,被始皇東巡鎮住,500年後才能抬頭。500年後,正好是晉室南渡,定都建康。南京不能統一北方,這不是因為秦始皇把它鎮住了,而是因為中國的重心,早期一直在西北,周秦漢唐都是從陝西、山西取天下。它的北方有個非常廣闊的騎射遊牧帶,時刻威脅著整個中國,離它太近不行,離它太遠也不行。宋以來,中國的經濟中心不斷朝南方(南京、蘇杭)轉移,但政治中心反而往北挪,最後竟然挪到長城線上。此不可不察也。

司馬遷說 “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興自蜀漢 ”。辛亥之後,山河破碎,中國的再統一,竟然還是從北方統一南方,再次應了司馬遷的話。

常任俠先生有詩,“東南王氣沉幽塚,西北浮雲隱玉關 ”。

徐悲鴻先生有詩,“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