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傷害孩子的想像力,後果到底多可怕?

作者:溫暖小武(爸媽內參主筆)

在今年的“兩會”上,玻璃大王曹德旺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應該關注家庭教育。

他認為,好的家長,勝過好的老師,只有高素質的家長,才能培養出理想的子女。所以,要豐富家長的知識,使其提高子女家庭教育的品質。

我的閨蜜看了這則新聞,說道:“家長的素質確實重要,就像我們經常說的,那麼多行業都 有准入許可,都有執業標準,唯獨家長不需要考試,不需要執證上崗,就可以生兒育女。如 果家長在某方面的知識不具備,

就很可能想當然地教育孩子,結果是傷害了孩子的潛力,阻礙了他們的成長,而不自知。”

她給我講起她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那時,她很愛畫畫,曾經有過當畫家的夢想。

有一次,媽媽拿給她一本畫冊,讓她臨摹。那天,她模仿的是一副很溫馨的畫:一個短髮小 姑娘,有著清秀的單眼皮,穿著綠裙子,舒適地坐在籐椅上,膝蓋上蜷著一隻乖巧的小白貓 。

畫著畫著,

她就開始發揮想像力:如果這個小姑娘長大了,應該是什麼模樣?

於是她給小姑娘畫上了長長的頭髮,像公主一樣打著卷兒,單眼皮改成了雙眼皮,裙子也換 成了更時髦的樣式。那只小白貓也長成了大白貓,還生了許多小貓,圍在椅子旁邊歡鬧。

她對自己的創造,得意極了,迫不及待地把畫兒拿給媽媽看,想要得到表揚。

可是沒想到,媽媽看了之後,大為光火,訓斥道:“叫你有樣學樣,

規規矩矩地畫,你瞎塗 亂抹的是什麼?”

她委屈地解釋說:“我畫的是她長大後的樣子啊。”

媽媽責備道:“你就知道胡思亂想。畫的一點兒都不像!就你這個水準,能當畫家就怪了!下次不許再亂畫了。”

她很難過地跑開了,從此,再看到那本畫冊,也興致全無。她不想再去動筆,再去創造,因 為害怕自己的創意,會被認作異想天開,又遭到批評和責難的眼光。

家長總以為,童年時批評孩子沒關係。

他們以為孩子的記憶,就像沙灘,即使自己的批評在沙灘上印下了痕跡,終究會被時間的潮水蕩滌乾淨。

然而,孩子的記憶,其實是像幼嫩的小樹,極其容易受傷,而一旦被家長的苛責所刺傷,恐 怕終身都要帶著這個傷痕成長。我們看到的很多大樹,即使再大,也無法彌合身上積澱的傷 疤。

長大之後,如媽媽所願,她成了一個循規蹈矩的職員。然而,她始終沒有忘記小時候那個沒有實現的,

想要當畫家的願望,也沒有忘記,她的願望是怎樣痛苦地受了傷,從此蟄伏起來,永遠不敢亮相。

作為家長,本應尊重孩子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偉大的智慧,就來源於強烈而靈活的想像。”

想像力,是人類智慧的火花,讓我們做出不俗的科學發明,或是出色的藝術構想。

詹天佑小時候看到一座自鳴鐘,就想像它為什麼會走時準確,永不疲累,從而對工程機械產 生了興趣,長大後成為傑出的工程師。瓦特童年時看到熱水頂開了壺蓋,聯想到其中的原理,後來發明了蒸汽機。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喬托,兒時喜歡一邊牧羊,一邊在地上盡興亂畫,被慧眼識才的人發現,開始學畫,後來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聲名遠揚。

達芬奇小時候,也畫過洞穴裡的噴火怪獸,那是他想像出來的,他爸爸反而從中看出了藝術 天分,送他去師從名家,而沒有責怪他胡思亂想。

我閨蜜的媽媽,那樣訓她,是出於無心,但是,確實是有可能,讓一個本來能成為畫家的孩子,認為自己不夠好,收起她想像力的翅膀,不再飛翔,不再如願成長。

孩子的自我意識,往往依賴于大人的評價。在孩子的心中,大人就是權威, 他們的評點與意見,有著千鈞力量。

曾經看過一則案例。

多年以前,美國一個3歲的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單詞“OPEN”中的第一個字母,幼稚園的老師教過她,那是“O”。老師既然說那是“O”,那就一定是。

媽媽非常吃驚。因為在孩子上幼稚園之前,她不會只把“O”看成是一個字母,她會把它想 像成是大蘋果,圓滾滾的雞蛋,熟透的新鮮桃子,蹦蹦跳跳的皮球……”

於是,媽媽就把幼稚園告上了法庭,索要精神賠償。她的理由是,幼稚園扼殺了孩子的想像 力,讓他們在看到事物的時候,不能再聯想,只知道光禿禿的概念,這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在開庭的那天,做媽媽的說:“我曾經在公園裡看到,養天鵝的人把天鵝翅膀上的飛羽剪掉,然後放進水塘,它們就不會飛走。現在,我女兒就像是公園裡的天鵝,老師剪壞了她想像的翅膀,讓她過早地被束縛住了。”陪審團聽了,倍感震撼,於是幼稚園敗訴了。

雖然因為老師教的一個字母,而提起訴訟,未免顯得誇張,然而,這其中的道理,卻值得我 們好好想想 。

作為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不是過早地讓孩子陷入死板的概念,而是努力 尊重孩子的發散思維,保護孩子珍貴的童心,活潑的想像,讓他們自在地發揮和創新,不至 於從小就被成人思維所局限,失去自己趣味橫生的幻想,只懂得固定的常識,和僵化的條條 框框。

對於孩子,我們要認真管教,然而對於他們的能力發展,則要自由放養。

如果我們能讓孩子的想像力,自由翱翔,他們能做的事情,也會讓我們驕傲與欣慰。

我看過一則新聞報導,講到開封的一個9歲男孩子,小森,他有一個非常注重他想像力的媽 媽。她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自由聯想,讓他們盡興發揮無拘無束,看到爆米花, 都可以想像成小兔子的形狀。

在她的教導下,小森的想像力,信馬由韁。他9歲時,就寫出了長達6萬字的幻想小說《西瓜皮帽木乃伊》,並因此受到“榕樹下”網站的青睞,成為其簽約作者。

他這部小說,講的是五個木乃伊,每個人頭頂戴著西瓜的一部分作為帽子,一起踏上歷險征 途,打怪升級。

這樣的故事,在一些家長看來,可能顯得荒誕不經。

然而,小森的媽媽,並沒有打擊他說:“木乃伊怎麼可能去探險呢?誰見過木乃伊頭戴西瓜 呢?”

她只是發現了孩子的文學才能,鼓勵他把故事說清楚,斟酌句子,讓他快樂地展開聯想。

於是小森就盡情揮灑想像,寫出了這個讓他的同學都覺得“特別有趣,有特色”的故事。

有時候他編著故事,自己都能把自己逗笑,然後高興得直打滾。長此以往,他的寫作和生活 ,都很歡暢。

他的寫作經歷,一經媒體報導,立刻喚起了許多家長心中培養“天才作家”的夢。

但是,小森的媽媽卻很平靜地告訴記者,世上本來沒有什麼天才作家,“所有孩子都能寫6 萬字的小說,尊重孩子的想像力,並加以引導,才是點石成金之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特長,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小森這樣的鼓勵和滋養。

我曾經聽很多家長說過,他們的孩子,小時候說話超可愛,稍微長大一點,就沒那麼聰明有趣了。

那是因為,我們過早地磨滅了他們的想像力,教他們學會了成人世界的法則:

氣球是圓的,就不准想成方的;太陽是金色的,就不准畫成藍的;上課時,老師問:“雪化了之後是什麼?”孩子只能回答“是水”,而不能回答“是春天”;吃飯時,孩子的長頭髮不小心蘸進碗裡,孩子會高興地說:“我的頭髮在喝湯”,我們卻可能指責她把頭髮弄髒……

如果我們讓孩子的思維,過早固化,那並無裨益。那只能教會他們,在思維方式上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懂得拓展和開創。

家長過早的指點和約束,很可能會讓敏感的孩子,像我的閨蜜那樣,認為自己做錯了事,自己不夠好,從而失去了童年寶貴的機會,把自己的特長加以培養。

我們的現代教育,講究的是培養創新型和複合型的人才。我們不能在孩子想像力最豐盛的童年時期,就把他們的想像加以捆綁。那就像是古代的女孩子,在幼年就裹了小腳,長大之後,還怎麼走路帶風,瀟灑坦蕩。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方法不當,家庭會給孩子最深刻的束縛;但如果思路合適, 家長也能給孩子最重要的滋養。

就像曹德旺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用樹的形象打比喻,那麼家長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幹 ,學校教育是枝,社會教育是葉,學生的成長是果。根深才能幹壯,幹壯才能枝繁,枝繁才能葉茂,葉茂才有果實。”

如果家長能夠加強對自己的進修和約束,從源頭上,對孩子好生引導和教育,他們的生活才能枝繁葉茂。若我們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尊重他們看似奇異的夢想,讓他們的想像力之花,盡情綻放,生活就更可能結出碩果,散發芳香。

永不疲累,從而對工程機械產 生了興趣,長大後成為傑出的工程師。瓦特童年時看到熱水頂開了壺蓋,聯想到其中的原理,後來發明了蒸汽機。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喬托,兒時喜歡一邊牧羊,一邊在地上盡興亂畫,被慧眼識才的人發現,開始學畫,後來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聲名遠揚。

達芬奇小時候,也畫過洞穴裡的噴火怪獸,那是他想像出來的,他爸爸反而從中看出了藝術 天分,送他去師從名家,而沒有責怪他胡思亂想。

我閨蜜的媽媽,那樣訓她,是出於無心,但是,確實是有可能,讓一個本來能成為畫家的孩子,認為自己不夠好,收起她想像力的翅膀,不再飛翔,不再如願成長。

孩子的自我意識,往往依賴于大人的評價。在孩子的心中,大人就是權威, 他們的評點與意見,有著千鈞力量。

曾經看過一則案例。

多年以前,美國一個3歲的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單詞“OPEN”中的第一個字母,幼稚園的老師教過她,那是“O”。老師既然說那是“O”,那就一定是。

媽媽非常吃驚。因為在孩子上幼稚園之前,她不會只把“O”看成是一個字母,她會把它想 像成是大蘋果,圓滾滾的雞蛋,熟透的新鮮桃子,蹦蹦跳跳的皮球……”

於是,媽媽就把幼稚園告上了法庭,索要精神賠償。她的理由是,幼稚園扼殺了孩子的想像 力,讓他們在看到事物的時候,不能再聯想,只知道光禿禿的概念,這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在開庭的那天,做媽媽的說:“我曾經在公園裡看到,養天鵝的人把天鵝翅膀上的飛羽剪掉,然後放進水塘,它們就不會飛走。現在,我女兒就像是公園裡的天鵝,老師剪壞了她想像的翅膀,讓她過早地被束縛住了。”陪審團聽了,倍感震撼,於是幼稚園敗訴了。

雖然因為老師教的一個字母,而提起訴訟,未免顯得誇張,然而,這其中的道理,卻值得我 們好好想想 。

作為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不是過早地讓孩子陷入死板的概念,而是努力 尊重孩子的發散思維,保護孩子珍貴的童心,活潑的想像,讓他們自在地發揮和創新,不至 於從小就被成人思維所局限,失去自己趣味橫生的幻想,只懂得固定的常識,和僵化的條條 框框。

對於孩子,我們要認真管教,然而對於他們的能力發展,則要自由放養。

如果我們能讓孩子的想像力,自由翱翔,他們能做的事情,也會讓我們驕傲與欣慰。

我看過一則新聞報導,講到開封的一個9歲男孩子,小森,他有一個非常注重他想像力的媽 媽。她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自由聯想,讓他們盡興發揮無拘無束,看到爆米花, 都可以想像成小兔子的形狀。

在她的教導下,小森的想像力,信馬由韁。他9歲時,就寫出了長達6萬字的幻想小說《西瓜皮帽木乃伊》,並因此受到“榕樹下”網站的青睞,成為其簽約作者。

他這部小說,講的是五個木乃伊,每個人頭頂戴著西瓜的一部分作為帽子,一起踏上歷險征 途,打怪升級。

這樣的故事,在一些家長看來,可能顯得荒誕不經。

然而,小森的媽媽,並沒有打擊他說:“木乃伊怎麼可能去探險呢?誰見過木乃伊頭戴西瓜 呢?”

她只是發現了孩子的文學才能,鼓勵他把故事說清楚,斟酌句子,讓他快樂地展開聯想。

於是小森就盡情揮灑想像,寫出了這個讓他的同學都覺得“特別有趣,有特色”的故事。

有時候他編著故事,自己都能把自己逗笑,然後高興得直打滾。長此以往,他的寫作和生活 ,都很歡暢。

他的寫作經歷,一經媒體報導,立刻喚起了許多家長心中培養“天才作家”的夢。

但是,小森的媽媽卻很平靜地告訴記者,世上本來沒有什麼天才作家,“所有孩子都能寫6 萬字的小說,尊重孩子的想像力,並加以引導,才是點石成金之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特長,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小森這樣的鼓勵和滋養。

我曾經聽很多家長說過,他們的孩子,小時候說話超可愛,稍微長大一點,就沒那麼聰明有趣了。

那是因為,我們過早地磨滅了他們的想像力,教他們學會了成人世界的法則:

氣球是圓的,就不准想成方的;太陽是金色的,就不准畫成藍的;上課時,老師問:“雪化了之後是什麼?”孩子只能回答“是水”,而不能回答“是春天”;吃飯時,孩子的長頭髮不小心蘸進碗裡,孩子會高興地說:“我的頭髮在喝湯”,我們卻可能指責她把頭髮弄髒……

如果我們讓孩子的思維,過早固化,那並無裨益。那只能教會他們,在思維方式上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懂得拓展和開創。

家長過早的指點和約束,很可能會讓敏感的孩子,像我的閨蜜那樣,認為自己做錯了事,自己不夠好,從而失去了童年寶貴的機會,把自己的特長加以培養。

我們的現代教育,講究的是培養創新型和複合型的人才。我們不能在孩子想像力最豐盛的童年時期,就把他們的想像加以捆綁。那就像是古代的女孩子,在幼年就裹了小腳,長大之後,還怎麼走路帶風,瀟灑坦蕩。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方法不當,家庭會給孩子最深刻的束縛;但如果思路合適, 家長也能給孩子最重要的滋養。

就像曹德旺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用樹的形象打比喻,那麼家長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幹 ,學校教育是枝,社會教育是葉,學生的成長是果。根深才能幹壯,幹壯才能枝繁,枝繁才能葉茂,葉茂才有果實。”

如果家長能夠加強對自己的進修和約束,從源頭上,對孩子好生引導和教育,他們的生活才能枝繁葉茂。若我們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尊重他們看似奇異的夢想,讓他們的想像力之花,盡情綻放,生活就更可能結出碩果,散發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