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漲知識|清明節的由來及風俗

清明節的由來及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

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至今,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隨著時代發展和文明進步,清明祭掃方式也在逐步向採取網路祭掃、鮮花祭掃、頌讀祭文、踏青遙祭、植樹緬懷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組織集體共祭、社區公祭、家庭追思等現代追思活動,弘揚慎終追遠等優秀傳統殯葬文化,從注重實地實物祭掃轉移到以精神傳承為主方向發展。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我國傳統的祭祀日

1、清明節:四月四日;

2、端午節:五月初五;

3、鬼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十五;

4、十月初一:天氣漸涼,民間有給亡人送寒衣的習慣;

5、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祭祀迎春之日;

6、各地也有在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祀的習俗。

另可按逝者卒日進行祭祀

請輸入標題 abcd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