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繁衍生息7000萬年 中華蜜蜂瀕臨滅絕

為防止其他蜜蜂入侵,中華蜜蜂的蜂箱出入口通常做得很小,

幾隻衛兵蜂正在“站崗”

距北京市區120公里的密雲水庫上游,是中華蜜蜂保護區的核心區。蜂學專業科班出身的90後川妹子尹平,就在這裡保護中華蜜蜂(以下簡稱中蜂),“中國是世界上較早馴化蜜蜂的國家之一,在現代中蜂卻走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

“平時大家看到的蜜蜂,大多是義大利蜜蜂。”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說。蜜蜂世界裡的物種戰爭也發生在成都平原。

“田間地頭,那些飛入我們視線的蜜蜂,幾乎不可能是土生土長的野生中蜂。”

難覓蹤跡 “中蜂看不到了,早就跑完了”

90後川妹子尹平是北京中華蜜蜂保護區的技術員

密雲水庫上游,是中華蜜蜂保護區的核心區。2016年畢業于福建農業大學蜂學專業的90後川妹子尹平,

現在是北京密雲區馮家峪鎮保峪嶺養蜂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員。

她說,中國是世界上較早馴化蜜蜂的國家之一,“蜜”甚至出現在甲骨文裡。但在現代,中蜂卻走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在四川地區,中蜂可以躲進山林,而在北方,尤其是華北平原,沒法躲進山林的中蜂很難越冬,大批死亡。

“幸好,密雲水庫附近的山林,隔絕了意蜂的侵襲,給中蜂提供了一小塊世外桃源。

”尹平介紹,密雲採用了崖壁養蜂的方法,這樣既可以避免鼠、蛇對中蜂的傷害,另一方面還可以還原中蜂的野性。而保護區的技術員,會像“蜘蛛俠”一樣,攀爬在懸崖上掛箱、取蜜、研究。

“四川盆地內大多是追花奪蜜的意蜂,中蜂要麼被民間零星養殖,要麼存在于原始深山。”尹平說。

中蜂難覓蹤跡,63歲的溫江養蜂人李萬新也深有感觸。“看不到了,早就跑完了。”李萬新曾自製了一個“收蜂籠”,

用來吸引野蜂,現在擺著庫房裡一放多年未用。李萬新歎氣,別說成都三環內,即使是溫江,也鮮見中蜂影子。

野生中蜂 四川全境僅存“5000群左右”

檢查中華蜜蜂蜂箱時,李萬新很快就找到了蜂王的位置

每年5月底,李萬新就要帶著他的幾百箱中華蜜蜂進山,

汶川和理縣的大山上是最好的趕蜂地。接下來的三個月裡,他會逐花而居,每天搭帳篷、搞野炊。自1983年一群野生中蜂意外飛進李萬新家的院子,他就和中蜂結下了不解之緣。三十四載的趕蜂生涯中,他最大的娛樂就是研究中蜂:它們有著嚴密的社會結構,和壯闊的蜂界戰爭。

“有負責繁衍的蜂王,有負責交尾的雄蜂,有負責采蜜的工蜂,還有專門負責守門的,以及打掃衛生的,甚至還有負責盜蜜的盜蜂等。”研究蜜蜂,就像研究一個社會,與蜜蜂為伴,李萬新感到其樂無窮。為此,李萬新還在幾百箱中蜂之間養了一箱意蜂,研究它們種群之間發生的衝突,也用自己獨有的管理辦法讓它們“不打仗”。

早在2006年,中蜂被列入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物種,但沒能遏制住中蜂走向瀕危。2014年,山東省東營市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給農業部的建議中提到,中蜂的分佈區域縮小了75%以上,種群數量減少80%以上。

四川省高新技術蜜蜂研究所所長何作洲,從事蜜蜂科研工作20餘年,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成都平原內幾乎不可能看到野生的中華蜜蜂,哪怕在農村也很罕見,野生中蜂目前僅存于四川盆地周圍的大山裡,難以統計,“估計有5000群左右”。

意蜂兇猛 中蜂位於蜜蜂食物鏈底端

“平時大家看到的蜜蜂,大多是義大利蜜蜂。”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中華蜜蜂已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了7000萬年,早在殷商時期,中蜂開始被古人馴服、養殖。1896年開始,隨著義大利蜜蜂被大量引入和養殖,逐漸取代了中蜂的經濟地位。

“意蜂一年可以取十幾次蜜,傳統養殖的中蜂一年就一兩次。”趙力介紹,意蜂雖然采蜜傾向單一,但適合大蜜源,效率很高,具有產量大的優點,而且不用分群、分箱,可以成為大群。而傳統中蜂雖然不挑剔,擅采百花蜜,但產量很小,而且性情容易分群跑掉。“在一個采蜜季節,一群意蜂的采蜜量是一群中蜂的三四倍。”李萬新說,意蜂產量高於中蜂,而且還可以產蜂膠,而中蜂則沒有採集加工蜂膠的本領。意蜂具有更為強勢的經濟效益,這直接導致了中蜂養殖數量的減少。

比經濟效益更直接的威脅是,意蜂和中蜂還存在鮮為人知的“蜂界戰爭”。何作洲介紹,每當蜜源緊張的時候,同種各蜂群之間會互相盜蜜,由於各群守衛蜂的把守,盜蜂多數被驅逐或格殺,很少造成大的傷害。但因為意蜂體型大於中蜂,實力不對等,致使中蜂通常遭受極大的傷害。

李萬新喜歡觀察蜜蜂之間的戰爭,他認為中蜂位於蜜蜂食物鏈的底端。比如馬蜂自己不會采蜜,專挑其他蜜蜂下手,一旦中蜂被馬蜂抓住,先是被咬死,然後肚子裡的蜜會被吸走;如果更為兇悍的虎頭蜂盯上了中蜂,一兩隻虎頭蜂就可以殲滅一整個中蜂蜂群。

拯救中蜂 四川的保護和開發走在前列

“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中蜂功不可沒。”趙力說,中蜂善采百花蜜,不挑剔,很多野生植物都要靠中蜂來授粉繁殖。中蜂誕生7000萬年以來,為生態平衡做出了巨大貢獻。何作洲同意趙力的說法,他認為前些年中蜂減少,已破壞了固有的自然生態體系,使物種多樣性減少。

除了生態方面的原因,保護中華蜜蜂也有其經濟效益。李萬新認為,隨著消費者消費品質的提高,中蜂產出的百花蜜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百花蜜由於釀蜜週期長,所含的水量也更小,而且還有著中草藥價值,近年來百花蜜的價格開始超過意蜂產出的蜜,達到30多元一斤。“百花蜜沒有大規模的用飼料養殖,也不用擔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

“2016年,宋心仿在兩會上提案後,農業部開始為養蜂業進行財政性補助。”何作洲說,有了經濟層面的重視,中蜂的養殖開始回暖,目前廣元、青川一代的蜜蜂養殖場開始成規模養殖中蜂。而四川省高新技術蜜蜂研究所,也對中蜂的養殖方法、繁育能力和產品開發做出了大量研究,目前擁有中蜂5萬多箱。

趙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為了保護中蜂,目前全國已建立三個國家級中蜂保種場,兩個保護區,並將中蜂列入了國家級蜜蜂基因庫進行保護。四川省蜂業管理站副站長王順海為記者補充,四川在保護中蜂方面開展還不錯,早在十多年前就擁有3個省級中蜂保護區、1個國家級保種場,分佈在青川、萬源、瑪律康等地。

甚至還有負責盜蜜的盜蜂等。”研究蜜蜂,就像研究一個社會,與蜜蜂為伴,李萬新感到其樂無窮。為此,李萬新還在幾百箱中蜂之間養了一箱意蜂,研究它們種群之間發生的衝突,也用自己獨有的管理辦法讓它們“不打仗”。

早在2006年,中蜂被列入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物種,但沒能遏制住中蜂走向瀕危。2014年,山東省東營市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給農業部的建議中提到,中蜂的分佈區域縮小了75%以上,種群數量減少80%以上。

四川省高新技術蜜蜂研究所所長何作洲,從事蜜蜂科研工作20餘年,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成都平原內幾乎不可能看到野生的中華蜜蜂,哪怕在農村也很罕見,野生中蜂目前僅存于四川盆地周圍的大山裡,難以統計,“估計有5000群左右”。

意蜂兇猛 中蜂位於蜜蜂食物鏈底端

“平時大家看到的蜜蜂,大多是義大利蜜蜂。”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中華蜜蜂已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了7000萬年,早在殷商時期,中蜂開始被古人馴服、養殖。1896年開始,隨著義大利蜜蜂被大量引入和養殖,逐漸取代了中蜂的經濟地位。

“意蜂一年可以取十幾次蜜,傳統養殖的中蜂一年就一兩次。”趙力介紹,意蜂雖然采蜜傾向單一,但適合大蜜源,效率很高,具有產量大的優點,而且不用分群、分箱,可以成為大群。而傳統中蜂雖然不挑剔,擅采百花蜜,但產量很小,而且性情容易分群跑掉。“在一個采蜜季節,一群意蜂的采蜜量是一群中蜂的三四倍。”李萬新說,意蜂產量高於中蜂,而且還可以產蜂膠,而中蜂則沒有採集加工蜂膠的本領。意蜂具有更為強勢的經濟效益,這直接導致了中蜂養殖數量的減少。

比經濟效益更直接的威脅是,意蜂和中蜂還存在鮮為人知的“蜂界戰爭”。何作洲介紹,每當蜜源緊張的時候,同種各蜂群之間會互相盜蜜,由於各群守衛蜂的把守,盜蜂多數被驅逐或格殺,很少造成大的傷害。但因為意蜂體型大於中蜂,實力不對等,致使中蜂通常遭受極大的傷害。

李萬新喜歡觀察蜜蜂之間的戰爭,他認為中蜂位於蜜蜂食物鏈的底端。比如馬蜂自己不會采蜜,專挑其他蜜蜂下手,一旦中蜂被馬蜂抓住,先是被咬死,然後肚子裡的蜜會被吸走;如果更為兇悍的虎頭蜂盯上了中蜂,一兩隻虎頭蜂就可以殲滅一整個中蜂蜂群。

拯救中蜂 四川的保護和開發走在前列

“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中蜂功不可沒。”趙力說,中蜂善采百花蜜,不挑剔,很多野生植物都要靠中蜂來授粉繁殖。中蜂誕生7000萬年以來,為生態平衡做出了巨大貢獻。何作洲同意趙力的說法,他認為前些年中蜂減少,已破壞了固有的自然生態體系,使物種多樣性減少。

除了生態方面的原因,保護中華蜜蜂也有其經濟效益。李萬新認為,隨著消費者消費品質的提高,中蜂產出的百花蜜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百花蜜由於釀蜜週期長,所含的水量也更小,而且還有著中草藥價值,近年來百花蜜的價格開始超過意蜂產出的蜜,達到30多元一斤。“百花蜜沒有大規模的用飼料養殖,也不用擔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

“2016年,宋心仿在兩會上提案後,農業部開始為養蜂業進行財政性補助。”何作洲說,有了經濟層面的重視,中蜂的養殖開始回暖,目前廣元、青川一代的蜜蜂養殖場開始成規模養殖中蜂。而四川省高新技術蜜蜂研究所,也對中蜂的養殖方法、繁育能力和產品開發做出了大量研究,目前擁有中蜂5萬多箱。

趙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為了保護中蜂,目前全國已建立三個國家級中蜂保種場,兩個保護區,並將中蜂列入了國家級蜜蜂基因庫進行保護。四川省蜂業管理站副站長王順海為記者補充,四川在保護中蜂方面開展還不錯,早在十多年前就擁有3個省級中蜂保護區、1個國家級保種場,分佈在青川、萬源、瑪律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