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正印在臨縣調研指出:突出精准方略 發展特色產業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農業發展近況如何?農村環境是否改善?農民有什麼所需所盼?5月29日,

正逢臨縣送戲下鄉暨第三屆“青塘粽葉香”民俗文化節啟動,市委書記李正印放棄節假日休息,深入下鄉駐村聯繫點臨縣安業鄉前青塘村調研。他強調,要突出精准方略,發展特色產業,努力把當地優勢轉化為脫貧致富的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委秘書長李小明一同調研。

烈日炎炎沒有擋住李正印的腳步。剛下車,

他就深入前青塘村的大街小巷,實地察看該村最近環境整治情況。當看到村容村貌與之前有較大改觀時,他表示滿意。在該村新設的廢品收購站,李正印囑咐村幹部,要注意廢品的及時清理轉運工作,決不能造成二次污染。

在前青塘村粽子廠,當瞭解到該村粽子今年產銷兩旺、供不應求,比去年同期增加近50%時,他鼓勵鄉村幹部,要繼續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標準化生產和品質控制,

提升產品品質,加大市場行銷力度,不斷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在該村文化廣場,李正印和遊客、群眾一同觀看了該村傳統手工藝展示。在葦席編織技藝展示區,他握著手工藝人王偉平粗糙的手和他促膝交談:“今年編織葦席收入怎麼樣?最近有沒有新作品?”他鼓勵王偉平,勞動最光榮,要在葦業新產品加工編織上多做文章、多下工夫,帶動更多的群眾參與葦業手工藝品製作。
他對隨行的縣鄉村幹部說,要樹立新的資源觀,多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使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脫貧致富的產業優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紡線技藝展示區,李正印和遊客一道駐足,饒有興趣地觀看了傳統擰繩、紡線等技藝。他說,前青塘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活動、民間技藝廣泛流傳,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開發價值。

扶貧先扶智。貧困戶張雲兆、蘇兆雲兩家今年都有孩子參加高考,李正印牽掛著這些“讀書郎”。他來到孩子們身邊,為他們送去祝福,鼓勵他們調整心態,以最佳狀態接受檢閱,爭取考出好成績。

李正印還深入到前青塘村後山,聽取了鎮村幹部關於村莊發展規劃的彙報,實地察看了老民宅和正在恢復建設中的晉綏軍區野戰醫院。他強調,要進一步加大專業規劃力度,

大力招商引資,吸引社會力量,對四合院、古建築、舊窯洞等進行有效修繕利用,統籌搞好村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等,將青塘村打造成呂梁山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調研中,李正印與縣鄉村三級幹部召開會議,研究前青塘村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工作。他強調,前青塘村實現脫貧致富,要做好六方面工作。一要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要依託資源優勢,以粽子加工為主導產業,打好“青塘”這個品牌,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大力發展特色食品產業,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二要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將現代元素注入葦席編織、蘆葦畫製作、小石磨製作、傘頭秧歌、紡織等傳統文化中,加大對農民、藝人、工匠的培訓力度,培養懂技術、能致富的新型農民。三要挖掘、總結、整理當地紅色歷史、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四要深入開展美麗宜居示範村建設,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五要積極發展旅遊產業。以開放的理念引進戰略投資夥伴,加大對舊村老民宅、晉綏軍區野戰醫院等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六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抓好農村黨支部建設。要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確保各級黨組織充分履行職能、發揮核心作用,確保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忠誠乾淨擔當、發揮表率作用,確保廣大黨員黨性堅強、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會議結束已經傍晚,正逢臨縣送戲下鄉和第三屆“青塘粽葉香”民俗文化“傘頭秧歌話脫貧”活動,青塘村文化廣場熱鬧非凡。李正印和群眾一起,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民俗文化節演出。

呂梁日報

以粽子加工為主導產業,打好“青塘”這個品牌,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大力發展特色食品產業,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二要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將現代元素注入葦席編織、蘆葦畫製作、小石磨製作、傘頭秧歌、紡織等傳統文化中,加大對農民、藝人、工匠的培訓力度,培養懂技術、能致富的新型農民。三要挖掘、總結、整理當地紅色歷史、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四要深入開展美麗宜居示範村建設,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五要積極發展旅遊產業。以開放的理念引進戰略投資夥伴,加大對舊村老民宅、晉綏軍區野戰醫院等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六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抓好農村黨支部建設。要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確保各級黨組織充分履行職能、發揮核心作用,確保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忠誠乾淨擔當、發揮表率作用,確保廣大黨員黨性堅強、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會議結束已經傍晚,正逢臨縣送戲下鄉和第三屆“青塘粽葉香”民俗文化“傘頭秧歌話脫貧”活動,青塘村文化廣場熱鬧非凡。李正印和群眾一起,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民俗文化節演出。

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