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雪花酪,一口一口都是小時候的味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一種美食,

無論時光如何變遷,

都不曾改變。

那個最愛,絕不是之後的偶然遇見,

而是最初手中的那一碗。

我的,是雪花酪...

1

還沒進入夏天,就已經悶熱的不行,在周口褲襠街馬不停蹄吃了一天。

臨近傍晚,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這裡的小吃更多了,人們穿梭在街道中尋找著各自喜歡的那個味道。

小城的夜雖不如大城市般擁擠,卻也熱鬧的很,處處人間煙火氣十足。

你能很輕易的看到,偶爾還有幾個光著膀子坐在酒攤上劃拳的;要不就是下了晚班順便來這邊帶幾個小菜回家當晚餐的。

小城的安逸讓人忍不住有點陶醉,拖著滿肚子的美食,腳步也開始變得有些懶散。

趁著夜色正好,有人提議去找點冷飲消消暑,順便歇歇腳。

到過周口的人,大抵都忘不了那碗清清涼的雪花酪吧。

在周口,賣雪花酪的不少,但是那些都賣不過大十字街的申記家,據說,申記雪花酪在大十字街支攤已經十幾年了。

天稍微一熱,周圍的居民無論大人小孩,都好這口兒。就連來這吃過的外地人,吃過一次也是念念不忘。

來之前,

就有朋友咱三囑咐:到周口,一定得嘗嘗那裡的雪花酪。

通常,這樣的囑咐,與我們這群吃貨來說,也是會排除萬難,一定去實現。

2

與其說這是個小攤,不如說,就是自製的一個玻璃小推車,車上一邊是一口大大的老式保溫箱,一邊是雪花酪的小料。

這雪花酪味道很好,和小時候吃的味道差別不大,但是終究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改變還是有些改變的。

這冰沙粗粗的,吃起來有點顆粒感,一碗上好的雪花酪都要歸功與這冰沙。申記雪花酪裡除了葡萄乾、紅豆醬等,還有一樣東西比較特別,就是銀耳。

銀耳一直都是甜品的最佳拍檔,只是在冷飲中遇見還真是第一次,被冰鎮了的銀耳吃起來更加脆爽Q彈,當然這也應該屬於美顏冷飲了吧。

據說,雪花酪又稱土法冰淇淋,是一道古老的漢族小吃。屬於明朝皇宮裡的秘制冷食,也是中國最早的冷飲專案。

當年,明朝皇帝第一次吃到雪花酪,食後龍顏大悅,即興賜名“雪花酪”。後流傳至民間至今。

古時候沒冰箱,冬天時人們把大塊浮冰,用草席包裹放入地窖保存,至來年夏天取出部分冰塊打碎成末,和上蜂蜜、酸梅汁、果脯,就成了最早的雪花酪。

後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雪花酪也是一變再變,裡面的小料更加豐富,味道也更加可口。

在舊社會時,雪花酪也窮人孩子能買得起吃得上的零嘴,每到夏天孩子們總會苦苦哀求大人,鬧著要吃雪花酪,大人們熬不過,就會買來給孩子吃,一碗雪花酪常常是全家7、8個孩子分著吃。

3

在街邊的路燈下端坐,一口一口的吃著雪花酪,我們幾個都沉默了,那一刻大家特別安靜,我不知道他們想到了什麼,而我卻想起了我的小時候。

那個時候,還是一根老冰棒打天下的冷飲時代,當年夜市場上出現了五元一杯的刨冰,都感覺那是個天價,後來,比刨冰更高一個檔次的雪花酪出現,更讓我們這群小孩垂涎三尺。

也像眼前這樣的玻璃小車,也是在人們納涼的地方或是家屬院外出現。

那時,我們家屬院外有個老太太,每到夏天就出來賣雪花酪,當時也是因為嘴饞好奇,硬是攢了好幾天的零花錢,只為去嘗嘗那碗雪花酪,想吃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雪花酪的名字如此動聽。

第一次吃雪花酪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

當老太太把一碗蛋黃的的冰沙上淋上紅豆、葡萄乾、山楂、花生碎、黑芝麻膏等小料,小碗已經堆的像小山了。

我從老太太的手中接過小碗,神聖的坐在小桌邊,認真端詳了一會,然後一小口一小口的細品,吃的很慢很慢,生怕一下子就吃完了。

這雪花酪冰冰涼的,有股淡淡的奶香味兒,和小時候那種紅黃牛奶冰糕味道有點像,裡面的小料被凍的很硬,所以吃的時候要用力的嚼。

吃到最後,往往是小料吃光了,只剩下融化了的雪水,然後,仰頭一股腦的喝下,一碗雪花酪也算是吃的乾乾淨淨。

家門口賣雪花酪的老太太沒做幾年就不幹了,有段日子還在路上碰見過她,她還說:做雪花酪太辛苦了,賺的都是辛苦錢,兒子不讓她幹了。

如今,再吃雪花酪,又不免又讓我想起了女兒所鍾愛的DQ,這是個外來的霜淇淋品牌,其特點和當年的雪花酪有點相似,霜淇淋里加上各種小料。

女兒對DQ有多喜歡,就像我當年對雪花酪有多愛,我們這樣的兩代人,喜歡的冷飲是多麼的相似呀。

不知道多年後,女兒的下一代所熱愛的冷飲又是個什麼樣?

4

當年,桑格格的《小時候》一經開售,就被人瘋搶。

也曾買了一本,閒時拿來翻讀,記述式的講錄,文字雖平實,卻充滿屬於那個年代人童年的點點滴滴。

書紅自有它的理由,每個人都是一本充滿故事的小匣子,而關於小時候的那段更是值得反復玩味。

在一個還沒有欲望的年齡段裡,吃和玩便成了主體中的主題。

就如同,今天再遇雪花酪,無論再撐,也非要吃上一碗,一口一口滿是小時候的味道。

這樣的一個夜晚,在街頭,路燈下,幾個朋友,品著雪花酪,再回首。

文 | 孫岩岩 編 | 阿寧

後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雪花酪也是一變再變,裡面的小料更加豐富,味道也更加可口。

在舊社會時,雪花酪也窮人孩子能買得起吃得上的零嘴,每到夏天孩子們總會苦苦哀求大人,鬧著要吃雪花酪,大人們熬不過,就會買來給孩子吃,一碗雪花酪常常是全家7、8個孩子分著吃。

3

在街邊的路燈下端坐,一口一口的吃著雪花酪,我們幾個都沉默了,那一刻大家特別安靜,我不知道他們想到了什麼,而我卻想起了我的小時候。

那個時候,還是一根老冰棒打天下的冷飲時代,當年夜市場上出現了五元一杯的刨冰,都感覺那是個天價,後來,比刨冰更高一個檔次的雪花酪出現,更讓我們這群小孩垂涎三尺。

也像眼前這樣的玻璃小車,也是在人們納涼的地方或是家屬院外出現。

那時,我們家屬院外有個老太太,每到夏天就出來賣雪花酪,當時也是因為嘴饞好奇,硬是攢了好幾天的零花錢,只為去嘗嘗那碗雪花酪,想吃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雪花酪的名字如此動聽。

第一次吃雪花酪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

當老太太把一碗蛋黃的的冰沙上淋上紅豆、葡萄乾、山楂、花生碎、黑芝麻膏等小料,小碗已經堆的像小山了。

我從老太太的手中接過小碗,神聖的坐在小桌邊,認真端詳了一會,然後一小口一小口的細品,吃的很慢很慢,生怕一下子就吃完了。

這雪花酪冰冰涼的,有股淡淡的奶香味兒,和小時候那種紅黃牛奶冰糕味道有點像,裡面的小料被凍的很硬,所以吃的時候要用力的嚼。

吃到最後,往往是小料吃光了,只剩下融化了的雪水,然後,仰頭一股腦的喝下,一碗雪花酪也算是吃的乾乾淨淨。

家門口賣雪花酪的老太太沒做幾年就不幹了,有段日子還在路上碰見過她,她還說:做雪花酪太辛苦了,賺的都是辛苦錢,兒子不讓她幹了。

如今,再吃雪花酪,又不免又讓我想起了女兒所鍾愛的DQ,這是個外來的霜淇淋品牌,其特點和當年的雪花酪有點相似,霜淇淋里加上各種小料。

女兒對DQ有多喜歡,就像我當年對雪花酪有多愛,我們這樣的兩代人,喜歡的冷飲是多麼的相似呀。

不知道多年後,女兒的下一代所熱愛的冷飲又是個什麼樣?

4

當年,桑格格的《小時候》一經開售,就被人瘋搶。

也曾買了一本,閒時拿來翻讀,記述式的講錄,文字雖平實,卻充滿屬於那個年代人童年的點點滴滴。

書紅自有它的理由,每個人都是一本充滿故事的小匣子,而關於小時候的那段更是值得反復玩味。

在一個還沒有欲望的年齡段裡,吃和玩便成了主體中的主題。

就如同,今天再遇雪花酪,無論再撐,也非要吃上一碗,一口一口滿是小時候的味道。

這樣的一個夜晚,在街頭,路燈下,幾個朋友,品著雪花酪,再回首。

文 | 孫岩岩 編 | 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