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隋朝奇女子,勇冠三軍,周總理贊其“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中國歷史上,女將青史留名者並不多,冼夫人堪稱女中猛降。


冼夫人(522年-601年),南北朝時期高涼郡俚人,為俚人傑出的女領袖和軍事家,是古代嶺南地區最受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南梁宋康郡夫人、陳朝石龍太夫人、隋朝譙國夫人,諡誠敬夫人。

嶺南冼氏原是擁有十幾萬戶的部族首領,跨據廣東粵西一帶山區。

冼夫人生於梁武帝初年,幼年時叫冼百合。少年時代,冼夫人便開始了金戈鐵馬的軍事生涯,經歷過幾次部族之間的械鬥,

頗有男兒氣概,稍長更得異人傳授武藝及韜略,不但能挽弓執刀與敵人拼鬥,而且深諳行軍佈陣之法。史稱“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不足二十歲,已成為其南越部族的主幹,成為率領千軍萬馬的統帥。

南朝時,嶺南漢、俚民族矛盾激烈,爭戰中時任首領的冼夫人父親及叔父均遇難,她與其兄冼挺率領部眾退守南梁山開闢根據地,

終於以武力戰勝高要軍閥孫冏和新州豪霸盧子雄。嶺南地區幾次關係到國家興衰存亡的重大戰役,按正史記載有四次軍事行動是冼夫人直接指揮的:

第一是梁太清三年(549)三月擒殺高州刺史李遷仕,配合陳霸先平定了侯景之亂,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第二是陳太建元年(569)十月與陳將章昭達配合,內外夾攻,擊敗了廣州刺史歐陽紇的反叛,粉碎了其分裂國家的陰謀;

第三是隋開皇九年(589)二月,打破徐璒的封鎖抗拒,迎隋將韋洸入廣州,為隋的統一全中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四是隋開皇十年(590)十一月,番禺俚帥王仲宣和土著酋長陳佛智反隋,冼夫人“在帥堂村點將台起兵救應廣州”,擊殺了陳佛智,並與隋將鹿願會合,聯手擊敗王仲宣,事平,又親自護衛詔使裴矩巡視嶺南各地,撫慰亡叛,各州首領紛紛出迎參謁。

在這些重大戰役和歷史事件中,

冼夫人用兵巧妙,變化多端,能根據不同的戰役,採用不同的謀略決策戰勝敵人,顯示出一位元指揮若定、高瞻遠矚的軍事戰略家氣度。

南北朝時對峙的局面雖然由隋文帝統一,但嶺南地區尚未歸附,為了維持地方安寧,共推石龍太夫人冼氏出來領導,仍用陳朝封贈的儀仗及兵衛甲盾,每每前呼後擁巡視各州,真個是威鎮南疆,簡直就是個小王國的女皇帝了。

此時她已經是六十開外的人,兒子馮僕已死,孫兒馮魂與馮暄隨侍左右、大家都稱她為“聖母”。

隋帝派遣韋冼前往嶺南宣撫,並攜帶陳後主的親筆書信,以及冼夫人先前呈獻給陳後主的“扶南犀杖”作為信物,冼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陳朝已經滅亡,於是率眾歸附隋朝,長孫馮魂被破格提升為儀國三司,冼夫人被冊封為“宋康郡夫人”。

韋冼仍舊滯留嶺南,嶺南人王仲宣連絡各部族首領圍襲欽差大人,冼夫人既接受冊封,自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責任,於是派孫兒馮暄率兵往援,進兵不利,被俘下獄。冼夫人再派幼孫馮盎馳援,而且親自披掛上陣以為後應,很快就消平叛亂。

從此南疆一片安謐,朝廷政令直達海隅,隋文帝對此大加讚賞,追贈冼夫人的先夫為廣州總管,追封他為譙國公,冼夫人被封為“譙國夫人”。

譙國夫人雖然不是什麼官位,但卻比照總管衙門,設置幕僚機構和屬官,並頒予印信兵符,全權指揮嶺南六州兵馬,且給予一項特殊權利,遇有緊急事故,可以不先奏報朝廷而便宜行事。

這是一項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榮耀,總管嶺南六州軍政大權,朝廷視之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賞賜有加,皇后也刻意籠絡,信使不絕于途。

隋文帝定都大興,也就是長安,減輕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嶺南地區成效尤為可觀,隋文帝曾降敕書“朕撫育眾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淨,兆庶安樂。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直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

隋朝開國以後,改廣州為番州,除了倚重譙國夫人坐鎮嶺南,更由朝廷派趙訥為番州總管,綜轄地方政務,由於趙訥貪污不法,動輒苛虐番民各部族,怨聲四起,有的甚至叛離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詔譙國夫人就近懲治趙訥,並招撫諸部族。

譙國夫人此時已經年屆古稀,猶自抖擻精神乘騎駿馬,盛張錦傘,親捧詔書逮捕趙訥,然後審問、正法,並一一列舉罪狀及受賄財物,派遣專使奏報朝廷,又風塵僕僕地巡行各州各郡宣達聖旨,嶺南各地複歸平靜。

譙國夫人安撫百姓、綏靖地方,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曆事三朝。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于朝,封其子馮盎為高州刺史,封其子馮暄為羅州刺史,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設幕府,署長吏以下官屬。特准許她調六州兵馬,遇非常事可先斬後奏。

西元601年,威鎮南疆的譙國夫人也油盡燈熄,享年七十五歲,追贈她為“誠敬夫人”。

歷代政權不但給予冼夫人封賞,並納入官方祀典,讓其享地方官府的春秋二祭及誕祭。自隋初冼夫人去世後,即“官置祠祀之”,尤其明清兩代,官府致祭不絕,清光緒《高州府志》記載:“冼夫人廟,每歲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誕辰。本府率官屬致祭,議同名宦。” 官府祭祀還規定了一套具體的祭祀程式和禮儀,莊重虔誠。

韋冼仍舊滯留嶺南,嶺南人王仲宣連絡各部族首領圍襲欽差大人,冼夫人既接受冊封,自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責任,於是派孫兒馮暄率兵往援,進兵不利,被俘下獄。冼夫人再派幼孫馮盎馳援,而且親自披掛上陣以為後應,很快就消平叛亂。

從此南疆一片安謐,朝廷政令直達海隅,隋文帝對此大加讚賞,追贈冼夫人的先夫為廣州總管,追封他為譙國公,冼夫人被封為“譙國夫人”。

譙國夫人雖然不是什麼官位,但卻比照總管衙門,設置幕僚機構和屬官,並頒予印信兵符,全權指揮嶺南六州兵馬,且給予一項特殊權利,遇有緊急事故,可以不先奏報朝廷而便宜行事。

這是一項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榮耀,總管嶺南六州軍政大權,朝廷視之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賞賜有加,皇后也刻意籠絡,信使不絕于途。

隋文帝定都大興,也就是長安,減輕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嶺南地區成效尤為可觀,隋文帝曾降敕書“朕撫育眾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淨,兆庶安樂。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直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

隋朝開國以後,改廣州為番州,除了倚重譙國夫人坐鎮嶺南,更由朝廷派趙訥為番州總管,綜轄地方政務,由於趙訥貪污不法,動輒苛虐番民各部族,怨聲四起,有的甚至叛離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詔譙國夫人就近懲治趙訥,並招撫諸部族。

譙國夫人此時已經年屆古稀,猶自抖擻精神乘騎駿馬,盛張錦傘,親捧詔書逮捕趙訥,然後審問、正法,並一一列舉罪狀及受賄財物,派遣專使奏報朝廷,又風塵僕僕地巡行各州各郡宣達聖旨,嶺南各地複歸平靜。

譙國夫人安撫百姓、綏靖地方,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曆事三朝。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于朝,封其子馮盎為高州刺史,封其子馮暄為羅州刺史,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設幕府,署長吏以下官屬。特准許她調六州兵馬,遇非常事可先斬後奏。

西元601年,威鎮南疆的譙國夫人也油盡燈熄,享年七十五歲,追贈她為“誠敬夫人”。

歷代政權不但給予冼夫人封賞,並納入官方祀典,讓其享地方官府的春秋二祭及誕祭。自隋初冼夫人去世後,即“官置祠祀之”,尤其明清兩代,官府致祭不絕,清光緒《高州府志》記載:“冼夫人廟,每歲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誕辰。本府率官屬致祭,議同名宦。” 官府祭祀還規定了一套具體的祭祀程式和禮儀,莊重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