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聽說過全球4A季風嗎?

一個季風區必須表現為一年中至少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時期維持著相對的濕或相對的幹,既存在著幹與濕的轉換,在全球區域範圍可劃分為四大區域,即4A季風區,亞洲季風(Asia),

澳大利亞季風(Australia),非洲季風(Africa),美洲季風(America北美西部)。

(1)亞洲季風

人們對東亞(印度)季風的研究歷史悠久,內容很多並且特徵最明顯,人們對季風的研究就是從南亞季風開始研究的。

東南亞季風區是亞洲最早的季風降水的地區,它以中國南海為中心,包括南海,中印半島和菲律賓等地。長期以來缺少觀測資料故對東南亞季風認識較少,但由於發現南海地區季風爆發對亞洲季風有重要作用,

故在20世紀末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聯合在南海及周邊地區進行了所謂的“南海季風實驗”由此獲得的大量觀測資料,提高了人們對東南亞季風的認識。

東亞季風區包括中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中國把季風稱為梅雨Meiyu韓國稱為Changma日本稱為Baiu.

(2)澳大利亞季風

1月份澳大利亞北部的沙漠熱低壓的氣旋性環流組成有限的夏季季風,它的影響向東一直延伸到所羅門群島,並且在海陸溫度梯度大的西部是最強的。7月份澳大利亞高壓向東移動,此反氣旋可以在相對冷的內陸暫時減慢和加強[拉塞爾;有些能跨越赤道進入東南亞熱低壓區。

(3)非洲季風

非洲大陸橫跨赤道,其東部在1月份輻射冷卻導致在撒哈拉和阿拉伯形成高氣壓;輻射增熱在卡拉哈裡沙漠形成熱低壓,由此發生的南北氣壓梯度使氣流自北向南越過赤道。7月份與1月份相反,輻射冷卻的結果使卡拉哈裡沙漠成為高壓區,而輻射增溫的結果使撒哈拉成為低壓區。南北氣壓梯度形成越過赤道的南來氣流,

最後在南印度洋與東南信風合併,在赤道以北則與西南季風合併;由於湧升的作用,促使它成為的偏南季風要比1月份的偏北季風強一些。

在非洲西部,在1月份時,撒哈拉反氣旋是冷空氣南流的源地,但是從歐洲爆發的極地空氣因受到相對溫暖的地中海的阻礙而不能加強西非的季風(正如喜馬拉雅山屏障對南亞季風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的),故地中海和另一因素本格拉洋流聯合作用,

把西非冬季季風的範圍限制在北半球的15個緯度內,而東非以東的季風範圍超過了40個緯度。在7月份,由於撒哈拉熱氣壓與南大西洋反氣旋之間有一個較大的氣壓梯度,形成跨越赤道的強勁的南來氣流。然而,因為赤道以南全年冷水均具有穩定性,並且因為陸上在10°-20°S之間比海上和熱壓所在位置仍然是暖些,故僅僅5°N以北氣流的一部分可以劃為是具有季風性的。

(4)美洲季風

美洲季風只分佈在美國西部沿海一帶和南部,只具有某些季風特徵,屬於較弱季風。南美洲沒有季風:從赤道向南或向北,大陸均變窄了,因此限制了極地高壓或熱低壓的形成的範圍,且由於其他一些因素如海面與空氣溫度差別影響而不能形成季風。

(5)北極區沒有季風,因為無論在夏季和冬季,北冰洋平均海平面氣壓都是處於相對低的氣壓。在高原地區,我國氣象學家高由禧先生早就認為存在高原季風。如我國青藏高原,其高原低層大氣冬季表現為冷高壓,夏季表現為熱低壓,並形成了高原上獨特的低槽(一個切變線低渦環流系統),在熱力環流和降水方面都表現出區域的冬夏季反轉現象。由於觀測資料缺乏,對高原季風的認識相對較少。

(4)美洲季風

美洲季風只分佈在美國西部沿海一帶和南部,只具有某些季風特徵,屬於較弱季風。南美洲沒有季風:從赤道向南或向北,大陸均變窄了,因此限制了極地高壓或熱低壓的形成的範圍,且由於其他一些因素如海面與空氣溫度差別影響而不能形成季風。

(5)北極區沒有季風,因為無論在夏季和冬季,北冰洋平均海平面氣壓都是處於相對低的氣壓。在高原地區,我國氣象學家高由禧先生早就認為存在高原季風。如我國青藏高原,其高原低層大氣冬季表現為冷高壓,夏季表現為熱低壓,並形成了高原上獨特的低槽(一個切變線低渦環流系統),在熱力環流和降水方面都表現出區域的冬夏季反轉現象。由於觀測資料缺乏,對高原季風的認識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