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春秋戰國時期,這人寵鶴如命,竟然不顧萬里錦繡江山

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有個國王衛懿公和那位周朝養牛的子頹差不多,也喜歡養寵物。可惜兩個人生活的時間錯開了幾十年,無法進行經驗交流。

這位衛懿公比子頹點子更多,

投入更大。他養的寵物叫鶴。就是我們常說的丹頂鶴。這種動物因頭頂有個紅紅蓋子而得名。高足、白毛,走起路來不緊不慢,叫聲遠近都能聽到。按古人寫的《相鶴經》說這鶴“大喉以吐,情頸以納新,故壽不可限量。行必依洲清,止不集林木。蓋羽族之長,仙家之駁驟也。”。大概衛懿公很喜歡鶴的這種仙裡仙氣的精神勁兒。

衛懿公為了鶴既癡心,又敢於捨得花錢投入:

一是規模大,範圍廣。

宮廷內外,官家苑圃,全部都批准為鶴苑。

二是不拘數量。不管是老百姓還是官員士大夫,只要有人來獻,都要獎勵。有的當即就可以任命為幾級官員。

三是根據鶴的外形體貌特徵,以及聲音的悅耳情況,把鶴分幾個等次,每個等次搭配品質不同的粗細食物,相當於當時人間官員的“俸祿”。

四是鶴的食物來源,以及養鶴的人員工資報酬全額由國家撥付。國庫不足,就想辦法向老百姓加重賦稅。

老百姓的死活,這個衛懿公根本不管不問。

衛懿公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所有的日常業務工作就是買鶴、品鶴、指揮喂鶴、帶鶴出外遊玩。

衛懿公帶鶴出遊,在當時各諸侯國是出了名的。由於養鶴太多,出遊時,衛懿公根據自己平時的詳細觀察,分了幾大批,每批次再分三六九等,並標上記號。同時,他命令工匠製造了特殊的大車,車前都有一個很高的橫架子。由於提供的條件太優越了,

這東西趕都趕不走,而且養成了習慣,一聽說出遊,都爭先恐後的飛到在架子上。衛懿公看到這一萬鳥齊發、撲棱棱飛上架子的壯觀場面,總是開懷大笑,兩眼都放光,於是,把它們起了名字叫“鶴將軍”。

這位衛懿公簡直視鶴如自己的生命,

幾乎忘記了軍國大事,忽略了內部潛伏的危機:

這危機有三個方面:一是老百姓生計難以維持,非常痛恨衛懿公為了養鶴,而對老百姓橫徵暴斂。

二是衛懿公就是那位與自己的父親合謀暗殺兩個哥哥的那個衛公子朔的兒子。兩個被害的叔叔急子和壽的門下之人,時刻準備為兩位死去的主人報仇。

三是北方的戎狄少數民族虎視眈眈。

衛懿公好鶴荒政,名聲遠揚,

傳到了北方的戎狄。戎狄頭領感到機會來了。那天,趁衛懿公浩浩蕩蕩,駕鶴出遊之機,帶領兩萬精兵突襲而來。衛懿公倉促間下令抵敵。當兵的不願意去,老百姓四散奔逃,邊跑邊說“糧食都讓鶴吃了,鶴都成將軍了,用鶴打仗吧!”。情急之下,衛懿公派人四處抓壯丁,才湊齊一支部隊開赴前線。面對兇悍異常的狄兵,這支部隊無異於以卵擊石。衛懿公和那些緊跟的養鶴大臣全都被殺死,許多老百姓也慘遭殺害,屍骨堆滿城郭。

唯一逃跑的竟然是成百上千的仙鶴!而且沒有一隻鶴將軍為它們的主人—衛懿公奮勇搏擊,英勇就義!它們展開漂亮的羽毛,頭也不回高歌著,去尋找它們心中的樂園—水草豐美的清涼河灣!

許多老百姓也慘遭殺害,屍骨堆滿城郭。

唯一逃跑的竟然是成百上千的仙鶴!而且沒有一隻鶴將軍為它們的主人—衛懿公奮勇搏擊,英勇就義!它們展開漂亮的羽毛,頭也不回高歌著,去尋找它們心中的樂園—水草豐美的清涼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