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生兒遇到這些問題一定要上醫院看診!別馬虎尤其是未滿月的寶寶

新生兒科與一般小兒科有什麼不同?新生兒科看診的對象又是限於多大的寶寶?本文將帶您深入瞭解新生兒科的設置目的,並介紹新生兒科常見的診治疾病。讓家有新生兒的父母都能清楚的知道,

什麼狀況需要至新生兒科看診。

新生兒科與一般小兒科有何不同?

小兒次專科系列(1)

在小兒科專科的定義中,新生兒指出生後28天之內的小baby,剛出生1個月內、尤其是出生後1周內的寶寶,若有出現任何疾病或身體的問題,最好帶給新生兒專科醫生看診會比較適當。

一般人通常不太清楚出生未滿1個月的小小孩的問題需要看新生兒。在醫院的門診中,也常遇見很多到了2~3個月大的小嬰兒,在發生疾病或問題時,家長仍然會掛新生兒科看診;或者父母帶未滿1個月的小嬰兒去一般小兒科看診。

新生兒特疾需專科診治

一般的醫院不一定會分得這麼細,只有較大型的醫學中心才有設置新生兒科的特別門診。

「其他非新生兒科的小兒科醫師並不是不能看新生兒的疾病,只不過出生28天內的小小孩與大小孩的身體狀況並不相同,如果新生兒產生了疾病或問題,新生兒科的醫師比較清楚知道發生的原因為何,並且瞭解治療需從那部分開始著手診治。」

出生未滿28天的新生兒容易罹患的疾病,包括在周產期內因受生產過程影響而引發的特殊狀況,例如缺氧或吸入胎便、羊水等情形,

還有嚴重感染症等,是其他年紀的小孩比較少罹患的,可由新生兒醫師診治。

有些寶寶在出生後就有生理上的疾病,例如有些早產兒的肺並沒發育成熟,有呼吸窘迫的現象,亦有baby先天就異常,如患有代謝異常等症狀,這些都會延伸到1個月大之後,而影響baby的健康,所以,必須由新生兒科醫師持續加以追蹤治療。卓瑩祥副院長表示,需新生兒科醫師處理的寶寶的常見幾種疾病或症狀如下:

1.新生兒黃疸

剛出生的新生兒中,有五成以上會出現黃疸症狀。正常的生理性黃疸在出生第2~3天開始,約在出生後第1~2個星期後消失。喝母乳的寶寶發生黃疸機率較高。很多小嬰兒在回家哺喂母乳後,會發現皮膚愈來愈黃。如果寶寶在出生2星期之後,黃疸仍然太高,就需要進一步就醫檢查,有些甚至須住院給予照光治療。

2.早產兒疾病

早產兒通常會因為提早出生而體重較輕,且器官在功能及結構上還未成熟,所以容易在呼吸道、心血管、腸胃道、中樞神經等系統上,出現一些特異性的疾病,這也必須依賴新生兒科的醫師診治。

3.遇難產而缺氧

例如有些准媽咪因胎位不正、胎兒過大,或有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等問題,在生產時遇到難產,使得寶寶因而腦部缺氧受損,一生下來就有問題,缺氧嚴重甚至會造成日後的腦性麻痹,影響其動作及反應。

4.吸入胎便或羊水

懷孕時,由於寶寶的胎便與羊水混合,在生產過程中,寶寶有可能會吸入胎便或是過多的羊水。吸入胎便易阻塞寶寶的氣管及肺部,影響正常的呼吸功能,使得呼吸急促,膚色不佳,嚴重將導致腦部缺氧或損傷腦細胞的情形。

5.先天性疾病

有些寶寶一出生就有先天性疾病,例如罹患先天性心臟病、腦部的結構有問題、染色體異常,或有代謝異常的疾病,若早期能經由新生兒篩檢檢查出來,及早發現,儘早給予特殊飲食、維生素或藥物的治療,並且定期追蹤,可降低其對生命、智慧的傷害及影響。

6.新生兒感染症

新生寶寶的免疫力低,易受細菌的侵害,是發生感染症的高危險群。例如他們的肺部若有問題,易受感染而引起肺炎,會出現呼吸窘迫的症狀;腦部的感染會引發腦膜炎;排尿不順易導致尿路感染等。新生兒的疾病表現與一般人不同,不一定會發燒。而新生兒一旦感染,程度比大孩子更嚴重,甚至可能會引起敗血症而死亡。

罹患了上述疾病的寶寶,仍需要持續性的追蹤與照顧,看看病症是否復原或者又再復發。所以出院後也必須再回門診就醫,這些後續的照顧也都需要持續由新生兒科的醫師來處理比較合適。

新生兒科著重衛教功能

「針對周產期或新生兒照顧之衛教,也是新生兒科著重的重點之一,」卓瑩祥副院長說,現在很多人都生一胎,新生兒科也特別重視衛教的功能,讓新手爸媽在出院回家在照顧新生兒時,不會有太多的疑問與不確定感。新生兒科的衛教主要重點,在於生活的照顧及預防注射等事項。

生活照顧的範圍包含如何避免尿布疹、喝奶不順或脹氣,以及新生兒皮膚的特性與衣著的重點、臍帶的護理等。例如需及時更換尿布或小屁屁清潔得當,才不會讓屁屁皮膚受到大小便刺激,而容易產生尿布疹。另外,新生兒在室溫中只要穿著透氣即可,儘量不要包太多、太緊。卓瑩祥副院長表示,新生兒的生理狀況跟大小孩不同,有時候穿太多衣服會容易長紅疹。

在新生兒的肚臍護理上,應儘量保持肚臍乾爽,每天以酒精消毒即可。若肚臍有息肉,會一直會分泌黏液,雖無大礙,但可請新生兒科醫師局部用硝酸銀處理。如果滲出血水,甚至化膿、有異味,更需要帶寶寶就醫治療。新生兒鼻淚管容易阻塞,所以眼屎會比較多,家長通常擔心眼屎多,是不是受到感染。如果眼屎過多且偏黃又黏稠,就有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最好帶給醫師再詳細檢查。

在預防注射的衛教部分,周產期內的新生兒要施打卡介苗與B肝疫苗第一劑;滿月時也要注射B肝疫苗第二劑。新生兒科需要特別提醒家長要帶寶寶施打預防疫苗的注射,以免有些爸媽一忙起來,常會忘記,或不知道要不要打,新生兒科就必須先給予新手爸媽衛教解說,讓他們充分的瞭解施打的目的。

注意吃與活動力的狀況

「照顧新生兒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他的吃跟活動力狀況,」新生兒若能吃得好,活動力也還好,大概就沒有什麼問題。但有時候家長發現小寶寶的體溫高,但是活動力正常,會懷疑baby是不是生病了,其實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將小孩包得太多、太緊,而引起的假性發燒。到了新生兒科門診後,解開衣服過了一陣子,寶寶的體溫就降為正常,可以免去做一大堆檢查。

但如果新生兒胃口差,吃得不好,活動力低下,肚子餓了也不會哭,喂寶寶喝奶,結果他吃喝了幾口就睡著,或手腳運動很少,甚至醒來時,手腳也不會像打拳般的常常揮動,家長可能要懷疑寶貝出了什麼問題,最好帶到新生兒科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保新生baby的狀況正常健康。

在生產時遇到難產,使得寶寶因而腦部缺氧受損,一生下來就有問題,缺氧嚴重甚至會造成日後的腦性麻痹,影響其動作及反應。

4.吸入胎便或羊水

懷孕時,由於寶寶的胎便與羊水混合,在生產過程中,寶寶有可能會吸入胎便或是過多的羊水。吸入胎便易阻塞寶寶的氣管及肺部,影響正常的呼吸功能,使得呼吸急促,膚色不佳,嚴重將導致腦部缺氧或損傷腦細胞的情形。

5.先天性疾病

有些寶寶一出生就有先天性疾病,例如罹患先天性心臟病、腦部的結構有問題、染色體異常,或有代謝異常的疾病,若早期能經由新生兒篩檢檢查出來,及早發現,儘早給予特殊飲食、維生素或藥物的治療,並且定期追蹤,可降低其對生命、智慧的傷害及影響。

6.新生兒感染症

新生寶寶的免疫力低,易受細菌的侵害,是發生感染症的高危險群。例如他們的肺部若有問題,易受感染而引起肺炎,會出現呼吸窘迫的症狀;腦部的感染會引發腦膜炎;排尿不順易導致尿路感染等。新生兒的疾病表現與一般人不同,不一定會發燒。而新生兒一旦感染,程度比大孩子更嚴重,甚至可能會引起敗血症而死亡。

罹患了上述疾病的寶寶,仍需要持續性的追蹤與照顧,看看病症是否復原或者又再復發。所以出院後也必須再回門診就醫,這些後續的照顧也都需要持續由新生兒科的醫師來處理比較合適。

新生兒科著重衛教功能

「針對周產期或新生兒照顧之衛教,也是新生兒科著重的重點之一,」卓瑩祥副院長說,現在很多人都生一胎,新生兒科也特別重視衛教的功能,讓新手爸媽在出院回家在照顧新生兒時,不會有太多的疑問與不確定感。新生兒科的衛教主要重點,在於生活的照顧及預防注射等事項。

生活照顧的範圍包含如何避免尿布疹、喝奶不順或脹氣,以及新生兒皮膚的特性與衣著的重點、臍帶的護理等。例如需及時更換尿布或小屁屁清潔得當,才不會讓屁屁皮膚受到大小便刺激,而容易產生尿布疹。另外,新生兒在室溫中只要穿著透氣即可,儘量不要包太多、太緊。卓瑩祥副院長表示,新生兒的生理狀況跟大小孩不同,有時候穿太多衣服會容易長紅疹。

在新生兒的肚臍護理上,應儘量保持肚臍乾爽,每天以酒精消毒即可。若肚臍有息肉,會一直會分泌黏液,雖無大礙,但可請新生兒科醫師局部用硝酸銀處理。如果滲出血水,甚至化膿、有異味,更需要帶寶寶就醫治療。新生兒鼻淚管容易阻塞,所以眼屎會比較多,家長通常擔心眼屎多,是不是受到感染。如果眼屎過多且偏黃又黏稠,就有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最好帶給醫師再詳細檢查。

在預防注射的衛教部分,周產期內的新生兒要施打卡介苗與B肝疫苗第一劑;滿月時也要注射B肝疫苗第二劑。新生兒科需要特別提醒家長要帶寶寶施打預防疫苗的注射,以免有些爸媽一忙起來,常會忘記,或不知道要不要打,新生兒科就必須先給予新手爸媽衛教解說,讓他們充分的瞭解施打的目的。

注意吃與活動力的狀況

「照顧新生兒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他的吃跟活動力狀況,」新生兒若能吃得好,活動力也還好,大概就沒有什麼問題。但有時候家長發現小寶寶的體溫高,但是活動力正常,會懷疑baby是不是生病了,其實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將小孩包得太多、太緊,而引起的假性發燒。到了新生兒科門診後,解開衣服過了一陣子,寶寶的體溫就降為正常,可以免去做一大堆檢查。

但如果新生兒胃口差,吃得不好,活動力低下,肚子餓了也不會哭,喂寶寶喝奶,結果他吃喝了幾口就睡著,或手腳運動很少,甚至醒來時,手腳也不會像打拳般的常常揮動,家長可能要懷疑寶貝出了什麼問題,最好帶到新生兒科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保新生baby的狀況正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