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安慰劑效應的反面效應是什麼?

安慰劑效應是某人服用化學惰性藥丸(假藥效應)、做了假的手術或者治療,

但是卻感覺到身體狀況的實際性提升。它有反面效應嗎?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的反面效應?

它被稱為反安慰劑效應。反安慰劑效應是當人接受安慰劑治療後感覺到不好、不愉快或不期望出現的副作用。這些效應不是化學產生的,僅僅是由於人的消極信念或感覺到假治療或者藥物會產生副作用的幻想。然而,儘管在醫學領域或在媒體中沒有得到很多關注(與安慰劑效應相比),

但它折磨了與安慰劑效應大致相同數量的人。

術語的歷史

“反安慰劑效應”一詞是由Walter Kennedy在1961年創造的,他用來描述安慰劑治療的負面反應所造成的結果。這個詞源自拉丁語“我將受害”,而安慰劑是拉丁語“我將安慰”。

這就是為什麼當有人被給予虛假藥物,

產生積極的反應就被稱為“安慰劑效應”。當發生相反情況就被稱為“反安慰劑效應”了。這兩種效應都是由患者自己的期望引起的,而不是任何其他外部因素,這證明人的意識真的很強大。

直到90年代,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之間的區別才引起較多關注。在此之前二者都被簡稱為“安慰劑效應”。將二者分別命名,在今天仍是有些爭議的事情。

因為服用安慰劑會同時產生兩種效應:例如給一個人一粒糖丸,告訴他可以治療頭痛,但可能會導致皮疹。如果患者報告它真的治癒了頭痛,但他們也出現了皮疹,那麼這就是同時是個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但是具有單獨術語的區別的好處,就是現在可以更準確地表徵和研究特定效應。

反安慰劑的研究

對此的研究非常罕見,這是由於它的固有性質——個人的信念(這可能是致命的)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是也有一些文獻記載的研究:一個研究是,將34名大學本科生連接在一台機器上,並告訴他們機器開啟會有少量的電流通過他們的頭部,這會引起輕微的頭痛。是事實,這個機器沒有這樣的影響。結果,超過22名學生(66%)報告說他們在連接到機器時感到頭痛。

另一個是由日本研究人員對57名高中生的實驗。他們選擇的受試者都是聲稱當暴露於漆樹(非常類似於毒藤)時會出現嚴重的皮疹。他們蒙住了這些學生的眼睛,繼續用漆樹樹葉刷他們的一隻手臂,另一只用無害的葉子刷。他們告訴學生,接觸漆樹葉的手其實接觸的是正常樹葉,而接觸正常樹葉的手接觸的是漆樹葉。令人驚訝的是,結果,大部分男孩被無害樹葉刷過的手出現了皮疹,但是被漆樹葉刷過的手卻沒事!

反安慰劑效應會致命嗎?

反安慰劑效應確實會致命。有一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著名案例:醫生錯誤地診斷了一個肝癌患者,告訴病人只有能活幾個月了。該病人真如醫生所說在幾個月後去世了,但是在屍檢的時候醫生發現自己是誤診,病人根本沒有肝癌。除了死了,這個人的身體完全健康。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治療會很痛苦,醫生也會對病人表現出輕描淡寫的樣子。如果不這樣,就會嚴重增加病人在治療時所感覺到的疼痛。

類似地,醫生通知患者關於特定藥物所有的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似乎會增加產生副作用的幾率,即使給予的是安慰劑。對於治療的副作用不是百分之百的誠實,治療會變得更有效,因為反安慰劑效應。另一方面,對於治療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將也會提高藥物發揮的功效,因為安慰劑效應。

結果,大部分男孩被無害樹葉刷過的手出現了皮疹,但是被漆樹葉刷過的手卻沒事!

反安慰劑效應會致命嗎?

反安慰劑效應確實會致命。有一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著名案例:醫生錯誤地診斷了一個肝癌患者,告訴病人只有能活幾個月了。該病人真如醫生所說在幾個月後去世了,但是在屍檢的時候醫生發現自己是誤診,病人根本沒有肝癌。除了死了,這個人的身體完全健康。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治療會很痛苦,醫生也會對病人表現出輕描淡寫的樣子。如果不這樣,就會嚴重增加病人在治療時所感覺到的疼痛。

類似地,醫生通知患者關於特定藥物所有的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似乎會增加產生副作用的幾率,即使給予的是安慰劑。對於治療的副作用不是百分之百的誠實,治療會變得更有效,因為反安慰劑效應。另一方面,對於治療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將也會提高藥物發揮的功效,因為安慰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