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五四名人信劄:講述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們的風雲時代

中青線上訊北京保利拍賣在2017年春拍推出了“猗歟新命——紀念新文化運動100周年名人墨蹟專場”,並於近日舉辦了“觸摸歷史,進入五四”展覽與文化沙龍。沙龍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作家許知遠等學者,

通過解讀梁啟超、嚴複、胡適、李大釗、陳獨秀、魯迅、周作人、劉半農、錢玄同、郭沫若等與新文化運動有密切關係的名人墨蹟,為觀眾展示了那個“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時代。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信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五四風雲呢?

魯迅與孫福熙的贈書之誼

魯迅簽贈本《唐宋傳奇選》

這本《唐宋傳奇選》(上冊),初版本(毛邊),由魯迅編篡、校錄(魏建功協助校對),陶元慶封面設計,北新書局1927年12月付梓印行。 1927年8月,開始編篡《唐宋傳奇選》時,魯迅剛剛辭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一職。10月初,魯迅抵達上海,開始與許廣平一起住在景雲裡23號。輕撫書面,小心翼翼翻至扉頁,

幾行令人熟知的毛筆字即映入眼簾:“贈春苔兄,魯迅,一九二七,十二,二十九,上海。”行筆隨意,氣息儒雅,簽名處加蓋著名的朱文長條名章:魯迅(此印章現存上海魯迅紀念館)。查1927年12月29日的《魯迅日記》可知,這天晚上,魯迅收到了北新書局李小峰派人送來的20本《唐宋傳奇集》及信函等物後,趁興題贈友人若干冊,其中一冊便是這本送“春苔兄”的。春苔是誰?孫福熙。他雖遠不如其兄孫伏園(1894~1966)名聲大,
但在魯迅的日記中是常客。孫氏兄弟與魯迅先生交往頗密,有一張流傳甚廣的照片,前排坐有魯迅、許廣平、周建人,後排立者即為林語堂、孫伏園及孫福熙。孫福熙(1898~1962),筆名丁一,字春苔,紹興人,比魯迅小7歲。1918年,他與胞兄伏園一道赴京,經魯迅介紹到北大圖書館工作(曾得李大釗指導)。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後考入里昂國立美專習畫與雕塑,1925年歸國。在魯迅的關懷與支持下,
他推出了散文集《山野掇拾》與雜文集《北京乎》,隨後便參與“語絲”與“北新”的撰稿、編務工作。孫福熙擅長風景畫,尤愛繪海洋,頗受魯迅欣賞,曾請他為《野草》和《小約翰》設計過封面。直至去世,魯迅的書房裡仍掛有那幅孫福熙當年所奉贈的《山野掇拾》插圖。 1936年10月,在魯迅去世後第三天,孫福熙即與孫伏園趕到北平八道灣,拜見魯迅的母親周老太太,“淒然地致了敬禮”。

前排,自右至左,魯迅、許廣平、周建人,後排,自右至左,孫伏園、林語堂、孫福熙

李大釗與李辛白關於《每週評論》

李大釗關於《每週評論》的書劄

李大釗致李辛白書劄,共三頁,所談所述關於《每週評論》。這封李大釗致李辛白的書劄,雖未具寫信日期,然依據信中所言推斷,當寫於1919年5月11日前後不久。這個日子,實屬非常時期,正處於激情澎湃的“五四”過後,如火如荼的“六三運動”到來之前的那20天之內。李大釗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李辛白則任北大庶務主任兼出版部主任。李辛白(1875~1951),白話文宣導者,安徽無為縣人,1905年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 1907年受同盟會派遣,回國從事革命活動。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邀聘李辛白任北大庶務主任,兩年後又令他兼為出版部主任,編輯出版《北京大學日刊》《北京大學月刊》《每週評論》、《新潮》等重要刊物。 “五•四”期間,蔡元培擬辭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李辛白便隨同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總務長蔣夢麟等宣佈辭職。李大釗與李辛白關係頗為密切頻。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釗文集》中,收錄李大釗《致李辛白》信劄六通,均關於《每週評論》。《每週評論》為重點談時局政治兼及文藝思想的小報,創刊於1918年11月底,公推陳獨秀為書記及編輯,發行所位於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米市胡同79號,編輯所則處於沙灘北京大學新樓文科學長辦公室。《每週評論》在國內文壇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李大釗在《每週評論》上發表的主要文章包括《新紀元》《階級競爭與互助》《廢娼問題》《危險思想與言論自由》《新舊思想之激戰》等,共計54篇。

楊守仁與楊昌濟致章士釗的明信片

“湘中二楊”與章士釗的明信片傳奇

楊守仁與楊昌濟致章士釗的明信片上一張是楊守仁1910年中秋節,寄贈同在英倫留學的章士釗的明信片,告知俞慎修已送還英鎊,並言明“暫為代收,我兄需用,當即寄上不誤”。在信尾,他不忘問及章妻吳弱男。俞慎修,就是俞大純(父俞明震,子俞啟威,孫俞正聲),時正留學德、英,是章士釗的摯友。下一張是楊昌濟1912年9月15日,自英倫致上海《民立報》主筆章士釗,告知:“弟與倜君在此一切如常,差可告慰”,“民立報仍用蘇格蘭住址,到著甚遲,請囑貴發行部改正為盼”。倜君,就是李儻(1884-1965),湖南湘潭人,與楊昌濟、章士釗同期赴德、英攻讀法學、哲學。回國後任北京明德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談到楊守仁、章士釗,往往就要提及楊昌濟,此三人為絕對的“鐵三角”。楊守仁(1872~1911)1906年在東京加入同盟會,以熱衷暗殺清廷要人而著名。1903年秋,他赴滬發展蔡元培、章士釗、陳獨秀等加入暗殺團。1904年冬,楊守仁因與黃興、章士釗等湘籍好友在上海策劃起義事泄,黃、章被捕,楊僥倖逃脫,隨即,他便出面策劃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吳樾刺殺五大臣事件。作為傑出的革命家,楊守仁又以辦報刊而著名,其所著《新湖南》與鄒容著《革命軍》、陳天華著《猛回頭》《警世鐘》,同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性著作。楊昌濟(1871~1920),名懷中,1909年留學英國,主攻哲學、心理學。回國後,楊昌濟先後在湖南省立高等師範學校、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北京大學等任教。楊昌濟與楊守仁,同族同齡,但按輩分,他竟高出楊守仁兩輩,兩人感情甚篤,曾一同遊學于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後又同在日本、英國求學。1911年,楊守仁決心蹈海赴死時,共寫有三份遺書,其中之一,即留交楊昌濟。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在北京病逝。臨終,他託付章士釗繼續照料自己最看重的兩個學生:毛澤東與蔡和森。章士釗滿懷悲痛地撰寫了《為楊昌濟逝世徵集博金啟示》,對楊昌濟的品行、學識、節操,給予高度揄揚。文後簽名者,共二十九人,首位蔡元培,北大校長,次為章士釗,第27位,是毛澤東。(文化副刊部編輯)

責編:李伊涵

共三頁,所談所述關於《每週評論》。這封李大釗致李辛白的書劄,雖未具寫信日期,然依據信中所言推斷,當寫於1919年5月11日前後不久。這個日子,實屬非常時期,正處於激情澎湃的“五四”過後,如火如荼的“六三運動”到來之前的那20天之內。李大釗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李辛白則任北大庶務主任兼出版部主任。李辛白(1875~1951),白話文宣導者,安徽無為縣人,1905年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 1907年受同盟會派遣,回國從事革命活動。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邀聘李辛白任北大庶務主任,兩年後又令他兼為出版部主任,編輯出版《北京大學日刊》《北京大學月刊》《每週評論》、《新潮》等重要刊物。 “五•四”期間,蔡元培擬辭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李辛白便隨同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總務長蔣夢麟等宣佈辭職。李大釗與李辛白關係頗為密切頻。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釗文集》中,收錄李大釗《致李辛白》信劄六通,均關於《每週評論》。《每週評論》為重點談時局政治兼及文藝思想的小報,創刊於1918年11月底,公推陳獨秀為書記及編輯,發行所位於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米市胡同79號,編輯所則處於沙灘北京大學新樓文科學長辦公室。《每週評論》在國內文壇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李大釗在《每週評論》上發表的主要文章包括《新紀元》《階級競爭與互助》《廢娼問題》《危險思想與言論自由》《新舊思想之激戰》等,共計54篇。

楊守仁與楊昌濟致章士釗的明信片

“湘中二楊”與章士釗的明信片傳奇

楊守仁與楊昌濟致章士釗的明信片上一張是楊守仁1910年中秋節,寄贈同在英倫留學的章士釗的明信片,告知俞慎修已送還英鎊,並言明“暫為代收,我兄需用,當即寄上不誤”。在信尾,他不忘問及章妻吳弱男。俞慎修,就是俞大純(父俞明震,子俞啟威,孫俞正聲),時正留學德、英,是章士釗的摯友。下一張是楊昌濟1912年9月15日,自英倫致上海《民立報》主筆章士釗,告知:“弟與倜君在此一切如常,差可告慰”,“民立報仍用蘇格蘭住址,到著甚遲,請囑貴發行部改正為盼”。倜君,就是李儻(1884-1965),湖南湘潭人,與楊昌濟、章士釗同期赴德、英攻讀法學、哲學。回國後任北京明德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談到楊守仁、章士釗,往往就要提及楊昌濟,此三人為絕對的“鐵三角”。楊守仁(1872~1911)1906年在東京加入同盟會,以熱衷暗殺清廷要人而著名。1903年秋,他赴滬發展蔡元培、章士釗、陳獨秀等加入暗殺團。1904年冬,楊守仁因與黃興、章士釗等湘籍好友在上海策劃起義事泄,黃、章被捕,楊僥倖逃脫,隨即,他便出面策劃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吳樾刺殺五大臣事件。作為傑出的革命家,楊守仁又以辦報刊而著名,其所著《新湖南》與鄒容著《革命軍》、陳天華著《猛回頭》《警世鐘》,同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性著作。楊昌濟(1871~1920),名懷中,1909年留學英國,主攻哲學、心理學。回國後,楊昌濟先後在湖南省立高等師範學校、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北京大學等任教。楊昌濟與楊守仁,同族同齡,但按輩分,他竟高出楊守仁兩輩,兩人感情甚篤,曾一同遊學于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後又同在日本、英國求學。1911年,楊守仁決心蹈海赴死時,共寫有三份遺書,其中之一,即留交楊昌濟。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在北京病逝。臨終,他託付章士釗繼續照料自己最看重的兩個學生:毛澤東與蔡和森。章士釗滿懷悲痛地撰寫了《為楊昌濟逝世徵集博金啟示》,對楊昌濟的品行、學識、節操,給予高度揄揚。文後簽名者,共二十九人,首位蔡元培,北大校長,次為章士釗,第27位,是毛澤東。(文化副刊部編輯)

責編:李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