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鴻章有怎樣的內政外交處世哲學,令其師曾國藩也敬佩不已

李鴻章可謂是近代史上的名人,曾被西方人稱為晚清時世界上“當世三傑”之一(另外兩位是伊藤博文,俾斯麥)。他的內政、外交處世哲學效果顯著,連其師曾國藩也大加讚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李鴻章是如何做到的。

李鴻章的為官之道、為政之道、為人之道,受其師曾國藩主張的“以誠為本”的思想影響深遠,但李鴻章自立“淮軍”獨當一面後,經歷的官宦生涯逐漸豐富,對老師的思想多方專研和實踐,形成了”以誠為本,參之以詐“的處事哲學,並成功運用了處世要”通情“,曉”利害“的精髓。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攻打太平天國蘇州城,此戰關係到淮軍日後能否成為清廷重要勁旅,自成一派的關鍵戰役,因此,李鴻章格外重視,在準備合圍蘇州時,突然收到曾國藩的調令,要撥猛將黃翼升去河南助戰,李鴻章聽說後拒絕奉命,曾國藩大怒,以”參辦”相威脅,讓李鴻章即可執行,誰知李鴻章把曾國藩曾教他的《挺經》運用的爐火純青,

拒不執行,但表面上對曾國藩非常客氣,反復擺困難,講形勢,低聲下氣地頂撞曾國藩,並把“吾師海量盛德,求勿以此纖芥,致傷天和”等高帽不斷送去,曾國藩也無計可施,之後李鴻章把太平天國的蘇州城合圍,利用天國內部人員不和,採取誘降的辦法把太平軍鈉王郜永寬等“四王四將”騙入官軍大營之後殺害,這都充分體現了李鴻章曉“利害”“參之以詐”的處世哲學。

在“通情達理”方面,李鴻章發揮的也是淋漓盡致。1864年,清庭為迅速平叛太平天國,調李鴻章的淮軍輔助曾國荃一起攻打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李鴻章以“感冒風濕,眠食頓減”等拒絕前往,因為他知道,早在同治元年,曾國荃便孤軍圍攻天京,耗時三年,此時,

要去攻打天京,明著是幫曾國荃,暗地裡是要分曾國荃的功勞,而曾國荃背後是湘軍統帥曾國藩,要得罪恩師,摯友、湘軍將領等一派勢力,李鴻章是寧死也不會去的,他軟磨硬抗朝廷的旨意,直到曾國荃攻佔天京,事後,曾國藩大為感動,待李鴻章前來拜會時,親自出城到下關迎接,並挽起李鴻章手說:“愚兄弟薄面,賴子全矣”。可見李鴻章處世的原則:成就別人,就是成全自己。

在對待外交方面,李鴻章更是有獨特手腕。曾國藩晚年在處理“天津教案”時,被清流党說是“賣國賊”“叛徒”,他被這些“清議”搞得一籌莫展,焦頭爛額,於是,上奏朝廷讓李鴻章來接替自己的直隸總督之職,來處理“天津教案”。在李鴻章赴任前曾請教曾國藩外交態度。曾國藩主張“以夷至誠”,認為對待洋人要推誠相見,以誠動人,因為現在國家沒有實力,你在怎麼狐假虎威,他都能看得明明白白,都不中用,不如老老實實,雖占不到便宜,也不至於過於吃虧,強調腳踏實地,而李鴻章主張“以夷制夷”,就是與洋人交涉,不管怎樣,打痞子腔,採用利用各國制衡的辦法,事後證明,李鴻章的方法更管用。在處理“天津教案”時,洋人提出懲辦兇手20名,全部砍頭償命;並派軍艦在天津近海給清政府施壓,但李鴻章不予理睬,他認為不能任洋人擺佈,他與法國公使多次談判,因知道法國正在處理普法戰爭,法國不能顧此失彼,於是提出把20名兇手減少16名,法國迫於國內戰爭,同意了李鴻章的建議。之後李鴻章用監獄中判死刑的16名罪犯替換了“天津教案”的16名“英雄”,這種“以夷制夷”和“痞子外交”取得了良好效果,即使朝廷不失體面,又滿足了洋人的要求。

李鴻章的內政、外交的處世哲學,順應了當時時代的發展,取得了國內外高層人士一致認可,令曾國藩也敬佩不已,連他的老對手伊藤博文也說:“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強之人”。

曾國藩主張“以夷至誠”,認為對待洋人要推誠相見,以誠動人,因為現在國家沒有實力,你在怎麼狐假虎威,他都能看得明明白白,都不中用,不如老老實實,雖占不到便宜,也不至於過於吃虧,強調腳踏實地,而李鴻章主張“以夷制夷”,就是與洋人交涉,不管怎樣,打痞子腔,採用利用各國制衡的辦法,事後證明,李鴻章的方法更管用。在處理“天津教案”時,洋人提出懲辦兇手20名,全部砍頭償命;並派軍艦在天津近海給清政府施壓,但李鴻章不予理睬,他認為不能任洋人擺佈,他與法國公使多次談判,因知道法國正在處理普法戰爭,法國不能顧此失彼,於是提出把20名兇手減少16名,法國迫於國內戰爭,同意了李鴻章的建議。之後李鴻章用監獄中判死刑的16名罪犯替換了“天津教案”的16名“英雄”,這種“以夷制夷”和“痞子外交”取得了良好效果,即使朝廷不失體面,又滿足了洋人的要求。

李鴻章的內政、外交的處世哲學,順應了當時時代的發展,取得了國內外高層人士一致認可,令曾國藩也敬佩不已,連他的老對手伊藤博文也說:“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