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內蒙古工匠創新民族樂器 耗時6年打造玉雕馬頭琴

圖為內蒙古工匠劉德明與他打造的佘太翠玉馬頭琴。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1日電 題:內蒙古工匠創新民族樂器 耗時6年打造玉雕馬頭琴

作者張瑾嫻

有人曾說,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曲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在內蒙古草原牧區,馬頭琴是蒙古族不可或缺的民族樂器,其奏出的悠揚旋律體現著蒙古族人民的獨特風格與民族風情。

對馬頭琴這一樂器十分喜愛的劉德明生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草原,

他的家鄉烏拉特前旗是玉石“佘太翠”的盛產地。2011年起,劉德明與數位專業馬頭琴大師、技術工匠開始雕琢研發,耗時6年終於製成佘太翠玉馬頭琴。這不僅刷新人們對馬頭琴材質的認識,也吸引了更多關注民族樂器的外界目光。

有資料記載,佘太翠玉約形成於18至24億年前,是中國玉種之中的硬玉品種,與翡翠有相似之處。狹義上的“佘太翠”主要指產自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的玉石礦,

有翠綠色、白色、青色三種基本顏色,廣義則包括了周邊山脈同類石英岩玉。在玉石家族中,佘太翠玉年歲古老、硬度高、質地緻密、單塊體積大,是具有較高使用價值的玉石。

圖為佘太翠玉馬頭琴。 受訪者供圖

劉德明說,他從小喜歡玉器,

對民族樂器馬頭琴也情有獨鍾。很早前他便萌發了將二者結合的想法。

“佘太翠玉單塊體積大的優勢讓雕刻馬頭琴成為可能。傳統馬頭琴使用木質材料,而佘太翠玉馬頭琴以玉為料,它的聲音既保留了傳統木質馬頭琴深沉悠遠的原有韻味,又增添了玉石古老清脆的原生態味道,可以說別具一番風味。”劉德明說。

經過6年精雕細琢與調試打磨,劉德明製作完成首把佘太翠玉馬頭琴。

在這期間,他與馬頭琴大師在不斷鑽研中有效地解決了硬玉與琴弦相銜接、共振、發聲的難題,讓玉質馬頭琴的聲音更具亮度,音色更為乾淨。此外,玉質馬頭琴不受溫度、濕度等外界環境因素影響,假使埋在地下若干年,出土換弦即可拉奏。

此後,他專程前往北京向世界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先生請教。“齊·寶力高先生讚賞了我們的創新之舉,他親自調試了我帶去的佘太翠玉馬頭琴,

拉奏出優美的曲調,並在琴上親筆題詞‘世上第一把佘太翠玉馬頭琴’。”劉德明說。

今年4月,佘太翠玉馬頭琴獲得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劉德明說,這既是對佘太翠玉馬頭琴雕琢工藝的肯定,也是對烏拉特草原民族工匠精神的讚賞,更與“烏拉特部落”(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的含義完美契合。

圖為佘太翠玉馬頭琴。 受訪者供圖 攝

“玉雕馬頭琴發明後,我將這個技藝傳授給其他雕刻工匠,現在已經有9位工匠能完成打造一把玉馬頭琴的全部工序。”劉德明說,匠人們製作一把能讓他滿意的佘太翠玉馬頭琴至少也得半個月時間,佘太翠玉馬頭琴在反復打磨中才能做到完美。

在不久前舉辦的中國旅遊日內蒙古分會場活動上,馬頭琴師攜佘太翠玉馬頭琴亮相巴彥淖爾,動情演繹著一首首馬頭琴名曲,優美的旋律讓所有人為之心動。

“目前,玉雕馬頭琴除了在國內受關注,也迎來了蒙古國和日本的買家。接下來我們還要從多個方面努力,讓佘太翠玉馬頭琴走得更遠,讓更多人聽到它的聲音。”劉德明說。(完)

圖為佘太翠玉馬頭琴。 受訪者供圖 攝

“玉雕馬頭琴發明後,我將這個技藝傳授給其他雕刻工匠,現在已經有9位工匠能完成打造一把玉馬頭琴的全部工序。”劉德明說,匠人們製作一把能讓他滿意的佘太翠玉馬頭琴至少也得半個月時間,佘太翠玉馬頭琴在反復打磨中才能做到完美。

在不久前舉辦的中國旅遊日內蒙古分會場活動上,馬頭琴師攜佘太翠玉馬頭琴亮相巴彥淖爾,動情演繹著一首首馬頭琴名曲,優美的旋律讓所有人為之心動。

“目前,玉雕馬頭琴除了在國內受關注,也迎來了蒙古國和日本的買家。接下來我們還要從多個方面努力,讓佘太翠玉馬頭琴走得更遠,讓更多人聽到它的聲音。”劉德明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