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青浦文學:學習傳統文化好去處

學習傳統文化好去處

——香格裡學做紫砂壺

冬雪兒

“你的紫砂杯來了!”,香格裡職業學校的小楊給我發來了信息。還特地傳了一幅已燒制完的由我自製的紫砂杯照,她拍的是能顯示杯主的底部,“冬雪兒”三個字和左下方的“吉”字,溫潤地透出紫砂古樸的氣息,象一首押韻的古詩。

第一次知道香格裡職業學校有陶藝培訓是在

今年四月的一次茶藝培訓間隙,和友人閑遐于校舍,香格裡校園象一座獨立的桃花源,隱秘在朱家角古鎮附近的一條小巷中。

古色古香的門頭,一進門,撲面而來的是背牆上的古銅色四大發明雕刻作品,充滿傳統文化氣息。背景牆下方的池水裡,幾十條美麗的日本錦鯉遊曳其中,牆後紫藤纏繞,垂落在木制庭廊和石間,再過一段時間應該就能聞到花香了。

門朝東的茶藝教室的木格子門窗是遠逝的歷史的符號。走到對面的一間教室,每一張並不寬的桌面都放置著一些尺、木錘之類的工具,

學員或站或立,有的敲擊著泥塊,有的則在用手輕壓泥團…….除了工具發出的聲響,聽不見嘈雜的人聲,此刻他們完全沉浸在和陶泥的對話中。

張全明校長說:朱家角是個好地方,更要有文化,要讓大家來了還想來。我說:“來了香格裡職業學校,就不想走,因為傳統而好玩的東西太多了。”

人的內心是貪玩的,陶藝讓我想到童年玩泥巴。家鄉土地稻田縱橫,阡陌叢生,

沒有一塊不是裸☆禁☆露的。我們就用這大自然的造物做遊戲,做碗、做抄菜鍋、做小馬桶……,而太陽就是天然的窯火。一個人可以一台戲,兩三個人就更熱鬧了,常常弄著滿身滿指甲泥巴,不亦樂乎。

是的,小時候用泥巴做物件,除了手不用任何道具,是純粹的孩子之間的遊戲。

那天,我早來半小時,教室的竹椅把我一下拉到童年的某個瞬間,回憶一閃而過。桌面上繁雜的工具吸引了我的目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轉盤、矩車、搭子、拍子、木錘、明針、獨個……,這些紫砂工具特有的術語名詞是後來從錢盤德老師兒子口中得知的。每一種工具都靈活承載著不同的用處,何時用,如何用,這就考驗制壺者的技藝了。

桌面上已擺好大小不一三塊色紅帶黃的泥,一塊做杯身,一塊做杯蓋,一塊做杯底。據說這是有名的降坡泥。是錢盤德老師家中珍藏。降坡泥是90年代初政府為開通丁山至宜興陶都路偶然發現的紫砂原礦。

隨著降坡工程的完工,降坡泥已絕跡了,但是原來的制壺藝人家中還藏有少量的降坡泥。

家中正有一款降坡泥紫砂壺,通體輕薄,紅中帶黃,又似朱砂,繁星點點,古意悠長。以之沖茗,茶湯溫順醇和,回甘強勁。

真沒想到今天自己製作是用這樣的好泥。用手摸之,油脂豐富而細膩。今天,我們製作的是一款叫“珠圓”的紫砂杯。

錢老師向我們一邊演繹一邊介紹製作“珠圓“的工藝流程。看著挺簡單:先是敲擊最長的一塊泥塊,到合適尺寸。放上轉盤,用矩車切割長22釐米,寬6.5釐米的長方形,圍攏、修補,接封;用中等大小泥塊碾展成直徑6.5釐米的圓,切割;將最小的一塊泥塊壓平後放入杯底模具。再用木板敲壓收縮杯口;最後將其放入模具,用指腹連接杯底和杯身。(製作紫砂作品,千萬別留長指甲哦)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而當我們體驗者一上手,就亂了方寸。泥敲著敲著,不是長度過短,就是寬度過寬,不是這邊厚了,就是這邊薄了。錢老師耐心地走到學員身邊,一個個指導,告訴我們怎麼拿錘,用木錘斜方向敲擊,延展它的長度,豎起泥塊敲,縮小它的寬度。在杯身圍攏時,連接處45度斜切,刮平並用手指腹不斷刮擦修復使之光滑。

在製作過程中,我總結出三個製作難點,其一是杯身介面,其二是杯身杯底連接,其三是最後的修復光滑圓潤。首次體驗,美感是其次的,最重要的還是瞭解了作為中國文化的紫砂杯的製作工藝,體驗到製作的快樂。當大家完成紫砂杯的瞬間,那種快樂無於倫比。

真正的紫砂壺製作,將書畫、篆刻集于一體,集中了中國文化的精粹。能稱之為藝術品的,是因為它具有美的特徵,是讓眼睛喜悅並能使心靈得到滋養的。一個人在心思浮躁的時候,即便能熟練駕馭技術,也是斷然做不出精美的作品的。

回憶那天,錢老師戴著一幅老花眼鏡,一如我欣賞過的他製作的平安、含香紫砂杯,沉穩樸實,精壯老練。他在都教我修杯底時,靜謐的氣息恍如四周空無一人,我想,此刻,他和壺是合二為一的。

有的時光,希望它快快走,比如煩惱、忙碌。有的時光,希望它慢點走,比如青春、快樂。在製作紫砂的過程中,只感覺時間還沒來得及咀嚼,就過去了。兩個小時的體驗,只能算是藝術的啟蒙,而有的時候,這是那麼一點啟蒙,引發你更深入學習的興趣,由著你自己滿世界搜尋想要的問題答案和追求。

香格裡,那些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格子窗裡的香味,它或許能喚醒你的本心,和那一個深藏心中的嚮往,一旦打開,將恣意生長成一塊心靈的花園。

看著挺簡單:先是敲擊最長的一塊泥塊,到合適尺寸。放上轉盤,用矩車切割長22釐米,寬6.5釐米的長方形,圍攏、修補,接封;用中等大小泥塊碾展成直徑6.5釐米的圓,切割;將最小的一塊泥塊壓平後放入杯底模具。再用木板敲壓收縮杯口;最後將其放入模具,用指腹連接杯底和杯身。(製作紫砂作品,千萬別留長指甲哦)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而當我們體驗者一上手,就亂了方寸。泥敲著敲著,不是長度過短,就是寬度過寬,不是這邊厚了,就是這邊薄了。錢老師耐心地走到學員身邊,一個個指導,告訴我們怎麼拿錘,用木錘斜方向敲擊,延展它的長度,豎起泥塊敲,縮小它的寬度。在杯身圍攏時,連接處45度斜切,刮平並用手指腹不斷刮擦修復使之光滑。

在製作過程中,我總結出三個製作難點,其一是杯身介面,其二是杯身杯底連接,其三是最後的修復光滑圓潤。首次體驗,美感是其次的,最重要的還是瞭解了作為中國文化的紫砂杯的製作工藝,體驗到製作的快樂。當大家完成紫砂杯的瞬間,那種快樂無於倫比。

真正的紫砂壺製作,將書畫、篆刻集于一體,集中了中國文化的精粹。能稱之為藝術品的,是因為它具有美的特徵,是讓眼睛喜悅並能使心靈得到滋養的。一個人在心思浮躁的時候,即便能熟練駕馭技術,也是斷然做不出精美的作品的。

回憶那天,錢老師戴著一幅老花眼鏡,一如我欣賞過的他製作的平安、含香紫砂杯,沉穩樸實,精壯老練。他在都教我修杯底時,靜謐的氣息恍如四周空無一人,我想,此刻,他和壺是合二為一的。

有的時光,希望它快快走,比如煩惱、忙碌。有的時光,希望它慢點走,比如青春、快樂。在製作紫砂的過程中,只感覺時間還沒來得及咀嚼,就過去了。兩個小時的體驗,只能算是藝術的啟蒙,而有的時候,這是那麼一點啟蒙,引發你更深入學習的興趣,由著你自己滿世界搜尋想要的問題答案和追求。

香格裡,那些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格子窗裡的香味,它或許能喚醒你的本心,和那一個深藏心中的嚮往,一旦打開,將恣意生長成一塊心靈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