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媽媽不愛打人的孩子——你知道這句話的嚴重後果嗎?

帶恬恬出來玩,聽見一位媽媽在教育她的孩子,一個五歲左右的小男生。

媽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打人是不對的。

孩子:媽媽你不愛我了。

媽媽:媽媽愛你啊。媽媽愛不打人的好孩子乖孩子,你打人不對……

孩子握著滑板車,沒再和其他孩子一起追逐嬉,默默地在媽媽身邊站了很久很久……

媽媽一心想讓孩子正確,一遍遍強調“打人是不對的”,希望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隨即又一遍遍地補充: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

所以孩子的感受是:媽媽不愛我了。

雖然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但我在母子倆的對話裡,確實也感受不到的媽媽的愛,媽媽更關心的似乎是對錯,是要一個隻正確不犯錯的乖孩子。

在孩子這裡,他愛的油罐是不滿的,所以用打人這個不乖的行為來挑戰媽媽,試探媽媽,

希望被媽媽認可接納。

孩子那裡愛是匱乏的,他的內心裡怯懦的,不能豐盈堅定。這樣他的力量有很大一部分用在內耗上,會阻礙他自由成長。

愛爾菲•科恩在他的《無條件養育》中寫到美國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感覺自己為得到家長認可而必須達到某些條件的青少年,

最終會變得不喜歡他們自己,相應地會導致其在進入青春期後創造一個“假我”,換句話說,裝扮成一個家長會愛的人。

他們這種為贏得認可的做法通常伴隨著悲觀和無力,失去了和真我的連接,容易對周圍的一切失去興趣,無法激發自己內在的內動力,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他們曾經那麼努力把自己變得不是自己。

如果父母的方式讓孩子感到:自己這樣做父母就愛自己,那樣做就不愛,容易以別人的評價作為自己行為的標準,這樣對孩子的心理、性格成長不利。

得到的支持越有條件,自我價值感的認知就會越低。

如果孩子得到的愛是被附加條件的,那麼他們在接受自己時也會附加條件。

相反,感覺自己被家長、老師無條件認可的孩子會傾向于對自己感覺更好。

孩子的行為沒有對錯,只有成不成熟。

所以,即使孩子打人,孩子行為有偏差,我們也應該讓ta知道,我們依然愛ta,只是ta的行為可能給別人造成困擾,需要改正。

你是怎樣愛孩子的呢?

愛ta是因為ta很乖很聽話很優秀,還是僅僅因為ta是我們的孩子?

是有條件的愛,還是無條件的愛?

愛ta是因為ta很乖很聽話很優秀,還是僅僅因為ta是我們的孩子?

是有條件的愛,還是無條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