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讓人心酸的一句話: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那是一個烽火連天的時代,那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

很多人的脊樑都被壓彎,最需要英雄出現。

歷史記住了他的假名,卻容易遺忘他的真名。

他叫馬尚德時,22歲就創建了全國第一個縣級民主政權。

他叫張貫一時,以河南省委特派員身份開展地下工作,在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撐起一片天。

他最後才叫楊靖宇,朝鮮語意為“驅逐外敵”,他用自己的名字,表達抗日的決心和信心。

他來自河南確山,曾經的楚國。

1937年7月,他率直屬部隊襲擊鐵路線上的日軍列車,

在離黃土崗不遠處與日軍松原部隊遭遇,激戰6個多小時,給敵人以重創。

他指揮300多人,同時分別攻取了興京縣第五區馬架子和小堡兩個集團部落。

1938年3月,他率領部隊奇襲老嶺隧道,使敵人的交通線陷入癱瘓。

4月,指揮1軍教導團巧襲太平溝員警所。

6月,接連兩次襲擊老嶺河橋樑子等地,燒毀了偽員警所,炸毀了隧道、橋樑工程,消滅了工地上的日軍。

日軍氣急敗壞,

急忙調遣偽軍索旅對付抗聯第1路軍,由1個騎兵團和兩個步兵團組成混成旅,武器精良。

8月,楊靖宇成功埋伏索旅,將之徹底消滅。

日軍完全被激怒,派出大量精良部隊,只為圍剿他。

他將化整為零、分散遊擊,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

此時日本人已經將他完全神話,

將他描述成身高八尺、在雪窩子裡健步如飛的神人。

仔細一想,楊靖宇身高1米93,日本人普遍又很矮,一進雪窩子只剩上半身,當日本人發現他時,他幾個轉身就不見了。

再加上他槍法特好,所以成了日本人的噩夢。

當包圍圈越來越小的時候,楊靖宇仿佛失蹤了。

村民趙延喜去砍柴時發現了這位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他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飯。

他全身上下長滿凍瘡,

身邊的人除去犧牲,即是叛變。

而在山下,有無數的日本人懸賞大量的賞賜,只為抓捕他一人。

趙延喜勸楊靖宇投降可保得性命,楊靖宇沉默一會兒,對趙廷喜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他餓的不行,最後一次還是選擇相信了自己的“國民”。


楊靖宇給錢讓趙延喜幫忙買幾個饅頭和棉鞋。

而後者卻在下山之後,沒有任何猶豫就帶領日本人進了山。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楊靖宇將軍犧牲後,日軍解剖了他的屍體,他的胃裡只有草根和棉絮,沒有一點糧食。

他犧牲後好久,日本人才敢向他靠近,不敢相信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楊靖宇。

事後偽《協和》雜誌記者報導,聽說他們真的殺了楊靖宇,西穀等人“一點沒有感到快樂”,反而“嗚嗚的哭了起來”。

他甚至連自己的敵人都可以感動,卻無法感動自己身邊的國人。

其實這句話最讓人心酸的不是一個英雄最後的選擇,而是自己最信任的人逐一背叛。

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楊靖宇將軍最信任的人:1938年率所部投敵倒戈,他熟悉楊靖宇的所有密營,帶領敵人逐一摧毀,將楊將軍逼入絕境。

(過去日軍不敢在山林裡過夜,所以抗聯白天再艱苦,晚上可以喘息、休整、轉移。但程斌卻帶部隊晚上連續追蹤,這使抗聯處境分外艱難。)

軍部警衛排長張秀峰,由楊靖宇將軍親自撫養長大,視為己出:他在1940年帶著機密檔投敵,直接導致了楊將軍的活動路線被日軍所知,再難突圍。

抗聯第一軍第一師特等機槍射手張奚若,楊靖宇很親密的戰友:在日本人的命令下,親自開槍射殺了楊靖宇。

最後還有趙延喜,楊將軍身處絕境,仍選擇信任中國人。讓他幫忙下山買饅頭,並特意囑咐:不要告訴日本人。

每一個人,都是楊靖宇曾經最信任的人。大浪淘沙,才能看出誰是金子;國難當頭,才能分辨出誰是忠奸。

人性是求生的,但血性卻可以求死。

英雄已逝,但他的那句話,每次讀到都心酸: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後記:程斌等幾個民族敗類,除程斌在“肅反”中被槍斃外,其他人則成功逃脫了應有的審判。

許多抗聯老戰士都對此終生耿耿于懷,楊靖宇的警衛員黃生髮曾力主將這些敗類送上法庭,少年鐵血隊指導員王傳聖也積極贊成這一主張,經過諮詢法律部門,據說一是早已過了追訴期,二是拿不出有效的證據,事情就不了了之。可憐一代名將楊靖宇將軍,不知他聽到這句話時,能否能在九泉之下閉上那滿懷悲憤的雙眼呢?

反而“嗚嗚的哭了起來”。

他甚至連自己的敵人都可以感動,卻無法感動自己身邊的國人。

其實這句話最讓人心酸的不是一個英雄最後的選擇,而是自己最信任的人逐一背叛。

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楊靖宇將軍最信任的人:1938年率所部投敵倒戈,他熟悉楊靖宇的所有密營,帶領敵人逐一摧毀,將楊將軍逼入絕境。

(過去日軍不敢在山林裡過夜,所以抗聯白天再艱苦,晚上可以喘息、休整、轉移。但程斌卻帶部隊晚上連續追蹤,這使抗聯處境分外艱難。)

軍部警衛排長張秀峰,由楊靖宇將軍親自撫養長大,視為己出:他在1940年帶著機密檔投敵,直接導致了楊將軍的活動路線被日軍所知,再難突圍。

抗聯第一軍第一師特等機槍射手張奚若,楊靖宇很親密的戰友:在日本人的命令下,親自開槍射殺了楊靖宇。

最後還有趙延喜,楊將軍身處絕境,仍選擇信任中國人。讓他幫忙下山買饅頭,並特意囑咐:不要告訴日本人。

每一個人,都是楊靖宇曾經最信任的人。大浪淘沙,才能看出誰是金子;國難當頭,才能分辨出誰是忠奸。

人性是求生的,但血性卻可以求死。

英雄已逝,但他的那句話,每次讀到都心酸: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後記:程斌等幾個民族敗類,除程斌在“肅反”中被槍斃外,其他人則成功逃脫了應有的審判。

許多抗聯老戰士都對此終生耿耿于懷,楊靖宇的警衛員黃生髮曾力主將這些敗類送上法庭,少年鐵血隊指導員王傳聖也積極贊成這一主張,經過諮詢法律部門,據說一是早已過了追訴期,二是拿不出有效的證據,事情就不了了之。可憐一代名將楊靖宇將軍,不知他聽到這句話時,能否能在九泉之下閉上那滿懷悲憤的雙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