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見證曹操終身抱憾的兩個人,一個司馬懿,一個大漢宗親

三國時期,曹操最大的遺憾是什麼,細細想來也就只有奪取漢中之後沒有趁勢攻略蜀郡,當時劉備入住益州不久,劉璋舊部對於這個外來主,而且是巧取豪奪此等小人行徑奪了劉璋的家業,

因此這些人對劉備就是兩個字不服,這也迫使劉備剛入駐益州時期必然用強硬的手腕鎮住局面,面對曹操大軍壓境,劉備集團必須在對短時間內穩定益州內部,不然內亂一旦發生,曹操就是想不打你都不可能,那麼什麼方法最有效快速,那就是殺伐了。

總體來說只要曹操發兵漢中,益州除了劉備帶來的荊州勢力再無其他人真心追隨劉備,劉備會在外患和內亂中倒臺,曹操佔領整個益州的可能性非常大,佔領了長江上游,順勢而下,劉備和孫權就沒有活路了,一統天下在曹操有生之年就可實現,可是曹操最終沒有採納這個戰略計畫,而是率軍會師,錯失了進攻劉備的最佳時機,坐視劉備在益州站穩腳跟,

後來連漢中都丟了,形成三家鼎足之勢。

在當時力主曹操趁勢攻佔益州的兩個人,一個是司馬懿,另一個是劉曄,兩人都相當於曹操的高級軍事參謀,司馬懿勸諫曹操時稱聰明人從來不違逆天時,《三國志》中沒有記載當時曹操是如何回答的,

只是在《晉書》中記載著曹操說了句類似得隴望蜀的回復。

劉曄是大漢皇室宗親,曹魏的優秀戰略家,歷任三朝元老,當時劉曄認為不能給劉備整頓益州的時機,如若給劉備喘息的機會,其手下有善於治國的諸葛亮,有身經百戰的將領張飛、關羽,

一旦劉備集團站穩了腳跟,扼守蜀郡險要地形,在想攻佔益州,那就不可能了,養虎為患,給自己培養了一個難纏的對手。

在劉備攻佔漢中後,劉備和孫權對曹操形成了戰略包圍,曹操自此在有生之年再無一統天下的良機,對於曹操當時為何放棄如此大好時機,感覺總有些意外,曹操戎馬一生,不需別人提醒也能看出當時劉備疲軟,可以一口吃下,能讓曹操做出這個決定的只能是進攻益州的弊端大於益處。

從時局上看,曹操實力的確強大,但是廣闊的疆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尤其曹操的根基在北方,當時,西部羌人叛亂剛平息不久,東邊孫氏十數萬大軍更是虎視眈眈,荊州的關羽也在進行著軍事調動,此時如果曹操強攻益州,其他諸方勢力不會坐視曹操安心的實現佔領益州的計畫,必定趁勢從四面八方侵犯曹操的地盤,這不亞於一次全面戰爭,此戰利益雖大,但是也高風險,這要是在曹操的事業在起步階段時,曹操自然是敢賭的,可是如今大下的龐大基業也掣肘著曹操冒險的信心,此時對於曹操來說擺在第一位的不是一統天下,而是維持自己打下的基業,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可不管怎麼說,曹操的這一決定讓劉備在益州發芽壯大,成為了日後曹魏的心腹大患,司馬氏也就是在抵抗蜀漢的北伐中逐漸崛起,掌握了曹魏的軍事主導權,為司馬氏篡權打下了基礎,曹操一勝嘔心瀝血打下的曹氏家業如此輕鬆的便宜了司馬家。

其他諸方勢力不會坐視曹操安心的實現佔領益州的計畫,必定趁勢從四面八方侵犯曹操的地盤,這不亞於一次全面戰爭,此戰利益雖大,但是也高風險,這要是在曹操的事業在起步階段時,曹操自然是敢賭的,可是如今大下的龐大基業也掣肘著曹操冒險的信心,此時對於曹操來說擺在第一位的不是一統天下,而是維持自己打下的基業,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可不管怎麼說,曹操的這一決定讓劉備在益州發芽壯大,成為了日後曹魏的心腹大患,司馬氏也就是在抵抗蜀漢的北伐中逐漸崛起,掌握了曹魏的軍事主導權,為司馬氏篡權打下了基礎,曹操一勝嘔心瀝血打下的曹氏家業如此輕鬆的便宜了司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