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銳參考|法漢學家:中國出現降低學習漢語要求現象是不自信的體現

“能留您一個電話嗎?”

67歲的白樂桑常讓人覺得,他比中國人還像中國人。

他回答問題不疾不徐、溫文爾雅,有時甚至讓人思考他的話裡是否滿是機鋒與禪意;他漢語發音標準,被稱為“法國漢語最好的人”,

他將此歸功於兒時父親的音樂啟蒙;他愛讀老舍、莊子和王維,最喜歡魯迅小說中那個研究“茴字有幾種寫法”的孔乙己;自從他1973年第一次到中國留學以來,他一輩子都在學漢語、教漢語,隨身帶著《新華字典》,退休了也總有人來找他開會、研討、出書。

有時候,白樂桑的隨和與情趣會讓人忘了他在世界漢學界是個何等重量級的人物:他曾是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和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

現在是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法國漢學家白樂桑(資料圖片)

見證漢語教學在法國普及

“40年前,如果有人說,你會用中文工作,而且會很忙,我是怎麼也不會相信的。”他笑著說,

“那時如果別人問我是學什麼的,我回答他‘我是學中文的’,他會說‘不開玩笑,說真的,你到底是學什麼的’”?

白樂桑見證了漢語教學在法國的不斷普及,也在不斷思考漢語教學的未來。他支援漢語教學“字本位”,這在中國語言學界引起爭議。但在白樂桑看來,這本該是個“最不需要爭議的問題”。

白樂桑從事漢語教學和中法文化交流40多年,是歐洲首位漢語教學法博士生導師,

法國漢語教師協會的創始人及會長。他主編《漢語語言文字啟蒙》《漢語語法使用說明》《漢字的表意王國》等30多部專著,並曾將魯迅的《孔乙己》《藥》《呐喊》等翻譯為法文。

白樂桑到倫敦參加書展期間,和中國的一家出版社簽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畫”的新書約稿協議,打算寫一寫他對中國語言文字的認識,以及他觀察的漢語與中國人思維方式的關係。

中國的漢語教學西化了

白樂桑說,

漢字和任何西方字母都不同,甚至有一點不可思議。因此中國文化在西方人眼中成了一種“他者文化”。白樂桑正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背景下長大的。

在漢語教學法方面,白樂桑很早就出過一本教材,它明顯跟中國的漢語教材的路子不同。白樂桑認為,中國的漢語教學西化了,忽略了漢語本身的獨特性。白樂桑說,作為學習者,他從一開始就意識到,漢語的外語教學,本質就和西文教學不同。

簡單地說,從學習者角度看,語和文有一種相對的分區狀態。比如,中文句子你能說出來,但看見對應的漢字時,可能認不出來。而西文正好相反,你可以讀出一個句子,但可能不知道每個字詞是什麼意思。因此他說,西文是透明的,漢語則不是。漢語到底有多少教學單位?他認為有兩個,詞之外,還應該有字,這是與西文十分不同的地方。因此他提出漢語教學的“字本位”或說“二元論”。

白樂桑說,中國的漢語教材,都是直接到了詞的層級,這是太大的矛盾。最近幾年他總說,全世界所有學科中,唯有對外漢語的教材把這個學科本質的、最核心的問題歪曲了。本來字的問題是最不必爭論的問題,但現在他的觀點在語言教學界裡支持者卻只占少數。

白樂桑指出,最近幾年,中國出現了一些降低學習漢語要求的現象,這是不自信的體現。法語中存在那麼多的時態,有些很難,也很少使用,那法國人是不是應該淘汰一些?這不可能。中國卻在這麼做,比如新漢語水準考試中大大降低要求,在閱讀理解部分每句的漢字標注中文拼音,這樣,一個字都不認識的考生能獲得一級和二級證書。

中文的未來是基礎教育

白樂桑說,中文是一種典型的以表意文字為基礎、沒有時態變化的語言,這對人類來說很獨特,西方永遠也不會有以這樣一種語言文字為基礎的思維方式。

現在明顯的趨向是,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在學習漢語,目前歐洲漢語教學協會理事會成員國已經有23個,歐洲整體的漢語教學發展是上升的趨勢。所以白樂桑總說:“在路上你總會和中國相遇。”但白樂桑最關注的不是高等教育,不是孔子學院,而是每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和教育體制。他說:“中文(在歐洲)的未來不是大學,而是基礎教育,中文要和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一樣,獲得在歐洲基礎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這樣才能鞏固漢語走向國際型語言的成果。”

白樂桑說,有人說法國人是歐洲的中國人,中法文化很相近。法國現在學習漢語的人已經有10萬,其中一半在基礎教育階段。這些人是把漢語作為正規科目,而不是課外興趣來學習的,是高中畢業會考要考試的科目。現在法國有700所中學在教授漢語,一方面可以說太少,但如果和其他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相比,都算得上很多。

白樂桑一直在想,為什麼法國在漢語方面一直領跑,不可能只有一個因素。首先,中法關係比較特別。從17世紀起,中法關係就是建立在文化交流之上的。當時,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派遣五名數學家去見康熙,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文化交流。中法關係是從文化交流開始的,不是戰爭,也不是貿易,這與英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法國漢語教學的傳統悠久。早在1814年,法國就任命了全球第一個漢語教授,而白樂桑曾經擔任的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這個職位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法國國民教育總督學這一團隊是拿破崙所創設。這個職位直接向部長負責,具有很強的獨立性。

此外,或許其中還有法國語言政策方面的原因,法國過去抵觸英語,所以在基礎教育體制上,推進外語多元化。最近幾年中法在語言政策方面聯繫非常密切,開了不少研討會,因為兩國面對同樣的問題:中國存在關於字母詞的辯論,法國也定期推薦如何把英語外來詞法語化。正是這些原因讓法國在漢語教學方面一直領跑,在漢語推廣方面也一直領先於其他西方國家。

白樂桑希望而且相信歐美其他國家,也應該把漢語作為基礎教育的正規外語。規模大不大可以再說,但應該是作為正規外語,到時候這些國家的部分人就會開始吸收這種文化和思維。漢語會成為普通家長給孩子的一種選擇,孩子們會認為,漢語不是一種奇怪、遙遠、不可思議的語言,是完全可以學會的。這樣,東西方文化就會真正起一種互補的作用,彼此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學習語言,尤其是學習“遠距離語言”,不只是學習一種工具,還是學習“他者”。說大一點,到時候這些學習者的身份認同會有一點點改變和豐富。當然這需要漫長的時間。

關於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

為什麼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漢語?這背後僅僅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嗎?白樂桑一直認為,經濟這一個原因並不能完全解釋“漢語熱”。現在和白樂桑學漢語的年代已經不同了,漢語有了明顯的使用價值。但也出現一些新的刻板印象,常有人說現在西方人學漢語就是為了實用,為了做生意,白樂桑覺得這種說法太簡單化了。如果為了做生意,法國那麼多商學院為什麼不是百分之百學習漢語?事實上,所謂的“傳統動機”還在,那就是發現,就像白樂桑當年一樣,以發現為動機。要發現,當然距離越遠越有發現的價值。

語言和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中國的軟實力會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增大而自動增強嗎?中國最近幾年提出軟實力,也提倡要讓自己的語言文化走出去,白樂桑覺得先要對這些提法進行質疑和提問。

首先,許多人不瞭解,其實漢語在歐洲並非新事物,兩百年前法國就任命了漢語教授,但中國人還是會說,漢語要走出去,白樂桑認為這反映出自我中心的現象。

其次,軟實力當然是“主動行為”,其實很多國家都這樣,用政策來推進,可白樂桑覺得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自己的文化是不是光靠政府行為來推動就行了?歷史告訴人們,遠遠不夠。中國文化傳播上的孔子學院模式常常推廣一些具體的活動,比如包餃子等,但缺乏對飲食文化的提煉,沒有展現出其真正豐富的一面。西方人尤其是法國人對中國飲食文化興趣很濃厚,但這不等於說他們願意包餃子,這是兩回事。應該有把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佛學、易經那樣的文化點,培養飲食方面的博士生導師,在大學裡開設飲食文化專業,這太有必要了。

白樂桑說,中國的漢語教材,都是直接到了詞的層級,這是太大的矛盾。最近幾年他總說,全世界所有學科中,唯有對外漢語的教材把這個學科本質的、最核心的問題歪曲了。本來字的問題是最不必爭論的問題,但現在他的觀點在語言教學界裡支持者卻只占少數。

白樂桑指出,最近幾年,中國出現了一些降低學習漢語要求的現象,這是不自信的體現。法語中存在那麼多的時態,有些很難,也很少使用,那法國人是不是應該淘汰一些?這不可能。中國卻在這麼做,比如新漢語水準考試中大大降低要求,在閱讀理解部分每句的漢字標注中文拼音,這樣,一個字都不認識的考生能獲得一級和二級證書。

中文的未來是基礎教育

白樂桑說,中文是一種典型的以表意文字為基礎、沒有時態變化的語言,這對人類來說很獨特,西方永遠也不會有以這樣一種語言文字為基礎的思維方式。

現在明顯的趨向是,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在學習漢語,目前歐洲漢語教學協會理事會成員國已經有23個,歐洲整體的漢語教學發展是上升的趨勢。所以白樂桑總說:“在路上你總會和中國相遇。”但白樂桑最關注的不是高等教育,不是孔子學院,而是每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和教育體制。他說:“中文(在歐洲)的未來不是大學,而是基礎教育,中文要和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一樣,獲得在歐洲基礎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這樣才能鞏固漢語走向國際型語言的成果。”

白樂桑說,有人說法國人是歐洲的中國人,中法文化很相近。法國現在學習漢語的人已經有10萬,其中一半在基礎教育階段。這些人是把漢語作為正規科目,而不是課外興趣來學習的,是高中畢業會考要考試的科目。現在法國有700所中學在教授漢語,一方面可以說太少,但如果和其他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相比,都算得上很多。

白樂桑一直在想,為什麼法國在漢語方面一直領跑,不可能只有一個因素。首先,中法關係比較特別。從17世紀起,中法關係就是建立在文化交流之上的。當時,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派遣五名數學家去見康熙,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文化交流。中法關係是從文化交流開始的,不是戰爭,也不是貿易,這與英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法國漢語教學的傳統悠久。早在1814年,法國就任命了全球第一個漢語教授,而白樂桑曾經擔任的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這個職位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法國國民教育總督學這一團隊是拿破崙所創設。這個職位直接向部長負責,具有很強的獨立性。

此外,或許其中還有法國語言政策方面的原因,法國過去抵觸英語,所以在基礎教育體制上,推進外語多元化。最近幾年中法在語言政策方面聯繫非常密切,開了不少研討會,因為兩國面對同樣的問題:中國存在關於字母詞的辯論,法國也定期推薦如何把英語外來詞法語化。正是這些原因讓法國在漢語教學方面一直領跑,在漢語推廣方面也一直領先於其他西方國家。

白樂桑希望而且相信歐美其他國家,也應該把漢語作為基礎教育的正規外語。規模大不大可以再說,但應該是作為正規外語,到時候這些國家的部分人就會開始吸收這種文化和思維。漢語會成為普通家長給孩子的一種選擇,孩子們會認為,漢語不是一種奇怪、遙遠、不可思議的語言,是完全可以學會的。這樣,東西方文化就會真正起一種互補的作用,彼此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學習語言,尤其是學習“遠距離語言”,不只是學習一種工具,還是學習“他者”。說大一點,到時候這些學習者的身份認同會有一點點改變和豐富。當然這需要漫長的時間。

關於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

為什麼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漢語?這背後僅僅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嗎?白樂桑一直認為,經濟這一個原因並不能完全解釋“漢語熱”。現在和白樂桑學漢語的年代已經不同了,漢語有了明顯的使用價值。但也出現一些新的刻板印象,常有人說現在西方人學漢語就是為了實用,為了做生意,白樂桑覺得這種說法太簡單化了。如果為了做生意,法國那麼多商學院為什麼不是百分之百學習漢語?事實上,所謂的“傳統動機”還在,那就是發現,就像白樂桑當年一樣,以發現為動機。要發現,當然距離越遠越有發現的價值。

語言和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中國的軟實力會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增大而自動增強嗎?中國最近幾年提出軟實力,也提倡要讓自己的語言文化走出去,白樂桑覺得先要對這些提法進行質疑和提問。

首先,許多人不瞭解,其實漢語在歐洲並非新事物,兩百年前法國就任命了漢語教授,但中國人還是會說,漢語要走出去,白樂桑認為這反映出自我中心的現象。

其次,軟實力當然是“主動行為”,其實很多國家都這樣,用政策來推進,可白樂桑覺得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自己的文化是不是光靠政府行為來推動就行了?歷史告訴人們,遠遠不夠。中國文化傳播上的孔子學院模式常常推廣一些具體的活動,比如包餃子等,但缺乏對飲食文化的提煉,沒有展現出其真正豐富的一面。西方人尤其是法國人對中國飲食文化興趣很濃厚,但這不等於說他們願意包餃子,這是兩回事。應該有把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佛學、易經那樣的文化點,培養飲食方面的博士生導師,在大學裡開設飲食文化專業,這太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