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遭遇校園欺淩,這樣做!值得所有家長和老師借鑒!

最近,一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淩說NO》在網上廣泛傳播,再次將校園欺淩現象重新帶回到了大眾的視野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文章作者稱,自己是一位母親,

兒子是中關村二小的學生,剛剛滿10周歲,在學校遭遇校園霸淩。

原文在此:

11月24日,兒子在學校廁所如廁時,兩名同班男生進入廁所。其中一人堵住門口提出“我要開門看你的屁股”,另一人則將有廁紙、尿液的垃圾筐扔下來,“正砸在兒子的頭上,尿和擦過屎的紙灑了他一臉一身。那兩個男生見狀,哈哈哈一陣嘲笑跑走了,全程不到一分鐘。”事發後,她的兒子滿臉污穢,哭著進行了自我清理。

當日,孩子並未向老師報告。她和丈夫則在當晚得知此事。

事發後,孩子出現失眠、易怒、恐懼上學等症狀,經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診斷書顯示為急性應激反應,是指在遭受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傷性事件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一過性的精神障礙,

一般在數天或一周內緩解,最長不超過1個月。

孩子的父親在採訪中提到,當日堵住門的男生鵬鵬(化名)身高和體重都遠超兒子,長期對兒子進行騷擾,“給他起外號,嘲笑他的家庭經濟狀況,從上了四年級以後就開始欺負他。”另一扔垃圾筐的男生果果(化名)則與鵬鵬是好友,經常配合鵬鵬的行動,與其共同欺負兒子。

校園欺淩,這是一個所有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也是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打開網站,輸入“校園欺淩”幾個字,一大撥視頻蹦現在眼前:圍毆打罵、狂扇耳光、強吞穢物……每一段視頻都觸目驚心。

據統計,2014年至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欺淩/暴力事件共43起。發生地既有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也有欠發達的青海、廣西、雲南,從東北遼寧到南端省份海南都有發生。 據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則顯示,

49%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2016年1月12日17點多,海南臨高縣東英鎮幾名女生因QQ聊天發生口角,四人對另外一名女生圍毆、侮辱,並錄製視頻在網上傳播,引發網路關注。

2015年5月15日,山東省蘭陵縣的8名中學女生對蘭陵縣實驗中學一位初一女生進行群毆,她們效仿網路中的打人視頻,將打人過程拍攝下來並上傳網路。

近年來性質惡劣的校園欺淩事件頻繁在網路上曝光,如何制止校園欺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瞭解了問題的嚴重性,荊小青就來聊一聊如何面對與預防校園欺淩。

1.什麼是校園欺淩

校園欺淩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校園欺淩多發生在中小學。比如:對受害者的直接攻擊,包括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等等。欺負同學會對同學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校園欺淩通常都是重複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淩者。

校園欺淩也不僅僅包括肉體上的折磨,還包括了區別對待的軟暴力。比如:給同學取侮辱性外號與喝罵,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閒話等等。較之前者,軟暴力對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的傷害更大。

2.校園欺淩產生的原因

學校本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當種種欺淩行為不斷傷害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衝擊社會的道德底線之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變得暴戾?

有些孩子“天真地”認為暴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有些孩子想當然地把暴力當作一個“引起關注”或是“樹立威風”的方式……這些現象的出現,折射出的是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育不完全,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調節能力差是常見的現象,這也是導致青少年暴力行為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則是青少年對施暴行為的認知出現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現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包括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校園欺淩的根子在家庭:“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施暴的孩子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優越,認為不管出了什麼事,家長都可以擺平;或是家境惡劣,自己也有過被父母暴力對待的經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講程式規則、處理問題簡單粗暴、缺乏溝通,諸如此類的社會大環境,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成為校園欺淩滋生的土壤。比如電影電視劇中出現的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情節,網路遊戲裡大量的打鬥、殺人的情境,這些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免疫“。換言之,當孩子接受了、習慣了暴力的環境,暴力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正常現象,一旦現實生活中出現了矛盾,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將暴力行為應用到現實當中。畢竟青少年心智發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混亂。

3.校園欺淩會給孩子帶來按什麼危害

校園欺淩在很多人的心裡都留下很深的烙印。這種不良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受害者身上,也給施暴者的心靈成長和社會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對於施暴者而言:

給他人帶來傷害,要承擔治療甚至賠償費用,要受到學校老師的嚴肅批評教育,甚至無法繼續完成學業。他們的行為很難獲得社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的認可,那些常在中小學打架,特別是加入到暴力幫派的學生,很多最終都走上了犯罪道路。

對於受害者而言:

帶來肉體損傷甚至殘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氣;造成心靈的陰影和傷害;厭學甚至輟學。

4四招教孩子遠離校園欺淩,保護自己

措施一:建立自信

孩子遭遇霸淩,學習強身健體的技能是有用的,但不是最有用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建立自信心。

為此,要支持孩子多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發掘其愛好和興趣,更多地瞭解自己的能力,並去展現它們。跟孩子強調並肯定她的優點和與眾不同之處。

當孩子做著讓自己愉悅的事情,對自己及所處的外界環境都開始有認識的時候,會呈現出一種氣場和自信。柿子都是撿軟的來捏,欺負別人的人是看人的。當你的自信心提高時,言行舉止都會不同,新的自我角色一經建立,欺負你的人就會有感覺,從而不再來惹你。

措施二:理解被霸淩的原因

並用抗議表明立場

在這個世界裡,很多時候,當你被看成是異類,就會被抗拒排斥。其實,打壓欺負別人的人,並不光彩也不強大,他們反而更需要幫助。我們可以幫他們看到別人的特色,教他們杜絕用拳頭和謾駡來表達內心的不安。

比如,被嘲笑譏諷時,可以通過語言跟他們交流;如果有肢體衝突,就把他們推開,大聲制止並用強烈的語氣表達抗議:我不喜歡你們這樣子做!你們不要再對我這樣,我不接受!

不要小看,大聲堅定地表明立場,這是確定你信心和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站起來的第一步。

措施三: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鼓勵孩子結交發展自己的新朋友,能有一些跟自己關係好的同伴。你的朋友越來越多,除了增進集體對你的瞭解接納外,大家還可以結伴上下學,用友情的屏障將霸淩擋在外面。

措施四:化敵為友

敵意,很多時候是因為不瞭解和無知。而任何的挑釁,都可能是一個機會,因為它透露了問題所在。我們可以利用挑釁,去展現自己,給予答案,找到破冰的契機,從而化解分歧。

近年來性質惡劣的校園欺淩事件頻繁在網路上曝光,如何制止校園欺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瞭解了問題的嚴重性,荊小青就來聊一聊如何面對與預防校園欺淩。

1.什麼是校園欺淩

校園欺淩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校園欺淩多發生在中小學。比如:對受害者的直接攻擊,包括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等等。欺負同學會對同學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校園欺淩通常都是重複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淩者。

校園欺淩也不僅僅包括肉體上的折磨,還包括了區別對待的軟暴力。比如:給同學取侮辱性外號與喝罵,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閒話等等。較之前者,軟暴力對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的傷害更大。

2.校園欺淩產生的原因

學校本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當種種欺淩行為不斷傷害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衝擊社會的道德底線之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變得暴戾?

有些孩子“天真地”認為暴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有些孩子想當然地把暴力當作一個“引起關注”或是“樹立威風”的方式……這些現象的出現,折射出的是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育不完全,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調節能力差是常見的現象,這也是導致青少年暴力行為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則是青少年對施暴行為的認知出現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現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包括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校園欺淩的根子在家庭:“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施暴的孩子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優越,認為不管出了什麼事,家長都可以擺平;或是家境惡劣,自己也有過被父母暴力對待的經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講程式規則、處理問題簡單粗暴、缺乏溝通,諸如此類的社會大環境,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成為校園欺淩滋生的土壤。比如電影電視劇中出現的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情節,網路遊戲裡大量的打鬥、殺人的情境,這些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免疫“。換言之,當孩子接受了、習慣了暴力的環境,暴力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正常現象,一旦現實生活中出現了矛盾,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將暴力行為應用到現實當中。畢竟青少年心智發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混亂。

3.校園欺淩會給孩子帶來按什麼危害

校園欺淩在很多人的心裡都留下很深的烙印。這種不良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受害者身上,也給施暴者的心靈成長和社會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對於施暴者而言:

給他人帶來傷害,要承擔治療甚至賠償費用,要受到學校老師的嚴肅批評教育,甚至無法繼續完成學業。他們的行為很難獲得社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的認可,那些常在中小學打架,特別是加入到暴力幫派的學生,很多最終都走上了犯罪道路。

對於受害者而言:

帶來肉體損傷甚至殘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氣;造成心靈的陰影和傷害;厭學甚至輟學。

4四招教孩子遠離校園欺淩,保護自己

措施一:建立自信

孩子遭遇霸淩,學習強身健體的技能是有用的,但不是最有用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建立自信心。

為此,要支持孩子多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發掘其愛好和興趣,更多地瞭解自己的能力,並去展現它們。跟孩子強調並肯定她的優點和與眾不同之處。

當孩子做著讓自己愉悅的事情,對自己及所處的外界環境都開始有認識的時候,會呈現出一種氣場和自信。柿子都是撿軟的來捏,欺負別人的人是看人的。當你的自信心提高時,言行舉止都會不同,新的自我角色一經建立,欺負你的人就會有感覺,從而不再來惹你。

措施二:理解被霸淩的原因

並用抗議表明立場

在這個世界裡,很多時候,當你被看成是異類,就會被抗拒排斥。其實,打壓欺負別人的人,並不光彩也不強大,他們反而更需要幫助。我們可以幫他們看到別人的特色,教他們杜絕用拳頭和謾駡來表達內心的不安。

比如,被嘲笑譏諷時,可以通過語言跟他們交流;如果有肢體衝突,就把他們推開,大聲制止並用強烈的語氣表達抗議:我不喜歡你們這樣子做!你們不要再對我這樣,我不接受!

不要小看,大聲堅定地表明立場,這是確定你信心和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站起來的第一步。

措施三: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鼓勵孩子結交發展自己的新朋友,能有一些跟自己關係好的同伴。你的朋友越來越多,除了增進集體對你的瞭解接納外,大家還可以結伴上下學,用友情的屏障將霸淩擋在外面。

措施四:化敵為友

敵意,很多時候是因為不瞭解和無知。而任何的挑釁,都可能是一個機會,因為它透露了問題所在。我們可以利用挑釁,去展現自己,給予答案,找到破冰的契機,從而化解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