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王安石的悲劇人生,讀出做人之道:為人處世別太拗,別太狂!

從王安石的悲劇人生,讀出做人之道:為人處世別太拗,別太狂!

曾祥裕

人的性情別太拗!別為理想狂熱而喪失理智,蒙眼睛,為人處世當中庸。這是王安石悲劇人生給我的警示。

我的人文之旅行至撫州臨川才子之鄉,這方風水寶地誕生了晏殊、王安石、湯顯祖等英才。

我參觀了湯顯祖紀念館後又接著走進王安石紀念館,給我的感覺是冷熱分明。這與當地著力打湯顯祖文化名人牌有關,所以,近年來湯顯祖紀念館又投鉅資建豪華版的新館。

而王安石紀念館依然素面朝天。平心而論,它雖不豪華,卻很有個性。

王安石紀念館占地面積二十畝,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陳列廳6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園林意境和宋代建築遺韻的仿宋府第園林式建築群。古色古香的園林建築風格秀逸超脫,

與館內門樓、隱壁、水榭、遊廊、碑廊、亭台、荷池、曲橋等景致渾然天成,翹角飛簷,圓柱簡瓦,綠木蔥蔥,修竹掩映,飽含傳統文化內涵,處處散發出濃郁的書卷氣。

若拿奢華宏偉的新湯顯祖紀念館來對比,我更喜歡小巧玲瓏王安石紀念館的樸素和典雅。

從當地對湯顯祖與王安石的冷熱態度來看,顯然折射了當代對歷史人物評價褒貶不一,當然不排有跟風的一面。

不管當下對王安石是熱還是冷,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這一歷史地位不會改變。

若論文學才華,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

世稱"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他以瘦勁剛健的詩文,勾勒出生活的片段或社會的真實,深刻影響了宋詩的發展。哲學上,王安石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不僅以文學和哲學思想成就彪炳千秋,更以“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無畏精神推動政治革新影響後世。

他橫身為國,敢當天下大事;實施變法,改變積貧積弱。樸實節儉是他的品質,意行直前是他的定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是他的真實寫照。他志雖大而才不疏,死後無任何遺產,無愧於北宋名相。

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與他性格拗有關,其渾名為“拗相公”。

他不拘小節,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時隨手抓到什麼吃什麼。有一次仁宗皇帝設宴,王安石面不改色吃掉了茶几上一盤魚食。難得請客的包拯招待同事,不勝酒力的司馬光都喝了幾杯,王安石卻死活不舉杯。

變法開始後,王安石性格裡的“拗”勁,發展成一種實踐理想的狂熱,獨斷專行,言路閉塞,讓他看不到政策執行中的問題,結果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卻因被小人念歪了經,導致民不聊聲,怨聲載道。失去皇帝支持的變法,終究以王安石被罷官而流產。王安石以鞏固皇權統治的變法最終失敗,更加速了北宋大廈的坍塌。歷史證明:變法沒有擺正“以民為本”的問題,必定引發社會矛盾加劇,為平衡各方利益,平息民怨,統治者必定拿變法者開刀,成了一匹可憐的替罪羔羊,走向悲劇性的結局。

終於,被罷官的王安石回到了江寧。在聽到最受好評的募役法也停止推行後,他拂衣悲喊:“亦罷至此乎?”無可奈何花落後,王安石抑鬱而終。

體現王安石拗勁的“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開創精神可嘉,但天時地利人和不可丟!王安石的悲劇給後人提醒:天變要敬畏,祖宗要敬重,人言要慎待。為人處世別太拗,別太狂!

我從門庭冷落的王安石紀念館出來,心情沉重,我們不應冷落這位中國歷史上惟一不願讓人抬、不坐轎的宰相,拒奢華、拒納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後無任何遺產的北宋宰相,他畢竟是一個才華出眾的大文豪,他是一個操守高尚、兩袖清風的廉官。

王安石不僅以文學和哲學思想成就彪炳千秋,更以“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無畏精神推動政治革新影響後世。

他橫身為國,敢當天下大事;實施變法,改變積貧積弱。樸實節儉是他的品質,意行直前是他的定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是他的真實寫照。他志雖大而才不疏,死後無任何遺產,無愧於北宋名相。

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與他性格拗有關,其渾名為“拗相公”。

他不拘小節,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時隨手抓到什麼吃什麼。有一次仁宗皇帝設宴,王安石面不改色吃掉了茶几上一盤魚食。難得請客的包拯招待同事,不勝酒力的司馬光都喝了幾杯,王安石卻死活不舉杯。

變法開始後,王安石性格裡的“拗”勁,發展成一種實踐理想的狂熱,獨斷專行,言路閉塞,讓他看不到政策執行中的問題,結果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卻因被小人念歪了經,導致民不聊聲,怨聲載道。失去皇帝支持的變法,終究以王安石被罷官而流產。王安石以鞏固皇權統治的變法最終失敗,更加速了北宋大廈的坍塌。歷史證明:變法沒有擺正“以民為本”的問題,必定引發社會矛盾加劇,為平衡各方利益,平息民怨,統治者必定拿變法者開刀,成了一匹可憐的替罪羔羊,走向悲劇性的結局。

終於,被罷官的王安石回到了江寧。在聽到最受好評的募役法也停止推行後,他拂衣悲喊:“亦罷至此乎?”無可奈何花落後,王安石抑鬱而終。

體現王安石拗勁的“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開創精神可嘉,但天時地利人和不可丟!王安石的悲劇給後人提醒:天變要敬畏,祖宗要敬重,人言要慎待。為人處世別太拗,別太狂!

我從門庭冷落的王安石紀念館出來,心情沉重,我們不應冷落這位中國歷史上惟一不願讓人抬、不坐轎的宰相,拒奢華、拒納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後無任何遺產的北宋宰相,他畢竟是一個才華出眾的大文豪,他是一個操守高尚、兩袖清風的廉官。